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籌拍電影版《鹿鼎記》的時候,導演王晶想到的第一男主角人選其實并不是周星馳,但選來選去,這一角色最終落到了周星馳的頭上,讓他造就了難以被超越的「韋小寶」。
對于其他人而言,1992年只是一個普通的年份,可對香港影壇和周星馳來說,這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
因為,香港的十五大賣座影片中,周星馳就獨占七個,且前5名都被他一人給包攬了,頓時轟動了圈內圈外。
憑此,周星馳徹底火起來,迎來了自己的喜劇時代。
為了懷念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無數影迷將這一年視為「周星馳年」,而周星馳的「星仔」稱號也升格成了「星爺」。
在最賣座的前5名中,排在第一的《審死官》和第二的《家有喜事》基本沒有多少「周氏喜劇」成分,可排第三的《鹿鼎記》卻很特殊,有許多的周星馳無厘頭影子。
作為導演的王晶曾透露,《鹿鼎記》拍攝的時候,周星馳也參與了不少指揮,給出了許多的點子,這才讓電影造成極大的轟動。
比如,影片里出現的腳插鼻孔的這一段,點子雖然是王晶想出來的,但真正實施的時候,周星馳不僅積極配合,還給出了很多的輔助意見,由此才順利拍攝下去。他們可謂是配合極為默契。
也難怪,當一個鬼馬導演遇上一個無厘頭天才的時候,他們的合作肯定是相當出彩的。《鹿鼎記》能取得4000多萬元的票房,就是很好的證明。
只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時在籌拍《鹿鼎記》時,王晶想到的「韋小寶」扮演者其實并不是周星馳,而是周星馳的好朋友梁朝偉。
早在1984年,剛二十幾歲的梁朝偉就出演了電視劇版《鹿鼎記》,給觀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一些人甚至認為,除了梁朝偉之外,別人再也不能扮演「韋小寶」一角了,能超越他的人還沒有出生。
也許是市場使然,又或許是梁朝偉也給王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選擇的時候,王晶才想到梁朝偉,而不是剛剛嶄露頭角的周星馳。
當王晶帶著滿滿的誠意找到梁朝偉時,梁朝偉拒絕了他,表示要發展新的戲路,不想固定在以往的表演形式上。
被梁朝偉推脫之后,王晶找到了周星馳。剛接到劇本,周星馳感覺很適合自己,所以接了下來。
其實,當時的周星馳也沒有多大的信心。畢竟梁朝偉的版本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要想突破固有的形象,造就一段屬于自己的經典,那得下足功夫。
據說,為了確認自己是否符合扮演韋小寶一角,周星馳還曾請教過《鹿鼎記》的原創作者金庸先生。
金庸很滿意周星馳,沒有多說什麼,只給出了幾個字:「不做第二人選!」
帶著這一份認可,周星馳放開了表演,將小說中韋小寶的痞氣、帥氣和古靈精怪等表演得淋漓盡致,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了他。
話說回來,如果梁朝偉出演電影版《鹿鼎記》,那效果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