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中有言:「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這句話并不新鮮,然而它的重要性卻常常被人忽視。
以下四個「晚點定律」送給你,幫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01
晚一點答復
生活中很多誤解與爭吵,都是嘴快惹的禍。
很多人經常話不過腦,說出后卻又后悔。
本來沒有惡意,卻由于表達方式不當,惹人不悅。
明明是一片好心,卻因為詞不達意,落人埋怨。
更有人,心直口快,往往傷人而不自知。
久而久之,身邊能說得上話的朋友越來越少。
出于一時嘴快、不經考慮就答應別人的要求,等到做不到時再來解釋,不如一開始就妥善拒絕。
工作中,有些人經常沒考慮好自己的能力與時間,就草率回復,接下工作,做不到時,就會給別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
時間長了,對自己有害無利。
三思而后言,晚一點答復,才能最大程度避免麻煩。
給自己留一點沉默的時間,多一點委婉表達,少一點直言不諱。
于人于己,皆是善良。
02
晚一點評價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作出評判。
有時候,我們在作出評價時,會帶著固有的偏見和直覺,說出一些失之偏頗的話。
《偏見的本質》一書中說:「人們好像生來就有偏見。」我們總對不熟悉的事物存在偏見誤解。
當我們不夠了解一個人時,要學會不隨意評判,因為我們無法完全感同身受。
當我們不夠了解一件事時,要學會不輕易判定對錯,否則容易顛倒黑白。
有時候我們難免圖一時之快,站在自己的立場隨意評判,但由此造成的損失可能一輩子都難以彌補。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我們在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發出評判時,不妨晚一點,謹慎一點。
因為,當每個人都覺得「我只是輕踩一下」時,對于被評判的當事人,可能已被千軍萬馬踩過。
03
晚一點決定
許多時刻,我們總會出于沖動做出倉促的決定,過后又后悔不已。
行動之前,先要深思熟慮。但一旦作出決定,就要果斷地采取行動。
作為成年人,我們要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
想裸辭時,想一想是否可以承擔一段時間沒有收入的壓力。
想轉行時,想一想是否可以承受面對未知領域和學習新知識的焦慮。
想吃夜宵時,想一想是否愿意付出長胖的代價。
所以,在做決定的時候,不妨晚一點,多想一想。
畢竟,想做和能做是兩碼事。
無論大事小事,只要你想清楚了,就放手大膽地去做吧。
相信深思熟慮后的你,已經具備了面對困難的所有勇氣。
04
晚一點放棄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挫折和困難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
有時,我們會覺得已經堅持到極限了。
有時,我們會覺得機會遲遲沒有到來。
有時,我們會覺得好運似乎不會降臨了。
但是,越到極限的時候,越想放棄的時候,不妨再等一等。
再給機會一點機會,再給好運一點時間。
因為量變到質變,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靜默的時光。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曾在寫作時遇到重重困難,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創作才華,最終寫出了許多經典的作品。
運動員菲爾普斯曾經在比賽中遭遇失利,但他沒有放棄,繼續訓練,最終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選手之一。
愛因斯坦說:「只有在你嘗試了無數次后,才能夠發現真正的答案。」
所以,當你感到灰心喪氣時,不妨再堅持一下。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深沉的,但轉機也就在前方。
失望和希望,通常走在同一條路上,也許希望只是走得慢了點。
晚一點放棄吧。
不要在輕易放棄后才發現一切還有回轉的可能,徒留遺憾。
為人處世,有時不妨晚一點,萬事說不定剛剛好。
作者簡介:臘月橙,一枚愛好廣泛的城市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