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關系向來影響著一個朝代的興衰。一個明君與賢臣攜手并進,可以帶領國家走向強盛;而一個昏君與奸臣勾心斗角,則會導致國家衰敗滅亡。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它的興起離不開秦始皇的英明領導,也離不開一批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其中,王翦就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將之一。
王翦,字仲任,是秦國一位來自咸陽的將軍。他生性聰慧,自幼便對兵法有著極大的興趣,經常翻閱兵書,對戰陣布置有獨到見解。王翦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擅長騎射。他出生在一個普通軍官家庭,從小就展露過人的軍事天賦。
王翦潛心學習兵法,對的《孫子兵法》尤為鐘愛。 他博覽群書,對兵法策略了如指掌。15歲那年,王翦考入了秦國的武備學校學習。他勤奮好學,很快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正式加入秦軍,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年輕的王翦很快就在戰場上嶄露頭角。他身先士卒,臨危不懼,深得士兵擁戴。王翦善于觀察敵情,根據地形采取靈活戰術,屢建奇功。他先后隨秦軍討伐過燕國、齊國等國,立下赫赫戰功。王翦得到秦王政的賞識,被提拔為主將,統領一支軍隊。從此,他真正走上了百戰百勝的征途。
在秦始皇東征西討的歲月里,王翦始終是他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他先后隨秦軍攻占了燕國、趙國、楚國等國。當時的王翦已是身經百戰的奇才,他勇猛善戰,又精通兵法,被譽為「文能制敵,武能定國」 。王翦深諳兵家大事,每次作戰前都會細細分析敵情,繪制戰圖,并根據實際制定巧妙的作戰方案。他的用兵極富彈性,善于攻心為上,取敵必勝。
其中在攻趙時,王翦用計離間了趙國大將李牧,導致李牧失去趙惠文王的信任,秦軍得以順利拿下趙國。王翦通過多方情報,發現李牧有后顧之憂,便設計編造李牧謀反的假情報,讓惠文王誤信李牧有異心。兩個人漸生嫌隙,最終李牧失勢,王翦趁機奪取趙國國都邯鄲。這充分顯露出王翦不僅是一位勇猛的戰將,也是謀略嫻熟的智將。
在漫長的征服 中,王翦始終與秦始皇并肩作戰,兩人關系十分密切。王翦對秦始皇忠心耿耿,而秦始皇也極為信任王翦的才能。有一次,王翦率軍陷入重圍,秦始皇親自督軍解圍,解救了王翦。王翦非常感激秦始皇的知遇之恩,從此對秦始皇忠心不二。
秦始皇十分欣賞王翦的才能,稱許他「文能制敵,武能定國」。他甚至親自為王翦撰寫墓志銘,上書「臣之賢,君之榮」八個大字,表彰王翦對國家的卓越貢獻。王翦也視秦始皇如至親,兩人堪稱模范君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終于完成六國的征伐和統一大業。這不僅實現了秦始皇的夙愿,也是王翦和數代秦人努力奮斗的結果。統一中國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秦始皇決定好好表彰和獎賞王翦。他舉辦了一個隆重的慶功儀式,宣讀了王翦的豐功偉績,并親自為王翦披上由紫金色絲綢縫制的披風,賜予他「定國上將軍」的稱號,以示對王翦卓著功勛的褒獎。王翦對皇帝的知遇之恩倍感榮幸。
然而他心知天下剛剛,還需要武功高強的王翦這樣的心腹大將來鎮守邊疆,鞏固國防。 于是他設置了三川郡,以王翦為都尉,駐守在蜀地一帶。蜀地地勢險要,擁有眾多戰略要塞。秦始皇派王翦鎮守這里,就是希望他守衛西南邊陲,防止其他勢力襲擾。
王翦深感皇帝的信任,但也開始擔心自己會因此功高震主,引起皇帝的猜忌。他看到秦始皇逐漸集權,樹立威嚴,對異議人士采取殘酷鎮壓。王翦擔心功高震主勢必招災,自己遲早也難逃此劫。
于是他屢次提出想要卸甲歸田,把兵權交出,以示自己無意與皇帝爭權。王翦向秦始皇謝絕了所有的封賞,表明自己只想要個清靜,不再掌管重兵。他甚至三番五次地請求退隱,都遭到秦始皇的婉拒。
秦始皇坦語不殺,令王翦放心效力「臣老矣,望陛下恩許歸田,以全性命。」王翦終于在一次面見中懇切地向秦始皇請辭。 秦始皇沉吟片刻,平靜地說:「朕知翦之心,汝勛業巍巍,宜繼續為國效力。朕絕不以翦之功高為忌,汝可安心留下。」
王翦聞言大悅,再三謝恩。他本已做好覺悟,甘愿隱居就此終老,卻沒想到皇上如此信任自己。這讓老將軍倍感榮幸,內心升起一股熱血,誓要持續捍衛國土,絕不負皇上厚望。
其實,秦始皇也經歷過類似的掙扎。當年嬴政剛穩定秦王位時,也曾擔心重臣們覬覦王位,對自己構成威脅。但是他逐漸明白,殺戮舊臣不是明君之舉,相反要多施恩信,獲得民心。秦始皇決定開一個先例,不去猜忌王翦的功勞,以示自己也是一個明智仁厚的君王。
秦始皇的這番話直擊王翦的內心。王翦原本還擔心哪一天會被突然賜死,現在秦始皇的承諾完全打消了他的顧慮。他確信皇上信任自己,會讓自己無憂無慮地輔佐到老。 這對老將軍的激勵不亞于皇帝的金銀珠寶,因為獲得君主的真心信任,是臣子最高的榮耀。
王翦與秦始皇的關系,成為君臣信任的典范。秦始皇不以功高震主殺臣,王翦也從未生出背叛之心。正是這樣的相互信任,才使秦國城府內外體制完善,國力達至鼎盛。雖然秦朝終究還是無法避免滅亡命運,但我們仍可從中領悟作為明君的真諦。
功高震主,向來是君主對臣子的一大忌諱。但秦始皇卻能夠直面王翦的顧慮,不以猜忌之心對待自己的心腹大將,這難能可貴。王翦也歷經風雨,始終忠心耿耿,殊死效命。兩人的信任支持著秦朝的輝煌盛世,也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佳話。當今社會,不論企業還是政府,更需要這樣忠誠與寬容兼具的文化。唯有彼此信任,方能團結奮進,共創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