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開封府的大名官包拯以滴水不漏的手段,將許多貪官污吏繩之以法,展現了他正直剛烈的品格。然而就在他面前,卻有一個罪大惡極的權貴可以逍遙法外,這個人就是柴文意。
柴文意作惡多端,包拯卻無可奈何。這究竟是為何?原來,柴家祖上有救過宋朝開國皇帝的恩情,讓柴家獲得了特殊的庇護。
北宋中期,開封府的大名官包拯以滴水不漏的手段,將許多貪官污吏繩之以法,展現了他正直剛烈的品格。然而就在他面前,卻有一個罪大惡極的權貴可以逍遙法外,這個人就是柴文意。
包拯為官廉明,深得民心。他在開封設三種不同形狀的鍘刀,龍頭鍘刀懲治貴族權貴,虎頭鍘刀懲治貪官,狗頭鍘刀懲治底層違法者。
鍘刀的鋒利程度也各有不同,龍頭鍘刀最鈍,因為皇親國戚即使犯罪也難以處置。包拯運用這套嚴密的考核體系,使許多官吏們自覺遵守法紀,不敢貪污受賄。
然而就在包拯順風順水之時,出現了一個讓他極為頭疼的人物——柴文意。這個柴文意靠著家族的權勢,在邊疆橫行,作惡多端。他濫殺無辜,逼死自己親父,可以說是北宋最惡名昭彰的奸佞之徒。
包拯對這種膽大妄為的權貴最為痛恨。他調查后認定柴文意該當絞刑,本想將其正法。但是令包拯意外的是,即使傳喚柴文意到開封受審,這位惡貨也只是傲慢地抱著胸駁回了命令。似乎整個朝堂與他無關。
包拯再追查下去,更是愕然。原來柴家祖上功勞良多,讓其整個家族都位高權重。竟無人敢動這個惡賊分毫!包拯想要秉公執法,卻被柴文意的強大靠山給阻擋了。這讓他這個堅持正義的人怎能不氣憤?
原來,柴文意是后周皇族后裔,其先世柴榮曾經是后周倒數第二任皇帝。
公元959年,柴榮繼位為帝,他勤政愛民,使國家安定統一。只可惜他在位僅僅6年就去世了,留下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后周末代皇帝恭帝。
柴宗訓年幼,后周邊境危機四伏。遼軍南下犯境,柴宗訓手足無措,只能急令大將趙匡胤率軍抵御。沒想到,趙匡胤在半路突然發動兵變,廢黜柴宗訓自立,建立宋朝。
可以說,如果沒有柴榮重用趙匡胤,賜予他統兵權,趙匡胤也不可能有奪取帝位的機會。柴氏父子가一個把趙匡胤提拔起來,一個讓出帝位,可以說是宋朝的恩人。
為了穩定政局,趙匡胤沒有加害柴氏一族。他罷黜柴宗訓為鄭王,柴家遷居房州。還頒布詔書,世世代代厚待柴氏后人。這層關系讓柴家獲得了世襲特權。
柴文意就是依靠這層關系,在宋朝權傾朝野。他手上保存有趙匡胤親筆賜予的「丹書鐵券」,上面記載柴家的種種優待與特權。這就是柴文意橫行無忌的重要背書。
柴文意正是利用這層關系,在宋朝驕橫行事。
他曾無端陷害邊疆大族楊家,導致全家老小被滅門。據說,楊家在邊境頗有威望,讓柴文意眼紅已久。于是柴文意設下陷阱,誣告楊家謀反圖謀不軌,最終逼死了楊家。
包拯通過秘密調查,認定這純屬冤案。楊家根本沒有反叛的想法,柴文意就是積怨已久,欲除之而后快。這時的柴文意已經到了膽大妄為的地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他再次下令血洗楊家宅,將楊家老少無一幸免。
看到一個大族冤枉遭難,包拯痛心疾首。他認定柴文意就是這個冤案的罪魁禍首,一個正直的家族全族被滅,而真兇不僅逍遙法外,還能繼續作惡害人。這簡直踐踏了天理人倫!
然而讓包拯痛苦絕望的是,由于柴家的庇護,他無法為楊家主持公道。只因開國皇帝的一紙旨意,這位心狠手辣的惡棍就可以為所欲為。天理何在?正義又在何方?
柴文意之所以可以逍遙法外,正反映出封建王朝皇權的內在缺陷:皇權的絕對性和專制性,讓皇室的旨意凌駕于法律之上。
開國皇帝的旨意就如同鐵律金科,哪怕是正義的法規也很難觸及。皇權與法治之間的這種矛盾,讓柴文意這樣的大惡棍可以利用法律漏洞逃脫制裁。
在專制王朝體制下,法律的權威是有限的。它很難觸碰那些與皇權恩情相關的特權階層。御史官想秉公執法,卻無可奈何。
包拯這種正直的人,也只能在皇權專制的局限下發揮有限的正義作用。他的理想追求無法在這種體制下實現,這也讓包拯備受折磨。
柴文意案充分暴露了封建王朝法制的弊端所在。它讓人們認識到,要真正實現法治,就必須限制皇權,讓法律不為任何旨意所撼動。
柴文意可以逃脫法網,并非法律的問題,而是當時法治的不健全。
我們不能因為這個案例否定整個北宋法制。相反,應當反思古代王權與法治的矛盾,借鑒北宋建立相對完善法制的積極意義。
北宋的律令體系,為后人奠定了法制基礎。我們要繼承發展包拯司法公正的精神,建立一個權力制約和人人平等的法治社會。
讓歷史的教訓成為我們完善法治、實現社會公正的動力。用系統的法治觀念,指導我們建設法治中國,讓公平正義的法律伸張在每一個人的頭上。
柴文意可以逃脫法律制裁,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這啟發我們反思封建時期法律的缺陷,也鞭策我們建立一個公正的現代法治社會。
歷史值得我們思考,也值得我們超越。讓我們用歷史的智慧,建設一個法治與正義并重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