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作者/古風文史1912年,辛亥革命的硝煙彌漫中,清朝宣告覆滅。新政府接收紫禁城時,他們驚奇地發現,這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國庫,除了一堆欠條,已經一文不名,只剩下寥寥十幾枚銀元。這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前期的經濟發展是相當迅速的。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了全國,恢復了社會秩序和生產力。
康熙皇帝繼承了順治的基業,開創了康乾盛世,擴大了版圖,增強了國力,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雍正皇帝繼續了康熙的治國方略,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整頓了財政,打擊了腐敗,使國庫更加充實。乾隆皇帝繼承了雍正的政績,達到了清朝的鼎盛時期,國庫的存銀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
據史料記載,清朝前期的國庫存銀數據如下:
康熙末年,國庫存銀約800萬兩
雍正末年,國庫存銀約6000萬兩
乾隆中期,國庫存銀約7380萬兩
清朝前期的國庫之所以能夠如此充裕,主要是由于清朝的財政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優勢。清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稅、關稅、商稅、鹽稅等,其中土地稅占了絕大部分。
清朝的土地稅制度是按照田畝的數量和質量來征收的,而不是按照產量的多少來征收的,這樣就避免了因為災荒或者戰亂而導致的稅收減少。
清朝的關稅和商稅也是比較穩定的,因為清朝的對外貿易是比較活躍的,尤其是與歐洲的貿易,清朝出口了大量的茶葉、絲綢、瓷器等,換回了大量的白銀。
清朝的鹽稅也是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因為鹽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清朝對鹽業實行了國家壟斷,由官府統一生產、運輸、銷售和征稅,使鹽稅成為了國庫的一大支柱。
清朝的財政管理制度也是比較完善的。清朝的國庫分為內府庫和戶部庫兩部分,內府庫是皇帝的私人財產,由內務府管理,主要用于皇室的開支和緊急的軍事支出;戶部庫是國家的公共財產,由戶部管理,主要用于國家的各項財政事務,如官員的俸祿、各地的賑災、各項的工程等。清朝的財政管理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實行「一條鞭法」,即將各種賦稅合并為一種,以銀兩為單位,簡化了稅收的形式,減少了稅收的環節,提高了稅收的效率。
二是實行「會計法」,即將各地的財政收支都上報到中央,由中央統一核算,增加了財政的透明度,防止了地方的隱瞞和挪用。
三是實行「會試法」,即定期對各地的財政進行審查,由會試院負責,對財政的虧空、浪費、貪污等進行清查,懲治財政的違法行為,保證了財政的規范和廉潔。
清朝后期的經濟發展卻是一路走下坡路。從嘉慶開始,清朝就陷入了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國庫的存銀也開始急劇減少。嘉慶時期,清朝面臨了白蓮教起義、準噶爾叛亂、英國入侵等多重危機,國庫的支出大大增加,而收入卻沒有相應的增長。
道光時期,清朝遭遇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后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賠款2100萬兩白銀,國庫一下子虧空了近一半。
咸豐時期,清朝又遭遇了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捻軍起義等重大事件,國庫的支出更是無法承受,賠款更是高達2億兩白銀。
同治時期,清朝雖然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捻軍起義等重大事件,國庫的支出更是無法承受,賠款更是高達2億兩白銀。
同治時期,清朝雖然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但是又遭遇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后又被迫簽訂了更多的不平等條約,賠款更是高達4億兩白銀。
光緒時期,清朝又遭遇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入侵,戰敗后又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更是高達4.5億兩白銀。宣統時期,清朝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國庫的存銀已經不足以支付日常的開支,更不用說應對辛亥革命的沖擊了。
據史料記載,清朝后期的國庫存銀數據如下:
嘉慶末年,國庫存銀約4000萬兩
道光末年,國庫存銀約1000萬兩
咸豐末年,國庫存銀約500萬兩
同治末年,國庫存銀約200萬兩
光緒末年,國庫存銀約100萬兩
宣統末年,國庫存銀約10萬兩
