『14K』乃香港著名的國際性黑社會組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規模最龐大的三合會組織。『14K』由葛肇煌在香港創立,其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洪發山忠義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14k勢力已經發展到澳門,隨后相繼發展到西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東南亞等地。
葛肇煌生于1894年,1934年在國民黨第93師任連長,隨后加入軍統。1944年潛入廣州,奉命組織暗殺汪偽政府的大漢奸陳耀祖,事件一出,震驚日偽。這之后的一年,葛肇煌接收了被搗毀的「五洲華僑洪門西南本部」。抗戰勝利後,葛肇煌將本部易名為「洪門忠義會",受軍統指揮。 1949年4月下旬,14K在廣州市西關寶華路14號"開堂立舵",正式取名"洪發山忠義會"。
他為了服眾,找來洪門傳道士吳一峰,把他扎職成為「四二六紅棍」,并辦了一份《廣州人報》專門報道江湖秘聞和聯絡群眾。1949年6月,藝人關德興在廣州舉行義演,他乘機舉行舞獅隊伍高舉「洪門忠義會」的大旗助興,威風一時無兩。
1949年10月,解放軍南下進占廣東并占領廣州。他召開緊急會議,會中兄弟拒絕武裝抵抗解放軍。其后他乘坐小艇經澳門潛入香港重組「洪門忠義會」。為掩人耳目,他以原會址西關寶華路14號為名,自稱「14號」。以「洪發山、忠義堂、珠江水、白云香」作山頭訣,其支派直接以蔣介石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個字「堆」進行活動。
1950年代初期,青幫與香港本土的「和」字頭爭斗,14K保持中立,坐山觀虎斗,暗中擴大地盤,在青幫被消滅之后,14K的勢力大大膨脹了。
「K」字,則最少有二種說法。其一,其幫眾認為他們很團結,因為K金雖然不是純金,但是硬過純金,所以他們要在14后面加一個「K」,其二,洪發山是國民黨的外圍地下組織,一直接受「俸祿」,因國民黨的英文名字「Kuomintong」首字母是「K」,所以要以「K」為名。
由于「新義安」「14K」和各種外來以及本地幫會的快速崛起,香港經歷了歷史上最黑暗的幾十年。而此時的葛肇煌不但未有絲毫不安,反而沉醉于這種從為有過的肆無忌憚,高高在上舞弄權力的感覺。這種感覺令到他沉迷不愿醒來,從而放任手下為非作歹。可他的好景不長,來港不滿四年,因腦充血在醫院病逝,享年59歲。
葛肇煌病逝后,由兒子葛志雄擔任第二任掌舵人。葛志雄擔任掌舵人時將「14K」發展過澳門。
後來澳門出的「14K」猛人就有「崩牙駒」、「洗米華」、「街市偉」等人。而香港比較讓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胡須勇」潘志勇,陳惠敏,立章,「四眼細」「鳩Dee」等人。
1960年代初,包括「掛藍燈籠」在內,會員人數已達8萬人。70年代開始,14K開始向海外進軍,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歐美唐人街及東南亞,在荷蘭、韓國及東南亞,14K成功操縱[毒·品]市場。14K內部也從「八大字堆」發展為45個「堆」。1978年6月,沙膽雄利用港澳兩宗尋仇事件,制造了一件震驚中外的「澳門葡京大血案」。另外,14K還專門訓練了一支「12K金釵」女子特別行動隊,由女梟雄率領11名「美女蛇」殺手,巧使美人計「釣魚」,曾大鬧九龍城,截劫毒梟白粉,陷害某社團,打殺劫掠,無所不為,被譽為世界黑社會大舞台上的一大奇觀。
14K從1980年代起,江湖地位便不斷受到挑戰。「老新(新義安)」、「勝和(和勝和)」等新勢力人馬倍增,在各區與14K發生磨擦,幸好14K仍能團結一致。 據警方估計,目前14K會眾介乎12至20萬人,共36「堆」,分布港九各地。但大部份「堆」其實都已老化式微,名存實亡。在江湖上仍然活躍及擁有一定實力的,就只有6個字堆。
(忠義總堂)字堆:忠、孝、仁、愛、信、義、和、倫、德、勇、毅、同、梅、勝、儉、劍、俊、健、實、踐、禮、智、誠、廉、潔。
到了2010年葛志雄逝世,沒有了掌舵人的「14K」,真正意義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都由各自的小圈子各自為政、各自盈虧,加上政府對黑社會的打擊力度前所未有的大,很多人都已經轉入正行。
既然做正行已經能賺得盆滿缽滿了,也就沒人愿意出去打打殺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