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年,歷史上發生了一樁非常奇葩的‘假傳懿旨案’。
這個案子,說起來有點離奇。簡單來說,當時有一個駙馬,名叫竇穆。這個竇穆娶了內黃公主,再加上他家也比較特殊,當年貢獻比較大。所以後來,竇穆就得到了一個安豐縣,作為自己的封邑。
客觀來說,一個駙馬,能拿到一個縣做封邑,這已經是很高的標準了。當然,這里我們得多說一句,竇穆能拿到一個縣做封邑,主要原因其實不是他娶了公主,而是因為他家比較厲害。
而且,竇穆娶得這位內黃公主,在史書上的身份一直存疑。有人說,他是劉秀長子劉彊的女兒。也有人說,他是劉秀大哥劉縯的女兒。反正從史書記載來看,她肯定不是劉秀和陰麗華的女兒。
能拿到一個縣做封邑,這就意味著,以后這個縣的賦稅,基本上全都會交給竇穆。
他自己可以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用現代話來說,這就叫財富自由,以后錢對于這個人來說,就沒多大意義了。但問題是,當時這個竇穆,卻并不滿足于此。他覺得一個縣的封地,根本不夠自己折騰的!他想讓自己的領地,變得更大一點!
可是對于竇穆來說,想要擴大封地,哪是那麼容易的?在東漢初期的時候,想要獲得封地,就那麼幾個途徑!要麼你對國家立下了大功,要麼你家有閨女嫁給了皇帝。反正不管哪條路,竇穆都不太可能實現。
所以這個時候,竇穆就開始想歪門邪道了。他把主意,打到了當時的六安侯身上。
在東漢初期,因為歷史原因,六安這一帶建立了一個諸侯國,叫做六安國。而當時這個六安國,則是被封給了一個叫劉盱的人。史書上也沒記載,這個劉盱到底是什麼來頭,但應該是劉秀他們家親戚。反正當時整個六安這一帶,都歸他管,算是他的封國。
而在六安國內,又分成了五個縣,其中有一個縣,就是竇穆分到的那個縣。
而接下來,竇穆因為想要更多的土地,他就把主意打到這個六安侯的身上了。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六安侯。這樣一來,自己就可以合法地從六安侯的手里,拿到更多的土地。讓自己家的親戚,去占領這些地方。
放到現代的話,這就是典型的‘財產轉移’!這就是在用結婚騙錢呢!
可關鍵在于,當時這個六安侯,已經結婚了!而且人家的正妻,也是有點來頭的,不可能說竇穆打個招呼,人家就把自己媳婦給休了,然后娶竇穆的女兒。
所以接下來,竇穆想到了一個令人非常無語的主意。他告訴這個六安侯,說這個事,不是自己的意思,而當朝太后陰麗華的意思!
這事發生的時候,那位建立東漢的劉秀,應該剛剛去世。而劉秀的皇后陰麗華,這時候就變成太后了。所以,當竇穆搬出太后這尊大神來,六安侯也沒轍了。只能乖乖聽話,休了自己的正妻,然后娶了竇穆的女兒。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再之后,那個被六安侯休了的正妻,她們家不干了。
史書上沒記載,這個六安侯的正妻,到底是什麼來頭。但顯然,能嫁給一個侯爵,人家也不可能是一般人。所以被休了之后,她家越想越覺得不對勁!當朝太后,怎麼可能下這種命令呢?
于是再之后,這家人直接去了京城,去打御前官司,核實這個事了。可是等他們到了京城之后,京城那邊了解過事情的前因后果,京城這邊也懵了!
人家的回答是:太后啥時候下過這種懿旨了?
就這樣,大家順藤摸瓜查下去,很快就查清了真相。原來,這事從頭到尾,都是那個竇穆在偽造的。根本就沒有什麼太后懿旨,就是他自己瞎編的!
如果是一般人,傳點瞎話,最多算是涉嫌誹謗罪。放到今天的話,頂多只能判一個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關鍵在于,竇融他傳的這個瞎話,是傳人家太后的瞎話!這個行為叫假傳懿旨,基本等于假傳圣旨!這是要掉腦袋的!
