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題材一直是電影中的一個重要類型,而香港的黑道則更有一種神秘、恐懼又充滿吸引力的特殊魅力,那麼香港黑道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
1949年4月,香港的國民黨軍中,有一位名叫葛肇煌的黃埔六期出身的中將,聯系了13個骨干分子,合成14個人組成一個三合會組織14K,14就是14個骨干,K是國民黨英文名稱中KuoMinTang的第一個字母,堂口就是洪發山忠義堂,14K成立不久就很快在香港打下了地盤。
14K創始人 葛肇煌
14K最早開始的時候是以地下ㄉㄨ博為盈利項目,當勢力擴大后開始組織賣ㄧㄣ,14K最大的業務和他們在緬甸山區的同伴一樣,最大規模的時候,14K擁有20萬會員,與台灣的竹聯幫,以及另一個有著國民黨背景的香港社團新義安,成為全球華人三大幫會之一,香港最大的黑道社團。
與14K并列的黑道組織「新義安」的創始人叫向前,他最早是拜在14K創始人葛肇煌中將的門下,也擁有國民黨的少將軍銜。後來向前進入香港,建立起作為掩護的新安公司和永安公司,所以這個組織被俗稱為「新義安」,從事各種非ㄈㄚ交易等,同時也經營企業等行業。14K和新義安選舉龍頭的方法不同,14K采用的是元老制,論資排輩,如不稱職便要下台,新義安采用的是世襲制,論山頭的話,14K是洪發山,新義安是太平山,14K與新義安則是至今仍然存在于香港的兩大黑道組織。
向華強的父親 向前
香港的黑道不同于一般的黑道電影所描述的那樣膚淺,他們有一套嚴格的運營機制,每個幫會成員從入會到晉升都有明確的標準。在入會儀式上,新成員要以半跪的方式,跨越一個貼有紅色鋸齒狀紙裝飾的大型竹圈,標志著新成員放下自己舊的身份,以新的姿態加入幫會。
而黑道內有多個職位,主要分為龍頭、二路元帥、紅棍、白紙扇、草鞋、四九仔,每個人以裝束及手勢識別,資質各不相同,例如白紙扇,做到這個職位的人就是代表他是社團的軍師,同時負責處理社團的財務。
新義安頭目 向華強
這種機制讓香港黑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且成為港英政府眼中的麻煩。因大批移民涌入香港,港英政府無法提供更多的需求給予他,于是黑道有機可乘,壟斷提供建造木屋和非法接駁水電等服務獲取利益,而一些沒有出路的民眾也被迫加入黑道,當時的黑道日漸滲透到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并且開始將獲利目標轉移到收保護費,基本上各種行業都能看到黑道的影子。
電影《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當時的香港公安界腐敗遍地,對黑道的猖獗視而不見,導致當時的香港社會環境動蕩不安,人心惶惶,而當時四位華人探長呂樂、藍剛、韓森、顏雄的出現,給了人們一絲的希望,社會環境也得到了改善,但這種改善有利有弊,他們一邊著力整頓香港公安界混亂不堪的現象,按照不同的軍官級別,制定出不同規則,一邊著力壓制黑道的勢力,并規定每個黑道只有各自的地盤,黑道間發生的爭斗事件,由呂樂本人調解,所有幫派都以他為首,以和為貴,互利互惠,當時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公安管黑道,黑道管治安」。所有發生的案件,公安直接向黑道要人即可,由此正式成為一家。
四大華人探長
香港的社會問題,雖然因為四大探長的平衡政策得到了緩解,但是腐敗的問題日益嚴重。
腐敗由最初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政部門,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這也意味著四大探長時代的結束,呂樂得到風聲,潛逃加拿大,韓森潛逃到台灣,藍剛和顏雄則潛逃到泰國,自此香港的局面得到了結束,屬于香港黑道的黃金時代也走到了盡頭。
「五億探長」呂樂
時至今日,很多黑道組織雖然還存在,但都已經進行了「洗白」,從事的都是正當的生意。許多黑道的大佬也搖身一變,變成了社會名流,黑道的人員也在不斷的銳減,且大多數非固定幫會成員平時正常上班,只有需要人馬的時候才到,并且需要支付出場費。
幫會之間必然有利益糾葛,在影視作品一遇糾紛,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一場爭斗,這只存在于過于,而現實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黑道們會用「曬馬」的方式進行談判,但這并不是媒體所渲染的「爭斗」,只是互相炫耀利的行為,一般雙方都不攜帶工具,通常最終以動員人數多寡,甚至陣容整齊程度來判定勝負,他們本不想上手,「曬馬」很少會演變成爭斗,而一場爭斗代價很高,弄不好要使自己破產,一般組織都「破費」不起。
電影《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香港黑道的沒落是歷史使然,這個誕生于動蕩年代的產物,終將因為時代的進步而被取代。人們喜歡黑道的題材,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野性的意識,都希望自己置身于一塊自由之地。而黑道文化又是屬于每個國家都有的時代烙印,很多人和事一去不復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希望曾經用代價換來的和平能夠一直保持下去。而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我們只能通過電影、小說和游戲當中慢慢回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