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人越來越多,國家出台、更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老年人的權利,盡可能地使「老有所依」。
但現實來說,這些物質保障也并不能完全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晚年幸福是多方面成就的。
其實,老年人的日常開銷并不是很大,甚至于是看病吃藥占了大頭,物質保障是比較容易實現的,更難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這也不是單單地靠子女的孝順來實現,畢竟子女很可能不能常伴左右,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
這已經是現代家庭的一種常見模式,子女長大成人后往往離開父母謀求個人發展,成家立業后就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則是單獨居住。
子女的確孝順,時常回家看看,也給予關懷和保障,但更多的時候還是父母自己生活。
所以個人的晚年要自己去規劃,不能什麼都指望錢財、子女,應當自己的去準備自己的晚年,知道自己的晚年歸宿在哪、需求在哪,提前做好打算。
人到60,其實一切都沒有那麼糟糕,只要做好打算,晚年就能幸福安康。
但是,如果人到60,沒有這三種東西,多半晚年凄涼。
大多數人在六十歲之后已經退居二線,不再參與工作也不必再為生活的碎銀幾兩發愁。
然而,退休生活其實也充滿了寂寞,若是有自己的愛好和規劃,那麼晚年生活將會十分充實。
但一些人在退休后立馬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空余出來的時間和精力不知道用在哪里,變得十分寂寞。
我們常說,人要有一定的寄托,生活不能少了期待感,有愛好的人生活不會寂寞。
愛好就是一種寄托,有的人上了年紀,喜歡下下棋、打打牌,亦或是釣釣魚、旅旅游等等,重在有自己想做的、讓自己開心的事。
上了年紀卻沒有寄托,這是一幅十分凄涼的畫面,這多見于那些從農村里搬入城市中生活的老年人。
長期居住在農村,習慣了躬耕農居的日子,來到城市中沒有熟悉的人也沒有熟悉的事,只能在相對有限的范圍內活動,煙一支支地抽,也沒人與之聊天,這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孤獨。
晚年,親情就是一種保障,有親情常在,任何時候都能有家的感覺。
然而,一些家庭因為種種原因,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不和,親情破裂感情不再,親人之間不再相互信任。
一些生活在親情破裂的原生家庭中的人,時刻都想著逃離這個家,對于年輕人來說還可以成家,但對老年人來說就是孤苦無依。
親情也需要維護,而親人與普通的朋友親戚不同,并不是三年不上門當親也非親。
親情的維系在于不傷害親人,親情是一種純真、樸實的情感,來自親人的傷害往往也是痛徹心扉的,親人有了矛盾往往難以調和。
老年生活,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偏偏老人最缺的也是這個,子女若是不親近,老人在家將十分孤獨,晚年只能與老伴相依為命。
家庭矛盾的重點在于親情的破裂,矛盾一旦上升到原則問題,親情也將隨之動搖,雖有親人在,但感情上已經產生隔閡,晚年凄涼也是注定的。
老年人最應該注重的還有自己的身體,沒有了健康一切都是浮云。
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人一旦臥病在床,一切都是空談,再是有錢也換不來健康。
子女再是孝順,當父母的臥病在床也算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六十歲,本是開始享福年紀,若失去健康,福氣也將蕩然無存。
很多人都在奮斗的同時舍棄了自身的健康,熬夜工作、陪酒陪玩,飲食不規律等等,長期積壓下來,疾病的種子也就此種下,到了五六十歲,就是疾病顯現的時候,這時候健康一出問題就都不是小問題。
一些慢性疾病一旦找上門,往往都伴隨著人的后半生,為你的生活加上一層一層的限制,這樣的晚年生活是比較折磨人的,但也都是很多老年人都存在的。
晚年要比一比誰更幸福,莫不如比一比誰身體更好。要想晚年身體健康,還要從最初開始保養,健康問題首先就要自己重視起來。
如何過好晚年人生,這是人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特別對于五六十歲的人來說,子女已經全面「脫手」,當父母的要想的是自己接下來的生活,如何將自己人生的后半程過得有滋有味,如何讓晚年幸福、平安。
人上了年紀,應該多為自己著想,逐漸回歸自我,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守住親情底線,守住健康底線。
很多人奮斗一生,到老了仍然在各種操心,其實老年人應當學會享福,而不是一直在為其他人。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