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從70年代開始拍電影,進入電影圈已有40多年,然而對于他的真實背景和身份,直到他在深圳被抓,上電視成為新聞頭條人物,又接受《老友記》的采訪之后,大陸觀眾才知道。不過,陳惠敏從未自認黑社會,只自稱江湖中人,幫會中人。對于江湖,陳惠敏經歷了許多人未曾經歷的事情。
黑幫在香港出現的時間大概有100多年,大多是由早期的底層勞工的自助團體或工會演變而來。六七十年代是香港黑幫發展的「黃金年代」,當時香港每個公共屋村都有一幫「陀地」,即地頭蛇,他們通常都有黑幫背景,只是分屬不同字頭。
陳惠敏說:「那個年代在學校不會背書不要緊,如果不會背幾句幫會的招牌詩,那結果一定會很慘,碰上陀地,你不會招牌詩,分分鐘拉你到小巷子里揍一頓。」確實如此,被爛仔盯上后,他們會問你混哪里的?身受何職?大多數年輕人只敢自認「藍燈籠」,很少有人敢像陳惠敏那樣自認「雙花紅棍」。
招牌詩,就是自報家門,告訴對方自己是哪個幫會的。比如14K的招牌詩「龍飛鳳舞震家聲,十四號令天下響…」和勝和大概是「本堂字號和勝和,金字招牌黑漆底…」除此之外,還要記住「自保詩」和「保女詩」,后者能保護女朋友的安全。
為何要記住如此多的詩句呢?
打個比方,你住在葵涌石蔭村,記不得和合圖的招牌詩,那就不要出門溜達,想走遠一些去石梨村買汽水,就進入了14K的地盤,想去梨木樹村打金絲貓(一種兇猛好斗的蜘蛛),就進入了和勝和的地頭。
陳惠敏回憶,當年走在街頭,如果被爛仔為難,只要能背出幾句詩,至少有一半機會能自保。而如今不同往日,江湖上許多事情并非幾句詩就能解決,一些古惑仔認為好勇斗狠,吹雞曬馬才厲害,其實最厲害的人,一般都是一個電話,一句話就能平息所有紛爭和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