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一個令人難忘的名字。他曾與郭靖、黃蓉并稱為《神雕俠侶》中的三大高手,當年協力擊敗金輪國師,為大宋王朝爭取和平。
那時的張三豐已是內力深厚的高手,後來隱居深谷閉門修煉,他的武學更是飛速進步,直至化境。
而當故事進行到幾十年后,張三豐已是頭髮花白、滿面紅光的老僧,但他的武學造詣不但沒有衰退分毫,反而已然達到化境,成為當世公認的第一高手。
謝遜,一個響徹江湖,令人膽寒的名字。
他曾在一夕之間將大俠岳不群的雙臂廢掉,更曾在華山論劍中殘忍殺害僅七歲的孤鴻子。
這位金毛獅王堅信武力至上,江湖中的惡人無一不令他不滿,卻也無一能敵他的金剛掌。
他橫行霸道,殺人如麻,幾乎讓人找不到一點可取之處。但其實,他內心也曾有過善良的時候。
謝遜自少隨成昆學藝,一開始也只是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但一次誤會導致他誤會恩師成昆殺害自己的親人,從此勃發殺心,離開恩師下山,四處流竄作惡,意在以此逼成昆現身。
這期間他殺害無數武林中人,使明教被視為魔教。六大派這次圍攻,也是為討伐他這個惡名昭彰的教徒。
其實,如果不是那次誤會,也許謝遜不會一直走入歧途。他本是個骨骼清奇的少年,又拜入名師門下,本可大有作為。
只因一時沖動誤殺無辜,他便索性將自己定義為惡人,大開殺戒以發泄內心的痛苦與悔恨。
如果當初有人引導,也許他仍能回到正道,不至于身敗名裂。
但誤會造成的恩怨,已經無力回天。謝遜走上邪路,再也難返。
他後來偶然獲得降龍十八掌絕學,并從中悟出三招使用于己。這股來歷神秘的內力,無疑為他的武學再添砝碼。
從張無忌口中吐露的「亢龍有悔」來看,降龍掌確實威力無窮。但即使學會這門功夫,也無法彌補他心中的懊悔與空虛。武力強橫如謝遜,內心也還保留一絲善良,只是被他自己深深掩埋。
那麼,謝遜又是從何處學來這門寶典?根據線索推理,他學藝的對象極有可能就是前任丐幫幫主,也是張三豐的老友——耶律齊。
提起耶律齊,不得不說起他和張三豐的情同知己。
兩人可以說是命運共同體。他們同是郭襄的心上人,也同是後來喪偶的癡情種子。少年時期的他們曾一起追隨郭靖學藝,日久天長,結下莫逆之交。
盡管最后郭襄嫁給耶律齊,張三豐從未怨恨過好友,只是在心底牢牢記掛著這個天真爛漫的夫人。
郭襄去世后,耶律齊心如死灰,在郭襄墓前守靈七日七夜,這份癡癡不悟的情感,讓張三豐看在眼里。他知道耶律齊對郭襄的愛,比自己的情感還要深刻和真摯。
耶律齊為郭襄守寡數十載,始終沒有改嫁,可見他們夫妻間的感情非比尋常。
如果沒有郭襄,耶律齊的人生也會少了色彩。
後來,耶律齊繼任丐幫幫主,在江湖上聲名鵲起。他將郭靖傳下的降龍十八掌發揚光大,一時間丐幫威震四方。
但很快,他也厭倦了江湖生活,決意退隱,讓出幫主之位。因為郭襄已經離他而去,江湖上的榮華富貴對他毫無意義,他只想與記憶中的愛妻相伴。
按時間推算,當謝遜習得降龍掌時,耶律齊很可能已經隱居多年。或許是在某處偶遇,耶律齊羨慕謝遜骨骼清奇,將三招掌法傳給了他,卻不希望他濫用武力。
結果謝遜大殺四方,逼得六大派聯手討伐。這也許令耶律齊內心不安,但他已隱居多年,不再過問江湖事,也無力阻止。
張三豐決意不出,難道不正是因為,謝遜背后有他最敬愛的老友?
六月芳菲之日,中原六大派高手云集光明頂,只待日出便展開攻勢,將明教主力一舉殲滅。
此次出師,各派都派出了當世最強高手。武當派上宋遠橋、峨眉派上滅絕師太、華山派上岳不群、少林派上空見大師、崑崙派上向問天、崆峒派上韋一笑,都是一時之選。這六人各有專長,又能互相配合,即使是明教全盛時期,也非他們對手。
明教這邊,被圍困在光明頂上,只剩殷天正一人還能支撐局面。殷乃是明教四大法王之一,武功高強,精通多門絕技,是當世少有的頂尖高手。
但要獨力對抗六大高手,仍是捉襟見肘。此時此刻,明教危在旦夕,就像風雨飄搖的小舟,隨時都可能翻覆。
烏鴉一般的黑夜漸漸被晨光驅散,籠罩在光明頂上的生與死的陰影也即將消失。
七月的和風吹過,六大派人馬整裝待發,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勝利的喜悅——今日便是除魔的大日子!他們握緊兵刃,眼中透著殺氣,全然不把明教放在眼中。
「施主......您就不出手相助麼?」
張三豐回身,看到身后的小弟子抱著一絲希望望向自己。他沉靜地搖了搖頭,轉過身去,不再看向光明頂的方向。
短暫的沉默后,小弟子鼓起勇氣說:「施主,您不是一直主張除魔嗎?明教如此作惡多端,不該.
.....」
「好了,你且去忙你的事吧。」張三豐打斷他,「我這老骨頭,只想找個靜謐處過完這一生。光明頂上的恩怨,就由他們自己去解決吧。」
小弟子欲言又止,最終只得退出靜室。留下張三豐一人,凝視著窗外初升的朝陽。
他記起多年前和郭襄、耶律齊一同觀賞的朝霞。還記得,那時耶律齊笑著對郭襄說:「我這一生,只愿和你一起看遍天下日出日落。」
想到此,張三豐的眼中閃過一絲懷念和不舍。
也罷,既是老友所傳,這降龍十八掌,就讓它隨著謝遜的死而失傳吧。
江湖人物,幾番風流。張三豐、耶律齊、謝遜,三代人物跨越時光,勾勒出人生百態。
愿與知音朝暮,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緣分。即使已物是人非,依稀的印記也會在某個瞬間涌現心頭。
昨日的淚光,今朝的感慨,成就了張三豐讓江湖新秩序自生自滅的決定。
他已明白,在轉瞬即逝的人生中,欣賞一場日出,遠勝過攪動一場風波;守住一份情誼,遠甚于證明一己之是非;珍惜此刻,甚于追憶往昔。
于他而言,這已是此生最好的結局。任誰想來動搖,他也已看開放下。
因為心中那份執念,早已隨時間流逝,只剩下美好的回憶。
張三豐不再理會江湖事,不是不管,而是最大的關心;他不加入戰局,不是無能,而是另有深意。至于門派恩怨,江湖是非,都交由后人自行處理,也是種信任與支持。
人生有度,張三豐早已領悟。他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心中那份情誼,直至生命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