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曾改變了二位美女的命運:一是金翠蓮;二是劉太公的女兒。
金翠蓮因他出手擺脫了被鎮關西控制了人身自由的困境,後來遇上趙員外,父女倆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
桃花莊劉太公的女兒因魯智深打服了"小霸王"周通,周通被迫收回婚約。女兒沒有去做壓寨夫人,劉太公如愿老有所依。
魯達救金翠蓮時,在渭州任提轄時,正好三四十歲,血氣方剛的年紀。
武藝高強的魯達,一身俠骨,又有提轄的鐵飯碗傍身,背后的靠山是位高權重的老種經略相公,渭州一帶的江湖,魯達就是當仁不讓的老大。
魯達為何會無視自己的大好前程,去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女人?
有人認為魯達見金翠蓮貌美如花,有了私心。事實果真如此?當事人金老父女心中最清楚。
一,義救金翠蓮
十八九歲的貧苦之女金翠蓮,貌美如花。她賣唱時不施粉脂,便容貌嫵媚,顏色動人:
蓬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兒;裊娜纖腰,系六幅紅羅裙子。素白舊衫籠雪體,淡黃軟襪襯弓鞋。娥眉緊蹙,汪汪淚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細細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定是懷憂積恨。大體她還肌骨好,不搽脂粉也風流。
後來,他得趙員外寵愛,一經打扮,更是美艷動人:
臉堆三月嬌花,眉掃初春嫩柳;香肌撲簌瑤台月,翠鬢籠松楚岫云。
金翠蓮原是東京人氏,與父母來渭州投親,沒想到親戚已搬到南京去了,母親在客店里染病身故。父女二人流落在渭州。
這與閻婆惜的投親不著的遭遇十分相似。二者的區別是:閻婆惜遇到了好人宋江,而金翠蓮卻遇到惡霸鄭屠。
但金翠蓮與閻婆惜卻又完全是二種人。金翠蓮心地善良,知恩圖報;閻婆惜放蕩不羈,貪得無厭,導致二人最后的結局完全不同。這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鎮關西」鄭大官人見金翠蓮貌美,便強媒硬保,并寫了三千貫文書,虛錢實契,強娶為妾。
可這鄭屠卻是"妻管嚴",他的大老婆知道此事后,將"小三"金翠蓮趕出了家門。
鄭屠卻又追要當初不曾給一文的原典身錢三千貫。父女二人被困在酒店賣唱還債。
魯智深當然對金老父女的遭遇深表同情,對鄭屠的霸道行為深惡痛絕。
他慷慨解囊,資助金翠蓮父子回家資費。又來到肉鋪,要教訓鄭屠。
疾惡如仇的魯智深越想越氣,一出手沒控制好自己,三拳將鄭屠打死。
身犯命案的魯達,丟了提轄官,亡命天涯!
二,父女感恩戴德
金氏父女是要回老家東京的,如果魯智深對金翠蓮有意,那他持齊眉棍出南門后,一定會走從渭州到東京的這條路。
但魯智深卻在代州雁門縣遇到了金老。金老對魯智深道:
自從得恩人救了老漢,尋得一輛車子,本欲要回東京去;又怕這廝趕來,亦無恩人在彼搭救,因此不上東京去。
隨路望北來,撞見一個京師古鄰來這里做買賣,就帶老漢父女兩口兒到這里。本來,東京在渭州的南面,但金氏父女怕鄭屠追到他老家,便反向往北,來到雁門。可見,同樣往北而行的魯智深完全沒有去尋找金翠蓮的想法。
如果魯智深對金翠蓮有意,金氐父女肯定會覺察到。當金翠蓮成了趙員外的外宅后,金老見了魯智深,就會躲開,而不會主動將他從捉拿兇犯的榜文邊拖走。女兒嫁人后,與癡情于女兒的人見面,一定是件尷尬的事。
金老漢見面就告訴魯智深:女兒被趙員外養做外宅,衣食豐足,皆出于恩人。并且,父女二人還把魯智深的恩義告訴了趙員外。
金老漢將魯智深帶回家,又叫女兒相認,二人再三叩拜,感謝恩人。
并且,金氏父女還把魯智深當活佛供在家:
恩人聽稟,前日老漢初到這里,寫個紅紙牌兒,旦夕一柱香,父女兩個兀自拜哩;今日恩人親身到此,如何不拜!
《水滸傳》中,被人立牌而敬的僅魯智深一人,能讓父女二人衷心感恩,主要是魯智深的俠義之舉。真正的無私相助,才配得上讓人日夜叩拜!
三,結語
英雄配美女,自古皆然。
魯智深如此英雄豪杰,花諾大的代價救下的美女,按常理是會與英雄成天生一對的。
所以,有許多人會認為魯達對金翠蓮有意:
這樣的評論比比皆是!
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是真未看懂魯大俠!
在施耐庵筆下,魯智深就是位"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便出手"的大俠。他渾身透著凜然正氣,專一抱打不平,鋤強扶弱!
金圣嘆曾對魯智深有精彩的評論:
為一個女子弄出來,直弄到五台山去做和尚;及做了和尚弄下五台山來,又為一女子,又幾乎弄出來。夫女子不女子魯達不知也,弄出不弄出魯達不知也,和尚不和尚魯達不知也,上山與下山魯達悉不知也。亦曰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如是而已。
這才是魯智深,這種秉性改不了,也不屑去改,該出手便出手,風風火火闖江湖!
在桃花村,魯智深拳打周通,他甚至連劉太公的女兒都未曾見過一面。他毅然出手,一是因周通霸道強娶,二是劉太公僅此一女,不愿讓她遠嫁,要入贅女婿作依靠。最后,魯智深逼得周通不得不放棄這婚事。但魯智深又不會像宋江對王英那樣許諾將來有何補償。
在魯智深的心里,一切不符合道義,不合理的事都需改正,這是天經地義的!
魯智深因救金翠蓮做了和尚,他從來沒有對別人說過真正的原因,而總是說:"灑家因殺人多,情愿出家做和尚。"
魯智深之所以救金翠蓮,完全是因為對她的同情和對鎮關西的憤恨,救她脫險,在魯智深看來,是應盡之義。事完之后,他佛心依舊,哪會有什麼非分之想!
這一點,以常人之眼光來看,是無法理解的,但金老父女心里雪亮,否則,怎會在家立牌叩拜?
另一位"明白人"是智真長老。五台山剃度,眾僧反對,智真長老力排眾議: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爾后卻得清凈,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長老拿著空頭度牒而說偈:"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
在智真長老心中,他并不把智深當徒弟,而是當師弟,足見對其的器重!
魯智深就如濟公一樣,就是一尊活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吃肉喝酒并不失其佛性。他在菜園將張三李四踢下糞坑后,便要眾人去扶起二人;眾潑皮請他喝酒,他要回請;瓦罐寺搶吃老和尚的救命之粥,吃了五七口便停下了……從五台山到征方臘聽潮圓寂,其一點靈光始終不昧,最后終于成"佛"!
真是:緣來緣去一場空,緣深緣淺皆無蹤。緣份本是天注定,身在其中不由衷!
(圖片來自網絡)
(主要參考資料《水滸傳》)
(本文頭條首發,若有搬運,必全網維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