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被拿掉哪些器官不會死?身體的6個「無用」器官,你了解幾個?
2023/11/13

導語:或許大家都有聽說過,曾經有一位19歲的少年,為了追求時尚和虛榮,決定通過黑中介賣掉自己的一個腎臟,以換取一部蘋果手機。

他天真地認為,這個決定不會對他的生活產生任何負面影響。然而,他并不知道,這個決定將給他帶來一生的災難。

在手術后,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腎功能嚴重缺失,隨著病情的惡化,他不得不臥床不起,曾經的他,身材挺拔,充滿活力,但因為這個沖動的決定,他的后半生只能與病床為伴。

事實上,人體就像一個大型機器,各個器官就像是機器的零部件,只有當這些零部件正常運轉時,人體才能保持健康。

一旦某個器官被切除,就如同機器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零部件,機器的正常運轉將會受到影響。

當然,有些器官是可以被替換或移植的,這些器官被稱為「可再生器官」

,因為它們具有自我修復和再生的能力。

但是,即使在這些情況下,人體仍然需要經過一定的恢復期和適應期,以適應新的器官或組織。

01

人類還在進化嗎?

從古猿到現代人類的演化過程中,人類與黑猩猩在大約600萬年前分道揚鑣,逐漸演化成為現在的人類。

然而,有些人認為人類在最近的幾萬年里已經停止了進化,古代人和現代人之間沒有什麼區別,體內沒有任何生物學上的變化。

然而,事實上人類仍在不斷地演化,比如歐洲人的膚色在8000~5000年前才演化成白色,這是由于基因突變和環境適應的結果。

生活在青藏高原和非洲埃塞俄比亞的人類,在約1.25萬年前才逐漸適應高山缺氧的環境,此外,還有更多的研究證實了人類仍在不斷演化的事實。

例如2020年澳大利亞馬切伊·亨內貝格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成年人類的前臂上有兩條供血動脈,橈動脈和尺動脈,但在胎兒時期,給前臂供血的卻是正中動脈。

一般情況下,正中動脈會在出生8周左右被橈動脈和尺動脈取代,但研究發現,目前有越來越多人保留了正中動脈。

據調查,在1880年代,澳大利亞人群中有正中動脈的比例約為10%,到1990年代,這一比例上升到30%左右,如今更是上升到35%。

專家預估,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100年后,可能大多數澳大利亞人會擁有正中動脈。

另一項人類進化的證據來自荷蘭癌癥研究所(NCI),根據以往的醫學記載,人類只有舌下腺、頜下腺和腮腺三個唾液腺,但NCI的研究人員卻意外發現了第四套腺體,一個「新器官」——小管腺,位于鼻后喉嚨的上部,這表明人類仍在不斷地適應環境、改變自身結構。

02

人體到底有多少個器官?

一般來說,科學家們認為人體內只有五個器官是生存所必需的,即大腦、心臟、肝臟、腎臟(至少一個)和肺部(至少一個)。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其他所有的器官,他仍然可以存活,因為這五個器官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

然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器官的數量也不同,例如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體內總共有78個器官,包括舌頭、胃、胰腺、尿道等。

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人體內總共有206個器官,包括每顆牙齒和每塊骨頭,還有一些組織學家認為人體內總共有284個器官,因為每塊骨頭都被列為一個獨立的器官。

總的來說,器官計算是一個非常麻煩且模棱兩可的事情,不同的計算方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因此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03

人被拿掉哪些器官不會死?身體的6個「無用」器官,你了解幾個?

闌尾

闌尾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器官,其實在人體內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位于我們身體的右下腹,是腸道中最為粗壯的盲腸伸出的一小尾巴。

闌尾的直徑通常只有2~8毫米,長度約為6~8厘米,看似微不足道,但在人體內的作用卻不容忽視,闌尾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例,通常會采取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雖然闌尾炎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痛苦和不便,但是術后恢復后對日常生活影響并不大。

然而,一項研究發現,闌尾并非是無用的器官,相反,它對人體內的「好細菌」起著保護作用,有助于維護人體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



膽囊

膽囊在這人體之屋中,承擔著儲存膽汁的重要職責,它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守護者,負責將肝臟分泌的膽汁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如不規律的飲食、抽煙、飲酒等,都可能對膽囊產生不利影響,引發膽囊結石或膽囊炎等疾病,這些疾病會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使生活質量大大降低。

面對這種情況,膽囊切除手術成為大多數患者的必然選擇,雖然膽囊的失去會讓身體失去儲存膽汁的器官,但手術帶來的結果卻是令人欣慰的。

智齒

不少人被智齒折磨過,它是一種牙齒問題,讓人痛苦不已,智齒是人體最后萌出的牙齒,通常在16~25歲左右開始萌出,由于現代人類的進化,智齒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只是人類進化遺留的產物。

智齒萌出后,很容易導致異位生長、阻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會引發一系列的口腔疾病,例如智齒萌出不全,會導致周圍的牙齦組織紅腫、疼痛,甚至引發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首先要保持口腔衛生,其次,如果發現智齒有問題,要及時進行拔除,拔除智齒可以避免智齒對其他牙齒的影響,同時也可以避免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發生。

胰腺

胰腺作為人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和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然而,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如同無形的殺手,悄無聲息地侵蝕著胰腺的健康,使其功能受損,甚至引發炎癥和癌變。

當胰腺發炎時,會出現劇烈的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而當胰腺癌變時,情況則更為嚴重,胰腺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常常在早期就已擴散,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生命威脅。