而知道這件事之后,當時在位的漢明帝劉莊,頓時也是勃然大怒。他也沒想過,竟然還有人敢造自己老媽的謠!所以劉莊當即決定,頂格處罰這個竇穆。
雖然礙于他們家比較特殊,不能直接殺人。但漢明帝還是下令,讓竇家所有人,都直接回老家去!所有竇家人的官職,一律全都一擼到底,回家好好反省去!就這樣,竇家直接被趕回了原籍老家。
然而,在這之后,沒過幾天,最令人意外的一個反轉來了。
就在這個竇穆,剛帶著家人離開京城后不久,還沒過函谷關呢!京城那邊,就傳來了一個消息。
竇穆他爹死了。
之前竇穆犯了事,竇家幾乎所有人,都被趕回了老家。但唯有竇穆他爹,被皇帝法外開恩,允許留在了京城。而如今,竇穆老爹的去世,更是讓竇家的事情出現了轉機。
在這之后,漢明帝想要當年竇家的貢獻,也不愿意再繼續責罰竇家。反倒是下令,允許竇家人回京城,去給竇穆老爹辦喪事。而且在這之后,竇家之前犯得事,也可以暫時翻篇,只要以后別再犯事就行了!
就這樣,因為老爹去世,竇穆奇跡般的沒有受到任何責罰!
這個案子,哪怕拿到今天,那也是一個震驚全國的社會新聞。而在當時,同樣也是如此。而最后的反轉,更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
但對于這個結果,大家卻不約而同,選擇了認可。
因為這個竇穆他爹,名叫竇融!
那麼,這個竇融到底有多牛?為啥他一死,皇帝立馬就赦免了竇家呢?為啥竇穆那麼無法無天,甚至假傳懿旨,最后皇帝看在竇融的面子上,依然放過了竇家呢?
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從竇家的歷史開始說起。不過請注意,接下來我們講的,將不再是東漢初期的一則社會新聞,而是東漢開國的主線劇情!
這個劇情,叫做竇融歸漢!
竇家其實是一個挺有來頭的大家族。這個做事無比荒誕的竇穆,他的八世祖,名叫竇廣國。竇廣國有個妹妹,在很多文藝作品當中,名叫竇漪房。竇漪房當年的丈夫是漢文帝,生了兒子是漢景帝,還有個孫子叫漢武帝。
很多年以前,竇家的那段家族往事,在西漢的歷史上,屬于是主線劇情。
當年在西漢時期,竇漪房活著的時候,竇家一直是最頂級的外戚世家。不過到了竇漪房去世之后,漢武帝開始親政,竇家就不行了。因為對于漢武帝來說,竇家有些過于勢大,不利于他掌權。所以後來,竇漪房去世之后,漢武帝就把竇家給打壓下去了。
但即便如此,被打壓之后的竇家,在西漢依然屬于頂級豪門。此后整個西漢中后期,竇家雖然一直在衰落,但家族傳承一直都沒斷。
就這樣,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竇家傳了七代人,傳到了竇融這一代。
竇融年輕的時候,正好趕上王莽篡位。當時的竇融,靠著家世背景,正常入仕為官,在軍隊里面做了一個司馬。但是以大家當時的情況,再往上,竇融就很難再獲得什麼幫助了,只能靠自己。
所以接下來,竇融用二十年的時間告訴我們,古代正規的官場攀爬,到底是怎麼玩的。
首先,竇融入職之后,正好趕上王莽篡位。當時在地方上,還有很多人反對王莽,然后王莽就派兵前去鎮壓。在這個過程當中,竇融靠著自己在軍隊的優勢,立下了不少軍功,被封了一個最低等的男爵。
然后,竇融的小妹,後來嫁給了王莽的堂兄弟王邑,做了王邑的小妾。這個王邑,就是後來帶著四十二萬大軍,和劉秀打昆陽之戰的那個人。
都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此后,竇融抱上了王邑這條大腿,再加上自己當年軍功也是用命拼出來的。接下來的仕途,在到達真正的高層之前,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再之后,竇融又把家搬到了長安,開始結交各路權貴。竇融這個人比較圓滑,所以很快,他就在長安城內打開了局面,很多權貴也都知道他這一號人。有用得著他的地方,自然也就能想到他。同時,當需要提拔人手的時候,大家也會更多去考慮他。
