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胡惟庸,原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用與信任,居于丞相之位,權傾朝野。然一旦得志,便滋生奢靡之心,終至敗亡,不僅自己和全家老小慘遭屠戮,還連累外三萬人一同陪葬,九族盡滅。
胡惟庸,明朝開國時跟隨朱元璋起義有功,在楊憲之后擔任明初的丞相,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寵信。丞相在封建中國的政治體系中,地位僅次于皇帝,握有極大權力,可謂權傾朝野。明太祖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需要倚重謀士治國,便提拔胡惟庸擔任丞相,以期他能輔佐朝政。
胡惟庸也確實在政事上頗有建樹,朱元璋對他漸漸放心,任他主政。每每聽聞胡惟庸在朝堂上極具智慧地處理棘手問題,明太祖心中便豪邁暢快。他高興地對左右侍從說道:「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還得我胡丞相這樣的謀士!」
胡惟庸權勢日益加強,朱元璋也給了他足夠的信任與支持。每每胡惟庸提出新的折子想法,明太祖都會立即批復同意。朱元璋也曾笑言:「你我君臣同心,天下太平指日可待啊!」胡惟庸感激地回應道:「這都是陛下英明,惟庸才能盡心盡力。」
兩人關系融洽,胡惟庸在政事上也漸入佳境。他每日忙碌朝堂之事,處理民眾上書的請求,與明太祖商定國家大政。漸漸地,朝中許多大事都匯報給胡惟庸,然后由他啟奏明太祖,一時間成為掌控朝政的心腹大臣。
然而權力是件雙刃劍,它能讓人飛黃騰達,也能讓人迷失自我胡惟庸在丞相位上做得風生水起,滿腹經綸,漸漸顯示出驕傲自大的一面。他利用丞相制度中「宰相份內」這一特權,壓制百官奏折,任意處置政事。
朱元璋對此似乎并不以為忤,仍舊信任有加。胡惟庸也因此肆意放縱,內心的傲氣日益膨脹。他不再正視問題,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有時還激怒圣上,卻不覺得有任何錯處。有一次,胡惟庸不經太祖批準,就私自將一位表現失常的大臣發配偏遠地區充軍。明太祖得知大怒,訓斥胡惟庸擅自處置朝中大臣,違背了君命。
胡惟庸卻理直氣壯地回敬道:「臣以為微服私訪之后,發現此人已然失心瘋狂,不宜留在朝中,所以情急智生之下便將其發配,望陛下恕臣魯莽。」明太祖沉默良久,最終竟寬恕了他的僭越,沒有因此降罪。胡惟庸得意之下,心中涌起更大的傲氣與自負。
一次,胡惟庸的兒子因馬車跑得過快而猝死。胡惟庸大怒,當即命人將馬夫活活打死,以兒子的命殉葬。「我一生最重視的兒郎竟死在一個馬夫手里!小人無知輕生,該死!」胡惟庸怒不可遏,下令隨從立即拷打馬夫。
馬夫哀求道:「大人息怒,是車輪松動所致,實非在下故意......」話音未落,胡惟庸一揮手,馬夫便被打得無法言語,最后氣絕身亡。殘忍至此,胡惟庸的為人已完全暴露無余。他的傲慢與暴戾終于激怒了明太祖,皇帝意識到,必須治理這個已然喪心病狂的大臣了。
此事終于驚動明太祖,意識到胡惟庸已經喪心病狂,必須治理。明太祖沉吟片刻,終于下定決心要整肅這個已然失德的心腹大臣。太祖命人徹查此案,還讓群臣上書彈劾丞相罪責。一時間,胡惟庸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他巍峨的權力也出現了裂痕。
「胡丞相先生,你我君臣同心,本是一片天地。你怎可貪戀權勢,目無法紀,致使今日這般田地?」明太祖嘆道。「陛下明鑒,臣確實失德,望陛下寬恕。」胡惟庸跪地請罪。「你棄德失道,致使百姓蒙難,我如何能容你!」明太祖勃然大怒。
胡惟庸語塞,再無話可說。他知道,自己已到了萬劫不復的地步。朱元璋雖然對胡惟庸頗為失望,卻還沒有立即廢黜他的丞相之職。皇帝的心思已經轉向怎樣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這個機會——既懲治胡惟庸,又達到削弱丞相權力的目的。
此時明廷上下已經傳言胡惟庸日益驕奢,百官也紛紛揭發他的種種過錯。朱元璋裝作一無所知,暗中卻早已決心要對胡惟庸和他的家族采取嚴厲措施。
在朝堂之上,明太祖還是一副順遂太尉的態度,任由胡惟庸處理政務。胡惟庸心高氣傲,也絲毫不覺察端倪,仍我行我素,繼續恃寵生驕。一個月后,明太祖終于出手,下令逮捕胡惟庸。隨后以胡惟庸謀反為名,連其九族老幼悉數處死。
「讓司禮監取來朕的丹鳳大筆,今日我要親手擬一道懿旨,斬殺這個貪戀權勢、目無法紀的大奸臣!」明太祖的聲音在殿內回蕩。不久,胡惟庸全家中,赴刑場處斬。「梅妻啊,我們余生再難相守,懷念我們曾經的溫柔美好吧。」胡惟庸流著淚對妻子說。「丈夫啊,我們來世再相見。」梅妻痛哭道。
「九族」即犯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及配偶、這些人的兒女,以及與犯人同宗支的族人,盡皆誅殺,殘忍至極。胡惟庸一家數十口人就這樣于一夕之間全數撒手人寰,罪責難逃。
接著朱元璋利用錦衣衛等機構對此案展開了長達一年時間的清查審訊。凡與胡惟庸來往密切者,哪怕只有一點點關系,都會被牽連其中,反復拷問,最終枉死。這場運動所導致的冤假錯案數不勝數,據說高達三萬余人被株連處死。朝野為之駭然,人人自危,生怕被卷入這場血雨腥風中。
在錦衣衛的殘酷刑求之下,很多官員都被迫互相揭發指認,以求減輕自己的刑罰。然而告密無用,最后還是被悉數殺害。「你與胡賊勾結已久,還不招來!」錦衣衛酷吏一腳將跪地求饒的中年書吏踹翻在地。
「公公息怒,學生與胡丞相并無來往......」書吏哀嚎道。「還嘴硬!來人,給我打嘴硬的書吏四十大板!」酷吏喝道。書吏終因無法忍受劇痛而指認了數十人......
這場震懾朝野的血案終于在一年后落幕。朱元璋這才宣布,鑒于丞相獨攬大權,已無法有效輔佐皇帝統治天下。 自胡惟庸案發生后,丞相這個職位就已經形同虛設。朱元璋順水推舟,正式廢黜丞相之位。自此,中國歷史上再無丞相一職。
「自今日起,朕廢黜丞相此職!朕即是天子又是丞相,親自統治天下,豈容他人干預!」明太祖的一道懿旨,就此將丞相職位永遠斬除。
胡惟庸案是明初最血腥的政治斗爭與權力變革,它揭開了明朝皇權獨裁統治的序幕,也成就了朱元璋轟轟烈烈的權力布局。但它同時昭示我們權力的毒害,只有公平、公正、明智地行使權力,才是立國之道。唯有把權力還歸于百姓,國家才能昌明發達,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歷史的教訓猶在,但愿君主能汲取智慧,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