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作者/古風文史劉禪,一個被認為是庸碌無能、昏庸無知、任人擺布的君主。在位四十二年,沒有任何建樹,反而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在蜀漢滅亡后,還被魏國封為安樂公,過著「樂不思蜀」的生活,被人鄙視為亡國之君。
但是,劉禪真的是那麼愚笨嗎?他是否有過一絲聰明的閃光點呢?其實,在諸葛亮臨終前,劉禪曾經問了他一個問題,讓諸葛亮驚訝地發現,原來阿斗并不傻,而是有著不為人知的心機。
諸葛亮是劉備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也是劉備死后唯一能夠輔佐劉禪的人。 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將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并說出了那句驚世駭俗的話:「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表明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也表明了劉備對劉禪的不滿和失望。
諸葛亮雖然沒有接受劉備的建議,但也沒有拒絕。忠心耿耿地輔佐劉禪登基為帝,并拜為相父。一心一意地為了實現劉備遺志而努力,先后平定南中、北伐中原、抵御魏吳的進攻。在政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貢獻,被譽為「千古一相」。
劉禪對于諸葛亮則是敬畏而依賴。他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才干和志向,只能靠著諸葛亮來治理國家。對于朝政大事很少過問,只是聽從諸葛亮的意見和安排。他對于諸葛亮也很尊重和孝順,常常派人去問候和慰問。他雖然沒有什麼建樹,但也沒有什麼過失。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因為操勞過度,病倒在五丈原。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連夜寫下了《出師表》,呈給劉禪。
《出師表》是諸葛亮的政事遺書,也是他的心聲和忠告。他在文中回顧了自己輔佐劉禪的經歷,表達了自己對劉備的忠誠和對劉禪的敬意,也提出了自己對蜀漢未來的期望和建議。
《出師表》中有很多名句和箴言,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他希望劉禪能夠明辨是非,用賢能,去奸佞,繼承先漢的光輝傳統,避免后漢的覆滅危機。
除了《出師表》之外,諸葛亮還留下了一份遺囑,交代了自己死后的身后事和人事安排。 他在遺囑中說:「臣死之后,可將臣骨灰撒于五丈原之地,不必入土為安。臣生平不喜奢華之物,不必為臣修建陵墓和祠堂。
臣死之后,請陛下任命蔣琬為丞相,接替臣輔佐陛下。臣之子孫不足以承擔重任,請陛下不要讓他們參與朝政。臣之軍事部署,請陛下交給姜維執行。姜維雖然年輕,但有才干和勇氣,請陛下信任和重用他。」
這份遺囑體現了諸葛亮的忠心和謙遜。不想讓自己的骨灰占用土地,也不想讓自己的子孫沾染權力。他只想讓劉禪繼續用賢能,并且保持對魏國的壓力。他推薦了蔣琬和姜維兩位得力助手,希望他們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
劉禪在收到諸葛亮的《出師表》后,十分感動和擔憂。他馬上派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并代為問候和詢問。李福到達五丈原后,見到了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的諸葛亮。他向諸葛亮轉達了劉禪的關心,并問了幾個問題:
你覺得自己還能活多久?
你有什麼遺愿或者遺言嗎?
你死后,你的兒子怎麼安排?
這三個問題中,前兩個都是比較正常的關心和禮貌,但是最后一個問題卻讓諸葛亮感到意外和驚訝。他沒有想到,劉禪竟然會問起自己的兒子的安排。他心中一動,便問李福:「這是陛下的意思嗎?」
李福回答說:「是的,陛下特別囑咐我要問您這個問題。」諸葛亮沉思了一會兒,然后說:「你回去告訴陛下,我死后,我的兒子就交給陛下處置吧。 陛下想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我無所謂。」
李福聽了諸葛亮的回答,感到很奇怪。他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為自己的兒子考慮一下,而要把他們交給劉禪隨意處理。他想,諸葛亮是不是已經失去了理智,或者是不是有什麼深意。他不敢多問,只好帶著諸葛亮的回答返回成都。
劉禪在得到李福帶回的諸葛亮的回答后,也感到很奇怪。他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對自己的兒子如此冷漠。他想,諸葛亮是不是已經不信任自己了,或者是不是有什麼別的用意。他心中有些不安,于是又派人去問了諸葛亮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這個問題是劉禪對諸葛亮的疑問和試探。他想知道諸葛亮的真實想法和動機,也想看看諸葛亮是否還忠于自己。 諸葛亮在收到劉禪的問題后,也感到很奇怪。他想,劉禪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或者隱情,他心中有些警覺,于是回答了劉禪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問我這個問題呢?
這個問題是諸葛亮對劉禪的反問和反駁。他想讓劉禪自己說出自己的心理和意圖,也想讓劉禪知道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這一問一答,看似簡單而平常,實則暗含了深深的智慧和心機。劉禪問諸葛亮的問題,并不是出于真正的關心或者好奇,而是出于一種斗膽和試探。他其實是想借此機會來測試一下諸葛亮對自己的忠誠和信任。
劉禪雖然平時表現得很溫順和順從,但其實內心并不愚笨或者無知。他知道自己在位四十二年來,并沒有做出什麼成績或者貢獻,反而依靠著諸葛亮來維持國家的安定和發展。 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其實都是建立在諸葛亮的支持和保護之上。
他知道自己的父親劉備,臨終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暗示了諸葛亮可以取代自己為帝。他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有才能和志向的人,如果他想要篡位奪權,自己是無法阻止或者反抗的。
劉禪雖然不敢明說或者表現出來,但其實心中一直對諸葛亮有著一種恐懼和懷疑。他不確定諸葛亮是否真的忠于自己,還是只是暫時忍耐和等待時機。不確定諸葛亮是否會在自己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削弱自己的權力和威望,最終將自己趕下台去。
劉禪之所以問諸葛亮關于他的兒子的安排,其實就是想通過這個問題來探測一下諸葛亮的心思和打算。他想看看諸葛亮是否會為自己的兒子謀求一些好處或者保障,或者是否會為自己的兒子安排一些重要的職位或者任務。
如果諸葛亮這樣做了,那麼就說明他有著野心和陰謀,想要借助自己的兒子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如果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了,那麼就說明他沒有什麼企圖和目的,只是忠于自己和國家。
劉禪問這個問題,其實也是一種冒險和挑釁。他知道這個問題可能會觸怒或者傷害諸葛亮,讓他感到不滿或者不快。但是劉禪還是決定問這個問題,因為他想要證明一下自己的猜測或者擔憂,也想要表現一下自己的勇氣或者智慧。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