同時,竇融走上了這條上坡路之后,自己卻穩扎穩打,一點都不浪。在京城待著的這些年,竇融一直低調做人,同時嚴格教育家族后輩,防止他們鬧事。所以時間長了之后,竇融的品行,大家也是有口皆碑。不管是上面還是下面,都覺得他這個人不錯。
就這樣,到了新朝末年的時候,竇融已經成了軍隊中層實權人物。只需要一個機會,他就能一飛沖天了。
這就是古代官場上,最穩的一條路。
首先,自己的工作能力得過硬。雖然絕大多數人,注定不可能成為那種青史留名的天才。但做到這個領域的前端,只要努力,還是有希望的。
然后,你得找一條大腿,作為你的靠山,以后路會好走很多。再然后,自己別惹事,靠時間去熬資歷,等著其他人犯錯,或者等著機會出現。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這種人最后一般混的都不會太差。因為在歷史上,很少會有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一直沒發生任何大事。所以人這一生,總會遇到一些機會,只要能抓住就夠了。而且,就算沒有大的機會,從幾十年的尺度來看,身邊的人基本都會犯錯。只要你不犯錯,你就一定會超過絕大多數人。
就這樣,在官場上安穩攀爬了二十年之后,竇融終于等來了自己的那個機會。
新朝末年,各地開始爆發起義。作為軍中將領,他開始直接參與鎮壓起義。
到了這個時候,竇融開始起飛了。
公元20年,山東的赤眉軍主力,開始越鬧越大。然后,王莽就讓自己的遠房侄子王匡,帶著軍隊前去鎮壓農民軍。
當時竇融官聲不錯,所以王匡就申請帶著他,去前線做他的副手。再之后,王匡在山東那邊打了將近一年,最后慘敗而回。
雖然這場戰爭,最后竇融這邊敗了。但是在作戰過程當中,竇融始終沒犯什麼大錯。而且,新朝這邊打輸了之后,大部分將領都戰死了,但是竇融還活著。
所以回去之后,竇融非但沒有被追究責任,反倒是被更加重用了。
而這次回來之后,沒過多久,南陽郡那邊的綠林軍,就徹底壯大了。所以竇融幾乎沒怎麼休息,就又被自己的大靠山王邑,帶去了南陽戰場那邊。
再之后,就是昆陽之戰。這場仗,竇融又是慘敗而回。
但同時,這一戰,竇融又沒犯什麼錯誤,而且又順利活了下來。所以到了這個時候,當其他人都犯了錯,或者被殺了之后,竇融的上升,就水到渠成了。當時王莽集團已經危在旦夕,對于竇融這樣的軍事人才,極為重視。
所以很快,昆陽之戰剛打完,竇融就再次被王邑推薦,帶著一支軍隊,去新豐一帶阻擊起義軍。
但是在這個時候,竇融打都沒打,反手就把王莽給賣了。此后,他直接帶著自己麾下全部的軍隊,投靠了綠林軍,投靠了更始政權。
而到了更始政權這邊,正常情況下,一個投降過來的將軍,注定是很難被重用的。但問題是,竇融當時敏銳的察覺到,更始政權內部有點不太一樣。原來,之前的更始帝,是被綠林軍將領擁立的,他沒啥嫡系軍隊,此時特別渴望實權。
所以這個時候,竇融帶著這支軍隊,直接投降了更始帝,并且向更始帝表現了自己的忠心之后,很容易的就得到了更始帝的重用。非但如此,他還很快抱上了另一條大腿,趙萌。
如果我們讀過更始帝的故事,我們就會記得,這個趙萌,在更始帝的故事里,是一個最重要的配角。簡單來說,他是更始帝的心腹。後來更始帝入主長安之后,更是娶了他的女兒,讓他成了當朝第一權臣。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萌代表的,也是更始帝的利益。
就這樣,在投靠了更始帝,并且抱上了趙萌這條大腿之后,竇融搖身一變,成了更始政權的高層。
再之后不久,趙萌想要給竇融升官,想要讓他去做巨鹿郡的太守。但是竇融這時候卻敏銳的發現,當時函谷關以東的區域,危險重重。所以這時候,竇融主動申請,自己想換一個地方,想去河西地區做太守。
如果是在太平年代,竇融這個申請,一定會顯得很傻。因為河西地區,地處偏僻,遠不如巨鹿地區繁華。兩地太守,雖然職位平級,但職位含權量就不一樣了。
可是後來的歷史證明,竇融這個選擇是對的。
因為如果他選擇去了巨鹿,用不了多久,他將會直面河北地區的趙漢政權。要麼被殺,要麼投降。如果他投降了,那再過幾個月,他將會直面劉秀!
