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朝代的末期,為了顯示新政權的新氣象,改地名可以說都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占領南京后,也改名為天京,接著占領各地后,許多省份的地名被其隨意改動,留下了許多笑話。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金田村爆發。起義軍很快攻占武昌,并在1853年3月攻占南京。洪秀全入城后,為顯示太平天國的新氣象,將南京改名為「天京」。
作為一個充滿個人魅力的領袖,洪秀全善于利用宗教外衣進行個人崇拜。他自稱「天父」,建國號「太平天國」,將南京改名為「天京」,意在彰顯他的政權已超越世俗,達到與天堂聯通的神圣境界。這個舉動立即得到部下的擁護和響應。
其實,早在武昌起義時,洪秀全就已經在利用基督教來加強自己的個人魅力和權威。他自稱得道,是耶穌弟弟,上帝之子,要在人間創建天國。當時正值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敗清朝之時,洪秀全便利用西方傳教士傳播的基督教思想,將其與中國民間農民起義的思想相結合,制造出一種神秘感和正義感,以聚眾起事。
占領南京后,洪秀全進一步利用宗教權威塑造自己的崇高形象。在他看來,自古以來權力中心都是北京,所以他必須在獲得南京之后,進一步彰顯太平天國的正統和神圣地位。因此,把南京改名「天京」,既顯示了他的個人權威,也預示著太平天國已超越人間政權,與天堂平起平坐。
占領南京僅僅是太平天國壯大的開始。此后數年間,太平軍勢如破竹,占領了大片土地。洪秀全的許多部下也效仿他改地名的做法,以顯示新政權的到來。但和洪秀全不同,這些部下大多沒受過什麼教育,他們的改名方式顯得非常隨意和怪異。
1854年,南王馮云山攻占云南后,將其改名為「蕓南」。之所以這樣改,是因為「云南」之中的「云」字與南王的姓氏重復,為避其諱故改之。不過新取的「蕓」字,意思是一種蔬菜,和原本意指天上的「云」差別甚大,讓人覺得此舉匪夷所思。
其實,馮云山之所以要避諱自己的姓氏,也體現出他心里的驕傲自滿。在他看來,自己已經成為太平天國下一方王國的領主,統治著云南這片土地,所以這個地名之中出現和自己同音的「云」字,就出現了僭越之嫌。他希望通過改名,來彰顯自己的權威,但是文化底子欠缺,取了一個與原名毫不相干的「蕓南」,反而導致這個舉動更像是突發奇想的即興創作。
同年,山東和山西也分別被改名為「珊東」、「珊西」,其中的「山」字都被改為「珊」,意在避諱當地起義軍領袖的姓氏。「珊瑚」原意是形容女子婀娜多姿,把兩個內陸省改成這種 maritime 的名字,著實令人啼笑皆非。
改「山」為「珊」,充分反映了這些太平天國軍官的隨意與草率。他們壓根就沒有考慮這些地名的來歷和文化內涵,只是為了避諱而改,可是選取的新名字與本地完全沒有聯系,非但不能體現地方特色,反而給人一種無厘頭的感覺。長此以往,地名的重要意義就蕩然無存了。
此外,浙江被改為「浙姜」,新疆改為「新姜」,完全是根據單字發音的相似隨意改動。種種怪異的改名舉措,無不反映出太平天國許多軍官的文化程度之低下和魯莽性格。他們不屑于學習,又缺乏洞察未來的視野,只一味宣示身份和權力,不考慮這些舉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果說上述的改名尚能看出一些脈絡,那麼洪秀全對北方京津地區的稱呼就更直接體現出他的政治野心與態度了。他把清朝統治的北京、天津等中心地區統稱為「罪隸省」,意在顯示太平天國已能與清朝鼎足而立,北方只是待他們「解放」的地區。
此舉充分反映了洪秀全的野心和傲慢。他不再滿足于在南方建立根據地,而是公開宣稱要推翻清朝統治,統一天下。「罪隸省」這個稱呼,既顯示北方尚未「解放」,又帶有強烈的侮辱和鄙視的意味,宣告清朝統治已經名存實亡。
如果說占領南京時,洪秀全還有低調經營的想法,那麼到了這一時期,他的野心已經完全膨脹起來。他不再把太平天國視為一個跟清朝對抗的割據政權,而是充滿信心要取代清朝,成為天下的新主宰。
這其中,洪秀全的個人因素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自視甚高,野心無限,不愿停留在南方為王。而且他還受到西方基督教「拯救蒼生」思想的影響,認為要把太平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所以不甘心僅僅治理幾省之地。這種心態在稱呼北方為「罪隸省」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太平天國占領區內嚴禁使用「君」、「王」等詞語,因為這被認為是對洪秀全權威的冒犯。這些舉措無不顯示,洪秀全已經把太平天國的地位高高在上,要讓百姓無時無刻不記得他的權力和地位。
洪秀全此時已經把自己視為太平天國的最高統治者,甚至要超越世俗君王的地位,所以嚴禁民間使用那些傳統專制詞匯。作為一個獨裁者,他害怕任何可能動搖自己統治地位的詞語。
其實這也顯示,洪秀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權力并不自信。如果真能心懷天下,仁政愛民,他大可不必如此防民之口,而應該開明地容納民意。這種嚴苛的措施恰恰暴露出洪秀全的不自信和軟弱,他害怕民間任何可能的反對浪潮,所以用力量壓制百姓。
這充分預示了太平天國的危機。如果一個政權的統治者如此依賴武力和禁令來維持權力,而不是試圖取得民心,那麼它的基礎將變得極不穩固。洪秀全的這些做法為太平天國的最終崩潰埋下了隱患。
從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可以看出,洪秀全在鼎盛時期的種種作為,如高調改地名、禁用專制詞匯,都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傲慢與驕橫。他一味強調太平天國的正統地位,拒絕與其他勢力妥協合作,導致天國軍隊孤立無援,被各路清軍圍攻。洪秀全的這些缺點和錯誤決策,為太平天國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其實,洪秀全過分依賴武力的統治方式,是一個重要的失誤。他改地名、禁言等舉措并沒有考慮民意,這導致太平天國失去了民心基礎。光靠武力是無法長期統治的,這是洪秀全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如果當時洪秀全能夠體恤民情,謙遜待人,通過仁政來穩定民心,那麼即使起義失敗,太平天國也會贏得很多支持,甚至在歷史上得到更正面的評價。可惜洪秀全在成功后越發狂妄自大,導致太平天國像沙堡一樣迅速崩潰。
改地名本是顯示新政權氣象的手段,但過分強調自身正統,不尊重文化傳統和人民感受,則會適得其反。洪秀全通過這次大規模改名滿足個人愿望的做法,反映出他個人野心過盛,最終釀成惡果,其教訓值得后人汲取。
每個新政權的出現,都需要慎重對待歷史文化傳統,不能一味排除前朝遺產,更不能輕視人民感受,要團結不同階層,方能贏得民心和獲得發展。歷史需要傳承,不是可以隨意切斷的。洪秀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從而為太平天國埋下失敗的種子。這個教訓需要每一個新興政權牢記,只有民意,才能興國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