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封建帝王往往被冠以「天子」之名,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存在。然而,他們終究還是普通人,也會像常人一樣,患上各種疾病。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公元1711年,一個男嬰降生在紫禁城內。他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按照官方記載,他的生母是雍正皇帝的熹妃鈕祜祿氏。然而,從小就有傳言稱,乾隆的生母并非熹妃,他有著漢人血統。
這個傳言讓初為皇子的乾隆極為困擾。他深知,血統對一個少數民族君主的重要性。一旦他的血統不純被傳揚開來,勢必會打擊他的威信。因此,乾隆一直在強調,自己的生母就是熹妃,并非傳言所說的那些女子。
然而,他心里的不安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有傳言說,乾隆生母的真實身份是一名來自南方的女子,在照顧雍正時被臨幸而懷孕。另一種說法稱,乾隆的生母其實是一名叫陳氏的普通百姓女子。這些說法無一例外都在暗示,乾隆存在漢人血統。
乾隆為了自己的地位合法性,不得不小心謹慎地處理這件事。他不僅堅持生母為熹妃的說法,而且嚴禁任何有關其生母來歷的討論。一時間,關于乾隆生母的問題成為了紫禁城里的一個禁忌話題,所有人都避而不談,生怕牽扯到這個話題而招惹禍端。
然而,禁語終究抑制不住民間的議論。越是禁忌,人們就越是好奇,各種傳言就越發廣為流傳。這些禁忌與謠言無形中增加了乾隆的心理負擔,也預示著這位君主必將面臨血統合法性的隱患。
雍正帝于1735年駕崩,寶座傳給了23歲的四子弘歷。他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和其父親雍正不同,乾隆初期非常勤奮治國。他減輕了民眾的稅收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顯示出一位明君的風范。
每日的朝會后,年輕的乾隆皇帝還會在軍機處處理政事,直到深夜。為了鍛煉身體,他也經常騎馬出宮打獵。乾隆勤奮治國的姿態贏得了民心。大臣們也紛紛稱贊新皇帝英明神武。然而,勤勉的背后是皇帝奔波勞累的身體。乾隆每天處理政務,常常是坐在龍椅上達數小時之久。豐盛的皇宴也常有牛羊肉上桌。太醫們看在眼里,卻苦于無法勸諫皇上注意休養。
起初,乾隆的年輕力壯還支持得了這樣的勞累。然而日復一日地勤政,早晚朝夕奔波,漸漸消耗了他的元氣。皇帝的臉色時常顯得疲憊不堪,太醫們擔心他會早衰,卻只能在背后默默憂心。
終于,有一天,乾隆在查看奏折時,突然感到胳膊上一陣瘙癢。眾人意識到,皇帝的健康狀況已然出現了問題,缺乏休養是惹禍的根源。此次患病,也成為乾隆從勞累中解脫出來的一個契機。
一日,乾隆在看奏折時,突然覺得胳膊癢癢的難受。他掀起衣袖一看,滿臂紅紅的疙瘩。隨后,乾隆又在身體其他部位發現了同樣的紅點。皇帝意識到,這可能是某種疾病的征兆。他喚來太醫王進士檢查。王進士診斷之后,臉上閃過一絲為難的神色。原來,這是痔瘡的癥狀,乾隆得了痔瘡。
按照規矩,皇帝的病癥是絕對保密的。王進士根本不敢直接說出這種的疾病。他在腦海里快速思考,試圖找個委婉的說法。「陛下小恙無礙,只需與皇后同住100天即可痊愈。」他謹慎地說。
乾隆皺了皺眉頭,也沒有深問。他心知肚明,王進士多半是在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病情。作為君主,隱瞞疾病是常態,他也就順水推舟地接受了這個建議。得到皇帝默許的王進士悄悄松了口氣。他將真相只告訴了皇后富察氏,請求她在未來3個月里好好照料皇上。
痔瘡本是極為普通的疾病,讓太醫如此害羞,也正反映出皇帝嚴密的病情保密工作。一方面是出于維護威嚴,另一方面也基于醫患關系的保密原則。
然而,即使隱瞞了實情,乾隆還是要面對人前難堪的「同住100天」建議。一時間,整個皇宮都津津樂道這個八卦,心照不宣地揣測皇上得了怎樣難以啟齒的怪病。這件尷尬的「病史」無疑打擊了乾隆的威信。但出于身體考慮,他也只能忍辱負重,聽從太醫的建議。這反映出即使坐擁萬民朝拜,皇帝終究難逃尋常百姓的人生經歷。
得知真相的富察皇后自然心領神會。她對王進士的小算盤了然于胸。這不僅可以讓皇帝病情好轉,也是一個讓自己受寵的大好良機。按照王進士的建議,富察皇后在未來100天里貼身伺候皇上起居。她為乾隆準備清淡軟食,減少辛辣生冷的飲食,并悉心照料他的起居。
乾隆非常欣賞皇后的體貼,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飲食起居需要調整。在皇后悉心照料下,不到3個月,皇帝的痔瘡癥狀就消退了。這件事讓富察皇后受到的寵幸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她看準時機,恰到好處地取悅了皇上。王進士的小算盤也打得極為成功,獲得了皇后的知遇之恩。
富察皇后出身低微,原是一名漢女子,如果不是乾隆臨幸,她此生也只能嫁人做妻。得償皇上的寵幸,使她一步登天,成為皇后。如今又在皇帝疾病期間受到信任,使她的地位更加穩固。她明白,自己必須抓住這次機會,用心照料皇上,博取他的歡心,從而在后宮中立于不敗之地。
因此,這100天對富察皇後來說是難得的知遇之際。她時刻牢記自己的出身,倍加謹慎地侍奉皇上左右,終于如愿以償,穩固了香餑餑的地位。
痔瘡痊愈后的一段時間里,乾隆皇帝注意調整自己的起居飲食,以規避疾病復發。他也比較重視體力鍛煉,保證身體素質。然而好景不長,步入中年以后的乾隆漸漸懈怠政事,任用了大量貪官污吏,如和珅等人。民生凋敝,貪污盛行,成為晚清乾隆時代的特點。
或許是年輕時工作過于勞累,乾隆選擇了輕松懶散的晚年生活。每日的朝政變得草率應付,乾隆過上了吃喝玩樂的生活,寵信宦官和珅主政,自己則過著逍遙日子。朝中奏折堆積如山,乾隆也不過隨意批閱了事。百姓苦不堪言,也無法打動這位懈怠的老年君主。乾隆高壽85歲,但晚年的懈政也埋下了禍根。
如果說早期的勤政鑄就了乾隆盛世的基礎,那麼晚年的懶散無為則 了大清的衰落。官員貪污腐敗,災害頻仍而無力救助,都是乾隆晚年懈政的結果。
這也讓人不禁感嘆,一個君主要時刻保持旺盛的斗志與責任,才能避免生活的安逸帶來的懈怠消極。乾隆無法抵擋時間的侵蝕,最終也重蹈歷史的覆轍。
乾隆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幸運的一位君主,但也無法避免疾病的折磨。這段佚事反映出,即使是皇帝,也還是與常人無異的普通人。
王進士巧妙的診斷,幫助皇帝治療了病癥,也使皇后得以受寵,可謂一箭雙雕。然而皇帝走下神壇的這一幕,也預示著封建專制的衰微。這段逸聞為我們打開了解乾隆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