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去看劉秀那條故事線。在劉秀的故事線里面,劉秀和趙漢政權的戰爭,屬于主線劇情。正是打垮了趙漢之后,他才順利統一了河北,然后才有機會統一天下。
而竇融這邊,後來也不知道用了什麼招,竟然真的說服了趙萌和更始帝,把他改派到了河西地區的張掖,擔任當地的屬國都尉。
那麼當時的竇融,為啥就看中了張掖,想要去這個地方當官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首先,當年竇融他爺爺,當年在這地方做過太守,帶去了很多竇家人!在張掖這邊,竇家屬于是地方豪強性質的大家族,根基比較深!其次,就這這些年里,竇融的遠房堂弟,剛剛做了張掖太守!
也就是說,一旦竇融過去,做了張掖這邊的屬國都尉,整個張掖郡,乃至河西五郡的大部分軍隊,都直接由他控制。同時,他的遠房堂弟,還是張掖郡的太守。這樣一來,整個張掖,就是他們家說了算了。
就這樣,在這個亂世徹底開始之前,竇融帶著更始帝的任命,去了張掖那邊,接管了張掖的軍隊。此后,竇融又開始發揮他長袖善舞的特質,聯絡河西五郡的實權官員,大家一起拉幫結派。
所謂的河西五郡,指的是酒泉、張掖、敦煌、金城、武威這五個郡。放到現代的話,指的其實就是今天的甘肅地區。
因為竇家在當地比較有聲望,再加上竇家此時已經掌握了張掖的軍政大權,而且軍隊比較多。所以很快,竇融就得到了其他河西官員的支持,被推舉為河西大將軍,成了河西地區的最高領導人。
就這樣,竇融順利完成了對河西五郡的割據。
而當竇融割據河西的時候,此時的劉秀,正在河北戰場上,死磕趙漢政權,招撫農民軍。相比之下,竇融的運氣,其實要比劉秀好很多。
不過,在割據了河西五郡之后,竇融卻并沒有選擇去逐鹿天下,而是選擇了割據自保。
河西五郡,雖然經濟不太發達,人口也比較少。但這地方的人,是出了名的能打。所以,靠著麾下的軍隊,竇融足可以自保。這事要是放到后世很多人眼里,估計會覺得很可惜。開局拿到這麼好的一個劇本,不去逐鹿天下,實在太可惜了。
但是在竇融看來,所謂的逐鹿天下,其實并沒有什麼吸引力。
對于竇家來說,所謂的皇權,其實并沒有那麼強的吸引力。畢竟,當年的漢武帝,都是竇家祖先的孫子。在漢武帝登基之初,竇家當年就曾經執掌過國家最高權力,嘗過皇權的滋味。
但問題是,皇位,真的就那麼好嗎?
