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出生之前都備受父母的期待。對于父母來說,孩子的到來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和家庭的延續。
他們懷抱著滿滿的愛和期望,期待這個小生命能夠健康成長、快樂幸福地度過每一天。
相信父母們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孩子的長相會更像爸爸還是媽媽,性格智商究竟會遺傳于誰?在探尋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有些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
也許人類基因的遺傳機制就是代碼的編寫與發展,如果按照這一說法,那麼人類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我們的身體、思想乃至于基因,全都是數字而已。
關于人類智力和基因的研究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科學界對人類基因和智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曾有一種假說認為影響人類智力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體上。
X染色體是性染色體中的一種,在人類中通常表現為女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而男性則擁有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
由于男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這種假說認為如果X染色體上存在與智力相關的基因,那麼這些基因在男性身上就會更容易顯示出來。
根據數據的動態分布結果顯示,男性中智商偏高和偏低的例子比較多,而女性的智商水平卻相差無幾,
與此同時,男性患有智力問題的機率是女性的1.4~1.9倍,正因如此,影響智商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體上的論點再一次得到了證明。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發展,科學界逐漸認識到智力的遺傳是非常復雜的,并不單一地取決于某一個染色體或基因。
智力的發展受到多個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沒有簡單的單一遺傳模式可以解釋智力的全部。
表觀遺傳學是研究基因表達和細胞遺傳變化的科學領域,它關注的是在基因組中的某些區域上發生的可遺傳的表觀修飾,簡單來說,表象遺傳學決定了每一個人的外貌特征。
眼皮的形態、個子的高低、手指甲的形狀、瞳孔的顏色等等,這些都是表象遺傳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個顯現出來的特點都會遺傳給下一代,
就比如高個子的夫妻也會生出矮個子的孩子,這并非成長時期營養供給不全面所導致的,而是表象遺傳中的隱性基因起到了作用。
隱性基因是指在基因型中存在但在表現型中不表現出來的基因。在遺傳學中,每個個體都有一對相同或不同的基因,這些基因分別來自于父母。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基因是顯性的,它會在表現型中顯示出來,而如果一個基因是隱性的,它則需要兩個相同的隱性基因才能在表現型中顯示出來。
拉馬克在19世紀早期提出了這種理論。根據這個學說,環境中的變化會導致生物體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內發生適應性的變化,并且這些變化可以通過遺傳方式傳遞給后代。
比如長頸鹿,在長時間內由于食物供應緊張,長頸鹿不斷伸長頸部以獲取更高處的葉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認為這種伸長的頸部變化會通過遺傳方式傳遞給后代,并且長頸鹿的后代也會擁有更長的頸部。
荷蘭冬天事件也是很好的例子。二戰期間,荷蘭出現了嚴重的食物危機,其中有一批孕婦剛剛懷孕不就就不得不面臨著縮減食物的日子。
盡管孕后期已經恢復了正常的食物供給,可是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在成年后出現了嚴重肥胖的情況。
科學家經研究發現,這些嬰兒由于在孕育的前三個月內一度處于低營養的狀態,所以細胞為了生存便改變了代謝速度,後來的他們早已習慣了極低的代謝,所以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依舊會比普通人更容易肥胖。
總而言之,遺傳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其中不光涉及到基因,還涉及到了外部環境。繼續來回答文章最開始的問題,孩子的長相會同時受到爸爸和媽媽基因的影響,
而性格和智商的遺傳并不單一,可能涉及多個遺傳因素的綜合作用,并受到環境和教養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無法簡單地將其中歸結于某一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