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后期的幾個皇帝,關系確實比較亂。簡單來說,這幾個皇帝,可以用‘元成哀平孺子嬰’這句順口溜來指代。
而在這幾個西漢后期的皇帝當中,有一個人其實最重要。因為其他幾個人,都是從他的故事線里面,延伸出去的。
這個人,就是漢元帝。
所以,只要我們沿著漢元帝劉奭的故事線,開始捋下去,我們就能輕易看懂整個西漢后期的皇位傳承了。
在整個西漢歷史上,漢元帝應該算是一個不太出名的皇帝。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說,很多人在讀西漢歷史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漢宣帝之前的西漢皇帝,大家基本上都耳熟能詳,而且大致都能說出他們的故事。
但是在漢宣帝之后,剩下的幾位西漢皇帝,大家往往可能就不太熟。
這主要是因為,後來的幾位西漢皇帝,確實也沒干啥正經事。如果說,西漢前面的幾位皇帝,每一個都承擔了自己的責任,做出了一番事業。那麼西漢后期的幾位皇帝,基本上就天天躲在后宮不干活了。
而提到漢元帝,后世很多人對于他的第一印象,大致有兩個。第一,他爹是漢宣帝,他媽是許平君。他們父母的愛情比較傳奇,所以最后生下了他,讓他接班做了皇帝。
第二,在漢元帝在位時期,漢朝把那個著名的大美女王昭君,送去匈奴和親去了。著名的昭君出塞事件,就發生在漢元帝時期。
不過這些事,其實都不是漢元帝時代真正的歷史主線。漢元帝時代真正的歷史主線,其實是漢朝的儒家化改革。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漢元帝其實是第一個完整接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在他之前,最開始的秦始皇和秦二世,接受的是法家的教育體系。而漢朝前面幾位皇帝,則是接受了道家思想的教育。等到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接下來的幾位漢朝皇帝,明面上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實際上走的卻是‘外儒內法’的路子。
唯有漢元帝不一樣。
漢元帝是一個典型的儒家門生。他從始至終都堅信,儒家這套東西,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他上位之后,就開始大范圍推行儒家制度,將整個漢朝,徹底進行了儒家化的改革。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全面推行儒家制度,讓其他所有思想都成了異端,這其實是一場災難。也正是從漢元帝這一代人開始,接下來,漢朝開始迅速走下坡路了。
而在后宮子嗣方面,漢元帝同樣做的也不太好。
漢元帝一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驁、次子劉康,以及老三劉興。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兒子,分別是三個不同的后宮妃子生的。
長子劉驁,是漢元帝的正妻王政君所生。早在漢元帝還是太子的時候,王政君就嫁給了漢元帝,并且生下了劉驁。所以後來漢元帝登基的同時,王政君也直接成了皇后。而身為長子的劉驁,也就直接成了太子。
次子劉康,是漢元帝的一個寵妃傅氏所生。漢元帝在位期間,其實并不喜歡皇后王政君,而是喜歡這個傅氏。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漢元帝一直想著要廢了太子,然后改立傅氏所生的老二劉康,做新的太子。
但可惜的是,因為當時王政君的手段比較厲害,漢朝高層的幾大外戚家族,都支持太子劉驁。所以最后,一直到死,漢元帝也沒能成功廢太子。
至于老三劉興,則是宮里的另一個妃子衛氏。這個衛氏既不得寵,地位也不高,娘家也沒啥勢力。所以劉興出生之后,在三個皇子當中,屬于是最不受重視的一個。老大劉驁雖然也不太得寵,但人家好歹是太子。可是老三連這個太子的頭銜也沒有,只是一個普通皇子。
就這樣,在位十多年之后,漢元帝最終去世。因為他一直到死,都沒能廢太子。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太子劉驁就順利登基,成了‘元成哀平’里面的漢成帝。
而接下來,漢成帝在位期間,比他爹更差勁!漢成帝即位之后,開始大力支持自己母親王政君的家族掌權,將朝政大權都交給了王家人。至于他自己,則是直接躲在后宮,沉迷于后宮里的那點事。
就這樣,在漢成帝登基之后,王家開始迅速把持了朝政大權。王政君的幾個兄弟,開始輪流做第一大臣。而等到王政君的幾個兄弟先后去世之后,王家的下一代,又有一個孩子站出來,繼續接班做第一大臣,這就是王莽。
至于漢成帝,大概是因為他平時玩的太花了,導致他生育能力偏弱。再加上他在位后期,寵愛一個叫趙飛燕的女子。而趙飛燕本人生不出孩子,怕其他妃子生出孩子之后,自己會迅速失寵。所以,趙飛燕得寵的時候,就開始針對后宮其他所有女子。