或許,對于底層百姓來說,皇權意味著至高無上,意味著無所不能。但對于竇家來說,皇帝其實也就是一個權力的象征。除了擁有權力之外,也要承擔更多責任,放棄很多東西。
至少在竇融看來,當皇帝,遠不如當一個大佬。既有權力,又有很大的自由,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總之,此后的幾年里,竇融帶著河西五郡,割據自保。更始政權那邊的命令,他不買賬。其他群雄的面子,他也不給。同時,因為他實力比較強,位置也比較偏僻,也不會有誰來打他。
在這期間,竇融一直在等,等這場混戰出一個最后結果。等到混戰出結果之后,自己再直接投靠過去,就可以順利成為頂級大佬了,而且還沒有任何安全隱患。
就這樣,在這幾年當中,河西五郡在竇融的治理下,異常安穩。雖然這期間偶爾也有羌人或者匈奴,過來襲擾,但大體上還算是太平。和其他地方相比,這地方簡直就是亂世當中的桃花源了。
同時,還是在這幾年里,劉秀卻逐漸統一了河北,占領了關中,而后又平定了關東。到了公元30年,徹底平定關東的劉秀,已經占據了中原絕大多數區域。
只要不出大的意外,劉秀已經不可能輸了。而到了這個時候,竇融知道,自己是該主動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所以在這一年之前,公元29年,竇融就直接派了使者,前往洛陽朝拜劉秀。巧合的是,就在他的使者剛走到一半的時候,劉秀那邊,也正海派使者來見他們,雙方正好在路上碰上了。然后,兩支使團干脆一起回了洛陽。
在得知竇融主動派使團過來之后,劉秀也是喜出望外。因為這意味著,整個河西五郡,他可以不用打仗,就能直接拿下來了。
當然,竇融這麼有誠意,劉秀自然也得給出足夠的籌碼招攬。
所以後來,劉秀一邊給出各種封賞,承諾河西官員的待遇。另一方面,劉秀還主動找竇融攀親戚。說起來,劉秀和竇融兩人,還真是有點親戚關系。竇融的七世祖是竇廣國,竇廣國是竇太后的哥哥。而竇太后後來生了漢景帝,而劉秀則是漢景帝的七世孫。
這樣算下來,劉秀估計還得管竇融叫點啥。
當然,叫啥不重要,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最后,雙方談妥了條件,劉秀正式任命竇融為涼州牧。同時,竇融為了表忠心,也得出兵,和劉秀一起進攻割據隴西的隗囂。
再之后,就是經典的戰爭環節了。在劉秀的故事線上,親征隴西,是他統一天下最重要的一環。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竇融確實如約出兵了。但同時,他的貢獻其實并不算太大,他主要只是幫劉秀,切斷了隗囂和羌族那邊的聯系,相當于斷了隗囂的退路。真正的硬仗,還是劉秀自己打的。
但就算這樣,竇融的貢獻,依然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等到劉秀打到隴西之后,雙方順利匯合。匯合之后,劉秀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給足了竇融面子。
而等到隗囂被滅之后,劉秀也沒有玩什麼卸磨殺驢的把戲,沒有直接扣下竇融,而是直接讓竇融,帶著自己的軍隊和部下,退回了河西五郡。
有人說,這是劉秀過于仁慈。如果當時竇融稍微有點別的想法,劉秀這樣做,無異于放虎歸山。但實際上,劉秀當時的考慮,其實更多。
劉秀很清楚,此時就算竇融有別的想法,單憑河西五郡,他也無法抗衡東漢大軍。反倒是玩卸磨殺驢的把戲,直接囚禁竇融,會導致河西五郡出現反叛的現象。畢竟,竇家在河西五郡,根深蒂固。此時的劉秀,也不想節外生枝。只要能不打仗,劉秀其實是不愿意打仗的。
而接下來的幾年里,竇融的表現,也印證了劉秀的猜測。
不得不說,竇融確實是個聰明人。他雖然割據河西五郡,但之后的幾年里,他卻并沒有以此為資本,去和劉秀爭取更多的利益。反倒是任由劉秀往這邊派人,接管河西五郡。就這樣,三年之后,等到四川那邊也徹底平定之后,劉秀也同時完成了對河西五郡的控制。到了這個時候,劉秀才下令,讓竇融回洛陽述職。而竇融這邊,也比較識趣。在之前的幾年里,他曾經多次主動上書給劉秀,請求辭職。