清朝后期的國庫之所以能夠如此慘淡,主要是由于清朝的財政困境和管理弊端的原因。清朝的財政收入在后期大大減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土地稅的固定化,即清朝的土地稅是按照康熙時期的田畝數和稅率來征收的,而沒有隨著土地的增減和價值的變化而調整,這樣就導致了土地稅的實際收入越來越低,而且也失去了調節土地分配的作用,造成了土地的兼并和貧富的差距。
二是關稅的減免,即清朝在與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后,被迫放棄了對外貿易的主權,只能按照外國的要求,將關稅降低到很低的水平,甚至免除了一些外國的關稅,這樣就導致了關稅的收入大大減少,而且也使得國內的商品無法與外國的商品競爭,造成了國內的市場的萎縮。
三是商稅的減少,即清朝的商業在后期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外國的商品的涌入,使得國內的商品失去了市場,商業的活力大大降低;二是由于清朝的商業管理制度的落后,使得商業的稅收很難征收,商業的監管很難實施,商業的欺詐很難防止,商業的信用很難建立,商業的風險很難承擔。
四是鹽稅的減少,即清朝的鹽業在后期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清朝的鹽業壟斷制度的僵化,使得鹽業的生產、運輸、銷售和征稅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鹽業的效率很低,鹽業的質量很差,鹽業的價格很高;二是由于清朝的鹽業壟斷制度的破壞,使得鹽業的走私和私鹽的泛濫,鹽業的收入大大減少,鹽業的秩序大亂。
清朝的財政支出在后期大大增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戰爭的頻繁,即清朝在后期不斷地與外國和內部的敵人發生戰爭,這些戰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還造成了大量的損失和賠款,使得國庫的負擔越來越重,國家的安全越來越危險。
二是官員的腐敗,即清朝在后期的官員普遍存在著貪污、賄賂、揮霍、浪費等現象,這些官員不僅侵吞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支出,使得國庫的虧空越來越大,國家的信用越來越低。
三是皇室的奢侈,即清朝在后期的皇帝和皇族都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他們不僅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園林、陵墓等,而且還舉辦了大量的慶典、祭祀、巡游等,這些活動不僅消耗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絲綢織物、珍奇異獸等,而且還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得國庫的開支越來越高,國家的形象越來越差。
四是賑災的頻繁,即清朝在后期經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饑荒、瘟疫等,這些災害不僅造成了大量的人民的死亡和流離失所,而且還造成了大量的土地的荒蕪和產業的停滯,使得國家的收入大大減少,而國家為了救濟災民,又不得不增加賑災的支出,使得國庫的壓力越來越大,國家的穩定越來越危機。
清朝滅亡時,國庫的空虛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新政府接收紫禁城時,他們驚奇地發現,這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國庫,除了一堆欠條,已經一文不名,只剩下寥寥十幾枚銀元。據史料記載,新政府接收紫禁城時的情景如下:
「新政府的財政部長陳錦濤,率領財政部的官員,進入紫禁城,接管清朝的國庫。
他們在內務府的庫房里,只找到了十幾枚銀元,還有一些銅錢和紙幣,總共不足一百元。他們在戶部的庫房里,也只找到了一些舊賬簿,還有一些欠條,總共有幾千萬兩白銀的債務。他們在會試院的庫房里,也只找到了一些空箱子,還有一些破舊的物品,總共沒有任何價值。」清朝國庫的空虛,對清朝滅亡的影響和意義是非常巨大的。清朝國庫的空虛,意味著清朝已經失去了維持國家運轉的基本條件,也失去了應對國內外危機的最后手段,也失去了贏得人心和支持的最后機會,也失去了改革和振興的最后希望。
清朝國庫的空虛,也反映了清朝已經徹底衰敗,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已經無法解決國家的問題,已經無法維護國家的利益,已經無法延續國家的命運。
我們看到,清朝的財政危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是清朝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衰落的反映。清朝滅亡時,國庫的空虛,也正是清朝亡的一點都不冤枉的證明。
有關清朝國庫的空虛,有一些名言或評論值得我們深思,如:
「清朝的國庫,是一個無底洞,無論投入多少,都填不滿。」——清朝財政部長張之洞
「清朝的國庫,是一個懸崖邊上的破屋,一旦倒塌,就無法重建。」——清朝改革家康有為
「清朝的國庫,是一個自取滅亡的罪魁,它既不能保障國家的安全,也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孫中山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