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還不太熟悉。但一提起李淵建立的大唐帝國,恐怕無人不曉。公元617年,隋朝是風雨飄搖,正值動蕩之秋。而在這亂世將至的時刻,李淵聯合各路反隋勢力,自太原起兵,一路順利攻入長安,終結了隋朝對天下的統治,開創了盛世大唐的歷史篇章。
李淵共有四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以及四子李元吉。這四兄弟的名字,或許在當時看來不過是個人喜好,但放在歷史鏡頭下審視,卻正是李淵心中雄心壯志。長子李建成,「建成」二字,正是李淵要建國立業、功成名就的意思。作為長子,李建成將來必將繼承皇位,李淵給他取這個名字,寄托了自己要靠長子來完成建國偉業的期望。
、、次子李世民,「世民」二字,蘊含了李淵對未來要濟世安民的理想。李世民這個名字,顯示了李淵對兒子希望能夠成為一個仁政明君的期待,也可以看作是李淵治國理念的寫入和寄托。
三子李玄霸,「玄霸」二字,代表了李淵爭奪天下的決心與胸懷。「玄」字蘊含天下將亂,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爭奪帝位;「霸」字代表對天下的霸道與雄心。李淵給三子取這樣一個名稱,可見自己要踏上爭天下的道路,壯士斷腕般的決心。
四子李元吉,「元吉」二字,則預示著李淵對最終登基稱帝、吉星高照的期盼。「元吉」意味著上天的認可和保佑,李淵給四子取這個名字,也流露出他內心對奪取天下、登上帝位這一行為會得到天命的期待和渴盼。
將四兄弟的名字連成一串,正是「建國、安民、爭霸、大吉」的順序,足見李淵早已虎視眈眈,蓄勢待發,要踏上這條奪取天下之路。四子之名,折射出李淵內心的野心和規劃,也預示著他視天下為己任,要推翻隋朝建立新的王朝。隋朝這棵暮氣沉沉的大樹,注定要被這位心懷大志的李淵給推翻。
公元617年之前,李淵一直在隋朝系統內服務,得到隋煬帝的信任,官居幽州總管府司馬,掌管軍政大權。但李淵內心的野心遠不止于此。隋朝末年,王朝積弊已深,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李淵表面救援朝廷,鎮壓起義軍,實則暗中伺機謀反。
這一時期,李淵迅速通過各種手段壯大自己的力量:他利用鎮壓農民起義的名義,大量從各地招募士兵。起義軍蜂起的背景為隋朝末年民變頻繁,李淵以剿匪建功為名,從各地招募大量士兵入伍,可以說是順勢而為,事半功倍。
他暗中拉攏來投的反隋勢力,并給予重用,積蓄自己的力量。當時許多反隋力量見識到李淵的實力,也主動前來投奔,李淵不但接納他們,還給予官職封賞,收買人心,以積蓄實力。他還利用在朝廷中的關系,掌握朝政軍情的第一手信息。李淵出身高門,在朝中有眾多舊部好友,這為他獲取重要情報提供了便利,讓他能及時掌握朝局動向。
憑借這些手段,到617年時,李淵已擁有十萬大軍,實力足以和朝廷抗衡。這為他後來起兵擊敗隋軍,奪取長安奠定了基礎。李淵的力量積聚速度之快,實乃歷史少見,正如他心中一以貫之的雄心壯志,任何人都不可小覷。而就在李淵準備起事之時,一場政變加速了隋朝的覆滅。
617年3月,隋朝爆發了宇文化及的政變。這給了李淵最好的起兵時機。隋朝末年,政局動蕩,政變頻發。617年正值隋軍在各地壓制農民起義的關鍵時刻,朝政核心宇文化及卻突然發動政變,直接導致隋廷軍心渙散,軍力空虛。
眼見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李淵毫不猶豫地抓住機會,立即發兵起事。只見他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全軍出動,以雷霆之勢殺向長安。4月,李淵離開太原,以「討伐宇文化及」為名,親率大軍直指長安。他了解這是奪取天下的絕佳良機,一旦錯失難再可得,所以毫不遲疑,立即發兵,一舉攻取長安。
這次遠征,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率領左軍,次子李世民率領右軍,自己則統率中軍。三路大軍協同作戰,一路高歌猛進。各路大軍配置精良,軍心齊發,士氣高昂,勢如破竹。
李淵起兵之時,各路反隋勢力也紛紛響應,使他的軍隊迅速壯大到30萬人。面對如此大規模的起義軍,隋軍很快土崩瓦解。李淵的精心謀劃與準備,加上時機成熟,終于讓他一舉成功。
歷時僅半年,617年秋,李淵順利攻克長安。12月16日,李淵即位稱帝,建國號「唐」,年號「武德」,史稱唐高祖。至此,李淵的「建國」志向已然達成。他唯我獨尊,終于一雪前恥,實現奪取天下建立新朝的宏愿。
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后,李淵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鞏固統治,平定天下。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安撫人心,實現「世民」的理想:減輕賦役,照顧貧苦;李淵深知民心苦難是造成隋朝覆滅的根源,上台后第一時間減輕苛捐雜稅,釋放善意,安撫民心。
寬恕隋朝宗室,以懷柔人心;李淵沒有掃滅隋室余孽,而是手下留情,寬大處理,懷柔隋朝遺老,穩定局勢。重用不同派系的功臣,穩定政局;李淵將各路反隋武將厚禮相待,并重用于朝中要職,將不同勢力平衡吸納,鞏固政權。同時,他也采取武力消滅各路反對勢力,逐步統一天下。對于不肯歸順的起義軍,李淵也毫不留情,調兵遣將,力戰取勝,實行懷柔并舉,既施恩惠,又施武力,穩定局勢。
、、到公元621年,王世充歸降,天下基本統一。李淵終于實現了自己的第二個心愿,平定社會,安撫百姓,如「世民」之名的寓意。他開創的唐朝,也逐步走向鼎盛繁榮。
天下大統一后,李淵已經功成名就,實現心愿。但在他晚年,皇位繼承問題卻成為心頭大患。李世民助功甚偉,深受李淵喜愛。而李建成作為長子,也是嫡子,對皇位覬覦已久。兄弟二人積怨甚深,爭奪皇位之事悄然展開。
李淵本可以果斷制定繼承人,但他年老力衰,也許是想在有生之年都不去考慮皇位更替,所以沒有明確表態。李建成自恃長子嫡子地位,多有僭越之舉,李世民屢次忍讓,但愈發覺得難以忍受。兩人矛盾越積越深,爭奪之事已成定局。
626年7月,李世民終于忍無可忍,發動玄武門政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殺。李淵的兩名兒子就此命喪黃泉。這場兄弟相殘的悲劇,終究是因為李淵在處理皇位繼承問題上的決策失誤。作為父親,他本不該讓事情發展到兄弟互相殘殺的地步。
至此,李淵四子只剩李世民一人。三兄弟的命運跌宕起伏,和李淵起初的設想大相徑庭。四子中,僅有李世民堅持到最后,繼承了李淵的衣缽。
李淵是大唐王朝的創立者,他有遠大抱負和深謀遠慮,步步為營,終于推翻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這是千古英明君主的典范。
李淵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終開創大唐王朝,功過參半,千古留名。但四子命運多舛,也讓人不得不反思權力對人性的影響,父子親情終難敵野心。歷史值得銘記,但亦不能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