對此,劉秀自然也清楚,這是竇融在對自己示好。
所以,公元36年,當竇融帶著隨從,抵達了洛陽之后,劉秀給他舉行了最盛大的歡迎儀式!還給他引薦了京城的各路權貴。
而接下來的二十多年里,在整個劉秀在位時期,竇融也都是最頂尖的大佬。雖然竇融一直沒有任何地方,但河西五郡的官員,卻是他最強的后盾。作為河西五郡官員的帶頭人,竇融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極大!而河西派的存在,後來也直接影響了劉秀時代的歷史。
當然,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在劉秀的故事當中,竇融不再是主角,他只是一個配角而已。
後來竇融直接被任命為大司空,位極人臣。東漢的大司空,如果類比當年秦朝,大致相當于御史大夫,也叫‘常務副丞相’。在東漢正常的權力體系當中,大概排第四位或者第五位。又過了幾年之后,因為劉秀要查全國的土地數量,不想讓竇融卷進去,所以才免除了竇融的司空職位。但同時,劉秀還給了竇融一個‘特進’的職位。雖然沒啥實權,但卻可以參政議政。
晚年的竇融,極盡榮寵。竇家一門,號稱是‘一公、兩侯、三公主、四兩千石’,家族極其強大。同時,也正是因為竇融比較牛,竇家在他這一代,徹底復興,而且留下了極為強大的根基。
在後來的東漢歷史上,竇家被稱作六大家族之一,和鄧禹家族、陰麗華家族、梁統家族、耿弇家族、馬援家族并列。這六大家族,直接決定了東漢接下來一百年的歷史走向。
一直到東漢后期之前,這六大家族,一直都是東漢朝堂上的主角。而竇家的這一切,都得感謝竇融的努力。
不過,竇融聰明一世,卻唯獨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出現了失誤。大概是竇家後來太強了,導致竇融的大兒子竇穆,覺得沒有任何可以懼怕的。反正當時以他家的權勢,只要不造反,沒人能拿他怎麼辦。
所以,在劉秀去世之后,竇穆才會搞出那樁假傳懿旨案。
這要換做其他人,敢傳陰麗華的謠言,早就被漢明帝拉出去誅九族了!可是換做竇家這邊,漢明帝也很無奈,最后只能給一個趕回原籍的懲罰。
但後來,因為恰好在這個時候,竇融去世了。面對竇融的巨大聲望,以及竇融當年的貢獻,漢明帝最后還是赦免了竇家,讓竇家人回來給竇融辦喪事了。
不過,這事其實沒完。
等到竇融的喪事辦完之后,漢明帝還是有點小心眼。畢竟對于漢明帝來說,他爹媽比什麼都重要。就算是竇家,敢輕易給自己親媽造謠,也不能輕易放過。
所以等到竇融的喪事辦完之后,漢明帝直接派了人,常駐竇穆家里,天天就盯著他。
對于這種事情,竇穆自然很不高興,難免就會抱怨幾句。而漢明帝知道這事之后,直接以竇穆口出怨言為理由,再次將竇穆和其他竇家人,趕回了老家。只有竇穆的兒子,因為娶了公主,可以繼續留在京城。
而回了老家之后,竇穆又被扣上了一頂‘賄賂小吏’的帽子,被抓進了監獄。
後來,竇穆和他的另外一個兒子,直接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監獄里。直到竇穆死后,漢明帝才算是徹底消了氣,沒有繼續遷怒于其他竇家人。甚至就連竇家其他人的權勢,後來也都慢慢恢復了。
不得不說,在面對和自己母親有關的事情時,漢明帝確實是有點小心眼。但同時,我們其實也可以理解,誰讓竇穆瞎說來著!
而對于竇融來說,他這一輩子,唯一的失敗,估計就是養了這麼一個兒子。
好在漢明帝後來并沒有大肆遷怒,這才讓竇家沒有徹底倒台。要不然,竇融辛苦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最后說不定在他大兒子手里,就會因為大兒子這張嘴,給徹底敗光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