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香港電影,介紹了不少「叱咤一時」的風云人物,黑白兩道都有,例如跛豪、馬氏兄弟、呂樂藍剛等,尤其是所謂的四大探長中的呂樂,甚至被人稱為「五億探長」,不過這五億,是按照身家市值換算而來的,并非他真有五個億。除了呂樂之外,還有一位被稱為「水龍頭」的神秘人物陳志超,在電影里,陳志超幾乎是一位統領「黑白兩道」的人物。那麼為何又查不到關于他的任何資料呢?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吧。
在電影《一代梟雄之三支旗》中,呂良偉飾演的陳志超,與呂樂、藍剛是同期的警員,但陳志超較早坐上總探長的位置,后來還成為「三支旗」的領導,何為「三支旗」呢?它是由兩個部門組成,一個是國際掃毒組,一個是一般犯罪調查科,在職權范圍內,不受任何限制,能在全香港打擊犯罪行為。
該部門的成員均由督察級警官組成,職位在總華探長之上,但這些資料基本都是電影里的情節。另外在竹聯幫大哥吳墩投資的電影《廟街十二少》的開頭一幕也提到了陳志超。
那麼,既然三支旗都是督察級人馬,那麼陳志超至少也應該是督察,甚至是總督察。那麼,為何香港警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卻沒有「陳志超」這個名字呢?只能說明兩個問題,陳志超是假名字,再一個就是陳志超并非某個人,而是代表整個部門。至于華人最高只能做到總探長的說法也不正確,因為40年代就有第一位華人督察出現。
前不久,14K元老陳惠敏在專訪中提到了香港的一些探長,他說到了「陳志超」這個名字,還把他列為「探長」之列。從這里能夠得到一個結論,陳志超如果真實存在,也就是一個探長的職位,因為當時探長太多了。
即使陳志超是「三支旗」的幕后首腦,但不代表他就能只手遮天,雖然掌管國際掃毒組和一般犯罪調查科,一般是處理一些性質惡劣、情節嚴重的大案件,要執行任務一定要得到上級領導的許可,意味著不能隨意插手總探長的警務工作。
相比之下,呂樂這種總探長就更接近老百姓,所以才會出現「位低權重」的現象。因此當時英國人要管理香港社會,基本要仰仗總華探長來處理,只是后來探長們有些得意忘形,所以才成立ICAC來解決他們。
關于陳志超這個人物,我最終看法是有兩個,一個是真實存在,但屬于普通探長;另一個是電影公司的制作需求,因為當時的「梟雄」片比較火,1991年同時出現《跛豪》和《五億探長雷洛傳》,所以杜撰一個梟雄出來,也不是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