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棗受到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國家的重視,被譽為「沙漠面包」,在人們的餐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迪拜土豪都把椰棗視若珍寶,將它們隨身攜帶,寸步不離。
在我國,椰棗也曾經被人們捧在手心里,被視為不可多得的國寶級零食。但是,椰棗在我國只有曇花一現的命運,不久后就備受冷落。那麼,為什麼椰棗在我國跌下神壇,慘遭被拋棄的命運?今天早班機就和大家探討一下。
事實上,椰棗雖然名字中帶有「棗」字,但它并不是棗,而是棕櫚科植物的一種。
椰棗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將近5000萬年,也是人類誕生之初最早種植和培育的植物之一。椰棗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的外形和椰子樹很接近,高度在35-40米,再加上它的果實和棗子的大小差不多,就被命名為「椰棗」
。椰棗的原產地在比較缺水和炎熱的北非和西亞地區,在酷熱干旱的沙漠里也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當地的人們把椰棗視為救命糧,也把它們稱為「沙漠面包」。可見,椰棗具備耐高溫和干旱等特征,是上述地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
雖然椰棗從開花到結果需要半年的生長周期,但它們在成熟后不需要人為干預,就能在樹上自然風干,而且保存時間久成了它獨特的優勢。
人們會等到椰棗變成干果后再去采摘,這樣的果實不僅能夠脫離了酸澀的味道便于自家食用,還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
椰棗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鈣、鉀等微量元素,適當食用對健康有著重要作用。其次,椰棗也是作為制作糖漿、釀醋和釀酒的重要原料,餐桌上的烙餅、棗糕等美食都少不了椰棗的身影。
說到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廣泛地種植椰棗樹,阿拉伯國家當屬位居第一了。當地流傳著一句諺語:「經常吃椰棗,遠離毒邪病。」可見,椰棗在阿拉伯地區的地位和重要程度都很高。聯合國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椰棗產量位居世界前十的國家之中,阿拉伯國家就占了80%。
此外,椰棗在阿拉伯文化中也占據重要的地位,這是有歷史淵源的。由于該地區缺水,植物和農作物較難獲得良好的天然環境,而椰棗恰恰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因此它也就和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阿拉伯文學中也多次對椰棗進行描繪,甚至把它比作和黃金和寶石同樣美好的物品。
還有很多國家已經把椰棗融入到國家形象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沙特阿拉伯把椰棗的形象作為國徽的元素之一,讓全國人民都向椰棗學習,傳承和發揚堅韌不拔、頑強生存的毅力和品質。
本文開頭提到的迪拜人,把椰棗看作和金錢同等重要的東西,出門都不忘隨身攜帶。能夠經常拿椰棗出來「炫」的人,在迪拜可以說是富豪階級了,他們不時把口袋里的椰棗拿出來秀一秀,以此來展示他們較高的身份和地位。
既然椰棗的營養價值那麼高,為什麼難以打開中國市場呢?
首先,椰棗生長在熱帶干旱地區,在強光長時間的照射下,果肉的含糖量高達70%,且味道甜膩,不符合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此外,食用含糖量過高的食物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短期容易使人發胖,長期容易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癥,人們也就對這種食物嗤之以鼻了。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椰棗的替代品數不勝數。我國地大物博,從熱帶到溫帶地區,一年四季水果種類十分豐富,更不會把某一種水果視為不可或缺的糧食,因此,椰棗的重要程度幾乎排不上號了。
實際上,在我國的部分地區還是有椰棗樹的分布的,比如在兩廣、云南和福建等亞熱帶地區,氣溫較高、光照充足等優勢讓椰棗樹能夠順利地生長。但是,椰棗并不符合我國國民的胃口,它們還是主要被用來出口。此外,椰棗樹的葉子較硬,可以用作建筑材料被建筑公司采購。
雖然椰棗目前不受我國人民待見,但它在我國歷史上,也是有過一段「受寵」的黃金時代。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我國處于物資匱乏的階段,人們很難找到糖分較高的食物。
于是,我國向西亞地區的國家進口椰棗,這種食物能夠迅速補充人體所需的糖分,并且能被人體吸收和轉化成能量,緩解了我國人民的燃眉之急,因此深受百姓喜愛。我國著名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長篇小說中,就有提到在他小時候饑餓的時候,家里人給他捎來一包椰棗,他們一家人樂得合不攏嘴,暫時緩解了饑寒交迫的困境。提起椰棗,老一輩的人也許會回憶起那段貧寒的童年時光,椰棗也就成了那段艱苦歲月中幫助人們走出黑暗的一束光。
由此可見,一種食物的風靡程度和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情況密切相關。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選擇一種食物來充饑。而當物質水平提高后,我們有更多選擇食物的機會時,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珍寶的食物也就逐漸被新事物取代,慢慢地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椰棗以其耐高溫和耐干旱的特性容易在西亞和北非地區生長,由于當地缺水缺糧,椰棗扮演著主要食物來源的重要角色。椰棗也曾在五六十年前作為一種補充糖分的食物,存在于我國的餐桌上。
但是,由于椰棗口感甜膩,且可替代的水果品種多,目前我國喜歡它的人數不多。您有食用椰棗的經歷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