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清朝初年重臣,曾功勛卓著,權傾朝野。皇太極駕崩后,他本可爭奪大統,稱帝就位。然多爾袞在政治交易后放棄皇位,功成身退,最終身死煢煢,慘不忍睹。
多爾袞的選擇原因一直是歷史迷。細究其中波瀾,可以讓我們深刻思考權力的得與失。
清朝開國之初,實行推薦制。各王公貴族均可競選皇位。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在諸貝勒支持下奪權成功。但他并非嫡長,而是通過政治手腕與實力,在競爭中勝出。
皇太極于崇德八年(1643年)突然駕崩,又無遺詔指定繼承人。滿朝上下為皇位空懸之事頗覺忐忑。 其時權傾朝野的有二人:一是四大貝勒之首豪格,二便是多爾袞。
多爾袞世襲爵位輕車都尉,此前跟隨皇太極多次征伐,屢建奇功。他因戰功而得皇太極重用,成為首席大臣。多爾袞內政外交皆參與決策,可謂權傾朝野。皇太極駕崩時,他足以一爭之地。
多爾袞曾仕于皇太極多年,兩人關系極為親密。多爾袞從皇太極初期就是心腹重臣,在征伐朝鮮與明朝時功勛卓著。
他不僅軍事能力出眾,處理政事也出謀劃策。皇太極對他禮遇有加,任其歷練。到晚年,多爾袞可謂權傾朝野,皇太極駕崩時,他名正言順地成為皇位競爭者。
而豪格為皇太極同母兄豪客之子,蘇克薩哈后裔,號首四貝勒。但其父在皇太極初期被誅,實權早已削弱。此時豪格依靠門閥勢力,也具皇位資格。兩人勢均力敵,博弈難分。
皇太極駕崩后,多爾袞與豪格正僵持不下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崛起——皇太極妃子博爾濟吉特氏。
博爾濟吉特氏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妃子,此時有身孕。她看準時機,立即稱自己懷的是皇太極遺腹子,爭取立為皇位繼承人。
博爾濟吉特氏先拉攏了豪格一派的支持,指出多爾袞專權日盛,必會削奪親王權力。各貝勒聽聞大驚,果決投向博爾濟吉特氏,承諾擁立其子為帝。
隨后博爾濟吉特氏又找上了多爾袞。她提出,立自己兒子為皇,可以打擊豪格勢力;多爾袞繼續輔政,權力不減。多爾袞聽后沉思,最終點頭同意。
就這樣,在雙方勢力的共識下,還在孕中的博爾濟吉特氏之子福臨被冊立為皇太極嫡長子,繼承大統,是為順治帝。多爾袞則出任輔政攝爾德尼。一場權力交替背后,孝莊博爾濟吉特氏的政治手腕可見一斑。
孝莊博爾濟吉特氏可謂權謀之婦。她看準皇位空懸之機,立即稱自己有遺腹子,并拉攏豪格一派支持。她先散布謠言攻擊多爾袞,使各貝勒倒向自己,再提出妥協方案。
多爾袞面對孝莊的「圍魏救趙」之計,也能明哲保身,接受立福臨為帝的建議。 一場權力交替,竟在兩位政治高手的交易中悄然完成。
福臨即位后,年僅六歲。多爾袞作為輔政大臣,攝政王之職,權力越發巨大無比。他可以決策朝政大事,指揮軍隊,權傾朝野。
多爾袞十分重視自己的權力,處處強調皇帝尚幼,所有政事必須由攝政王決斷。他在朝堂上氣勢洶洶,言行極盡傲慢,任意專斷。一次,他甚至在皇帝面前大放厥詞:「朕即國家」。
而年幼的順治只能忍氣吞聲。他深感多爾袞專橫跋扈,但無可奈何。直到十四歲才親政,此時多爾袞已權傾朝野十余年。順治對多爾袞心中早已懷恨在心。
多爾袞攝政期間,充分體現了權傾一時的風光。 他不僅可以決策朝政大事,也可以隨心所欲地指揮軍隊,威風八面。
多爾袞永遠強調皇帝年幼,朝政皆要聽從攝政王,他的專斷作風讓朝野皆害怕。偶爾順治誠懇提出自己的意見,也遭多爾袞呵斥責罵。順治初時咬牙忍氣,後來心中暗然升起對多爾袞的憎惡之情。
順治親政后,多爾袞仍然氣焰囂張。他輕視新君,仍想獨斷專行。而順治已非當年國君稚子,定不會任由多爾袞繼續蠻橫。
果然,就在多爾袞妄圖矯詔罷免阿濟格為契機,順治決心解決這個心腹之患。他先暗中穩定局勢,獲得朝中各派支持,然后突然發動政變,以謀反罪名抓捕多爾袞及其黨羽。
多爾袞被押至市場公開凌遲處死,妻子、子女也被株連殺戮。死后,順治還下令剝奪其一切爵位,暴尸荒野。多爾袞權傾一時,終因觸犯皇權而落得悲慘下場。
順治親政后,多爾袞還想繼續蠻橫專斷,對新君不屑一顧。一次他趁順治外出巡狩,擅自發布矯詔,意圖罷黜阿濟格等大臣。
順治果斷出手,先在朝中散布多爾袞謀反的風聲,取得各方支持,然后突然發動政變,將多爾袞一網打盡。
多爾袞被凌遲處死后,死狀極其凄慘。而且順治還懷恨在心,下令剝奪其一切榮譽,連墳墓都不讓他全尸而葬。如此仇恨已可見得多爾袞在位時跋扈程度。也可以看出權力易失之事實。
多爾袞本可稱帝就位,卻在政治交易后放棄高位,最終身死枉死,命運悲劇。他的遭遇讓我們看到,權力態度決定命運。
多爾袞如果態度謙遜,輔助幼主,必將功成名就;但他目無法紀,專權跋扈,終被皇權所不容。可見權力來之不易,去之亦然。獲得權力只是一時,如何善待權力才是關鍵。
多爾袞的教訓值得權力者為鑒。唯有懷天下于心,虛心謹慎,方可持權成功。濫用權力,必遭惡報。權傾一時不可驕,命運轉瞬難求常。歷史的輪回在提示我們權力的得與失,值得每一位讀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