但凡有任何一個后宮女子,被漢成帝臨幸,有了身孕之后,趙飛燕馬上就會動手,想辦法流掉這個孩子。
所以最后,漢成帝在位二十多年,人到中年之后,依然沒有兒子。而且此時的漢成帝,身體情況越來越差,已經到了不可能再有孩子的時候了。
如此一來,漢成帝自然就急需從宗室當中,挑一個孩子過繼,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而如果想要過繼,或者挑選繼承人的話,那自然是血緣關系越近越好。漢成帝本人雖然沒有兒子,但是他的兩個弟弟,都有兒子。所以就算過繼,漢成帝也只能選擇這兩個弟弟的兒子。
有意思的是,漢成帝的這兩個弟弟,同樣也沒幾個孩子,好像都是一脈單傳。
老二劉康,只有一個兒子,名叫劉欣。老三劉興似乎也只有一個兒子,名叫劉衎。當然,也有人說,老三可能有其他的兒子,只是史書上沒有記載而已。
反正最后,擺在漢成帝面前的,就是這兩個孩子。一個是老二的兒子,一個老三的兒子。
選誰做太子,這直接關系到未來的權力結構問題,大家自然要進行博弈。在這場博弈當中,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家,支持老三的兒子劉衎。而以趙飛燕為首的一群人,則是支持老二的兒子劉欣。
之所以雙方意見不統一,原因其實特別簡單。因為當年老二的母親傅氏,特別得寵。而到了這個時候,那位傅氏依然還活著。當年王政君為了給兒子爭奪太子的寶座,幾乎和傅氏成了死敵。
那麼如今,如果選老二的兒子,也就是傅氏的孫子做太子。那麼等到這個孩子上位之后,傅氏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到那個時候,王政君該去哪里?王家又能去哪里呢?
反倒是老三這邊,一直不得寵,和王政君的關系也還可以。所以這樣一來,王政君自然就支持老三的兒子了。
至于趙飛燕,因為她沒有兒子,而且之前傅家給她送了不少錢,和她結成了同盟關系,所以她才愿意支持老二的兒子。
這場博弈,整體來說其實非常復雜,但最后的決定權,還是在漢成帝手里。而最后,漢成帝則是選擇了老二的兒子,做了自己的繼承人。
就這樣,在選了這個孩子之后不久,漢成帝也不行了。此后,老二的兒子劉欣,順利接班,這就是‘元成哀平’當中的漢哀帝。
提到漢哀帝,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他的私人生活。這位漢哀帝在位期間,不喜歡女子,而是寵愛一個名叫董賢的男人。
而除了這點花邊新聞之外,歷史上真實的漢哀帝,其實是一個挺別扭的皇帝。一方面,他在即位之初,其實是努力過他。他想要解決當時西漢存在的很多問題,想要抑制土地兼并之風。但問題是,之前留下來的問題太多了,導致漢哀帝根本就無能為力。
所以後來,漢哀帝只能選擇躺平了。
而在后宮當中,因為他寵愛的是一個男人,導致他也沒有兒子。就這樣,在位六年之后,漢哀帝忽然暴斃而亡。
因為漢哀帝死的比較早,而且死的時候沒有兒子,甚至都沒來得及選一個合適的繼承人。所以在漢哀帝去世之后,接下來由誰來接班,就成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當時其實并不難解決。因為在這個時間點,漢元帝就只有一個男性后人還在世!那就是老三的那個兒子,劉衎。
對于劉衎的上位,后世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這是當時掌權的王莽,為了方便自己掌權,所以才擁立了年幼的劉衎,而不肯去挑選其他年長的劉氏宗親。
但同時,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想想,似乎除了劉衎之外,也沒有其他更合適的選擇了。此時的劉衎,已經是漢元帝在世的唯一一個男性后人了。如果不選他,那就得選漢元帝其他弟弟的后人。在漢元帝有后人在世的情況下,這種選擇,顯然不符合順位繼承制度。
總之,當時按照順位繼承制度,就應該輪到這個老三的兒子接班。
這就是漢平帝。
而這一年,劉衎僅僅只有九歲而已。
此后的幾年里,因為劉衎太過年幼,所以朝政大權,就都落入到了王莽的手里。而七年之后,劉衎同樣英年早逝。而對于劉衎的死因,后世始終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他是自然死亡,也有人認為,是王莽找機會下手毒死了他。
而劉衎在臨死之前,倒是留下了一個孩子,后世稱其為劉嬰。不過在劉衎去世的時候,劉嬰僅僅只有四歲,根本就做不了皇帝。
所以接下來,王莽就玩了一個文字游戲。他對外宣稱,接下來由自己暫時代理皇帝的工作,做一個所謂的‘假皇帝’。至于劉嬰,則是暫時做太子。等到他成年之后,自己再把皇位還給他。
但問題是,僅僅三年之后,王莽就徹底撕下了偽裝,直接正式做了皇帝。而在王莽篡位之后,這位之前一直沒真正做過皇帝,只做過太子的劉嬰,自然也就成所謂的‘亡國之君’。而因為他沒做皇帝,后世也就稱其為‘孺子嬰’。
這就是西漢最后幾位皇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