對于胰腺問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無疑是切除胰腺,在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切除部分或全部胰腺,以消除病變組織,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

鼻竇

鼻竇這個隱藏在面部深處的小巧且獨特的器官,盡管它們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在維持我們的呼吸健康和舒適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呼吸時,空氣首先通過鼻腔進入體內,這些空氣在進入鼻腔時,會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彎曲和轉角,以使溫度和濕度達到最佳的平衡。

如果鼻竇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一些不適癥狀,如鼻塞、頭痛、流鼻涕等,情況嚴重時,或許會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去將鼻竇進行摘除。

扁桃體

扁桃體位于咽喉部位,作為淋巴器官,發揮著重要的免疫作用,然而,由于它經常受到食物、空氣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扁桃體容易發生炎癥,導致疼痛、咳嗽、咳痰等癥狀。

這些癥狀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如果扁桃體炎反復發作,每年發作次數達到3到4次以上。

同時伴隨著扁桃體長期腫大,影響呼吸或睡眠,或者引發分泌性中耳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等并發癥,就需要考慮通過手術切除扁桃體,因為只有通過手術切除病灶,才能避免身體反復受到傷害。

04

人的器官為什麼不能再生?

人的器官不能再生是由于人體細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雖然人類屬于高度進化的動物,但與其他一些動物相比,人類的器官再生能力相對較弱。

首先,人類的進化程度較高,器官的再生能力與低等動物相比有所減弱,例如兩棲動物如果失去一條腿,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然后重新長出新腿。

但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需要不停進食,無法像兩棲動物一樣長時間斷食,因此無法重新生長出失去的器官。

其次,人體的器官再生涉及到復雜的生物學機制和細胞信號傳遞等過程,人體的細胞具有全能性,即每個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有機體的能力。

然而,這種全能性是有限的,與低等動物相比,人類的細胞的全能性受到更多的限制。

例如當人類的指甲、皮膚受傷后,這受傷的部分能夠很快長出來,但是人體的肝臟被切掉一小部分后,這肝臟也無法重新生長完整的。

05

這4個器官一旦受傷,恢復難度大

心臟

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負責將血液泵往全身,為身體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如果心臟受到損傷,如心肌梗死或心臟手術等,恢復難度通常較大。

肝臟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內臟器官之一,具有解毒、代謝、儲存營養物質等多種功能,如果肝臟受到損傷,如肝炎、肝硬化或肝腫瘤等,恢復難度通常較大。

脊髓

脊髓是人體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負責傳遞感覺和運動信號,如果脊髓受到損傷,如脊髓炎或脊髓外傷等,恢復難度通常較大。

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控制著人體的思維、行為和運動,如果腦受到損傷,如腦外傷或腦卒中等,恢復難度通常較大。

06

閱讀延伸:腎臟摘掉一個有什麼影響?

腎功能下降

正常情況下,人體有兩個腎臟,分別位于腰部兩側,當一個腎臟被摘除后,剩下的腎臟需要承擔起兩個腎臟的排毒和代謝功能,這可能導致腎功能下降,使得患者容易出現疲勞、腰酸、尿頻等癥狀。

增加患腎病的風險

摘除一個腎臟后,剩下的腎臟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這可能會導致腎臟過度疲勞,增加患腎病的風險。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猴子」也長有翅膀?神秘的飛狐猴像風箏一樣,在叢林之間滑翔!
2023/11/20
長江禁漁初見成效,局部地區已魚群泛濫?十年禁漁是否還繼續?
2023/11/20
《高山》風波升級!退票率高,張校長被消費,本人表情無奈又痛苦
2023/11/20
煮活蝦,別水開后再下鍋,廚師教你6招,蝦肉又香又嫩,沒有腥味
2023/11/20
事件升級!烏爾善取關《封神》所有主創,網友:還能有第二部麼?
2023/11/20
羽絨服藏了4個小秘密,賣衣服的店員不會告訴你,學會了不被坑
2023/11/20
去蝦線,用牙簽就錯了,水產店老闆教我一招,一秒一個太快了
2023/11/20
舊手機充電頭別扔,放廚房太聰明,我也今天才清楚,看完回家找找
2023/11/20
布偶貓經常拉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附上解決辦法
2023/11/20
甲狀腺不好的人,牢記:需少碰「1蛋、3菜」,或能保護甲狀腺功能
2023/11/20
「墳旁有三物,子孫享富足」,都是哪「三物」,趕緊看一看有沒有
2023/11/20
102歲楊振寧跟嬌妻合影,他一臉嚴肅疑似不悅,47歲翁帆臉還稚嫩
2023/11/20
趙雅芝曬70歲生日照,終于肯坦然接受衰老了,沒美顏皺紋這麼真實
2023/11/20
烹飪技巧大揭秘:如何做出嫩滑可口的麻婆豆腐
2023/11/20
「狗尾巴草」是個寶,用它來煮水喝,或能幫助解決這4個常見問題
2023/11/20
老人年齡劃分新標準公布,超過多少算「老年人」?3件事別忘了做
2023/11/20
古人常說:「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啥?
2023/11/20
從你家狗的睡姿判斷它是否依賴你,都是「安全感」惹的禍
2023/11/20
網紅ABCD媽翻車風波升級!二姐三弟親吻,舉止曖昧,更多槽點被扒
2023/11/20
曝張東健妻子高小英偷稅3億!奢靡生活曝光,宋慧喬李敏鎬卷風波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