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的香港黑幫電影里,經常出現一些黑幫大佬說「這條街我說了算」之類的台詞。然而在現實中,香港的一條街可能存在多個社團勢力,并非某一家獨大。
不過在二戰時期,香港廟街出了一位真正的「話事人」,說他是「廟街皇帝」也不為過,此人正是香港「雞記麻將館」的創辦人—林賢坤,江湖人稱「老雞叔」。
眾所周知,香港本地幫會「和字頭」在清朝末年已經存在,由于有36個堂口,因此被稱為「和字三十六路」或者「三十六個和」,林賢坤就是「和字頭」的成員。
在香港被日軍占領之后,許多英軍潰不成軍,經營小賣部的林賢坤救了一位英國軍官。和平之后,英國軍官來到香港,為報答林賢坤的救命之恩,于是給他弄了一張「麻將館牌照」,因此林賢坤創辦了九龍區第一家麻將館。
林賢坤在廟街經營麻將館之后,便對油尖旺的各大社團下了一道江湖令:「廟街不允許出現任何江湖沖突」。那麼,林賢坤為何有這樣的實力呢?
首先,林賢坤是「和字頭」的大佬級人物,加上與英國軍官的關系,黑白兩道自然要給面子。
其次,林賢坤的女婿是黎東芬。當時有不少社團頭目在黎東芬的「東芬拳館」里學拳,例如肥仔坤的四大保鏢,陳惠敏、歪嘴倫、大只牛(謝漢臣)、水房的沙塵超(陳文超)
都是黎東芬的弟子。
對于江湖人而言,擁有這種背景的人屈指可數。更重要的是,雞記麻將館擁有合法「持槍證」。
四五十年代,無論黑幫還是「差佬」,他們都有收取「保護費」的傳統,黑幫收取商家的,差佬收取黑幫的。
然而,在廟街經營「檔口」的社團,每月除了向「差佬」交保護費之外,每個月還要給林賢坤一封利是,一直交到70年代。
廟街是香港著名的旅游景點,也是許多電影和電視劇的取景地之一。而在廟街的繁華背后,隱藏著一段江湖傳奇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廟街皇帝「老雞叔」。 「老雞叔」原名陳寶生,是廟街的一名小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香港社會動蕩不安,黑幫橫行,不法事件頻繁發生。
廟街也不例外,各種黑幫組織在這里紛爭不斷,市井之間充滿了黑色痕跡。這種情況下,陳寶生身上發生了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 當時,陳寶生和一些廟街的小商販們聯合起來,組成了一支自衛隊,以保護自己和周圍居民的安全。他們在廟街上巡邏,打擊黑幫的違法犯罪行為。
陳寶生自己也是一名武術高手,他利用自己的武術技巧,保護了廟街的安全。不久,陳寶生被人們稱為「老雞叔」,他成為了廟街的一位江湖領袖,掌控了整個廟街的安全局面。 在「老雞叔」的領導下,廟街變得安寧了許多。他不僅打擊了黑幫的犯罪行為,還在廟街上推行了一些秩序和規矩。
他制定了一些行為準則,規定了商販們的經營方式和行為規范。廟街上的商鋪和攤位也因此變得更加有序,整潔而井然有序。
人們開始在廟街上安心購物,廟街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旅游景點。 「老雞叔」保持了廟街30年的太平局面,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成就。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廟街成為了黑幫們的爭奪之地,但是「老雞叔」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將廟街變成了一個安全而有序的地方。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成為一個傳奇人物,只要有擔當和責任心,就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老雞叔」不僅是一個江湖傳奇,更是一個社會楷模。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才能夠促進人們的安居樂業和經濟發展。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有擔當和責任心,就能夠成為一個杰出的領袖。我們應該向「老雞叔」這樣的英雄學習,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