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吳國國勢日隆,正是鼎盛時期。此時的吳國疆域廣袤,軍力強盛,不僅打敗了強敵楚國,還吞并了許多小國,版圖不斷擴大。
在政治上,吳國實行中央集權制,王權越發加強,使國家機器運轉良好。吳國的經濟文化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蓬勃,文學藝術極為發達。可以說,在春秋諸侯國中,吳國的綜合實力位居前列。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吳王闔閭通過一番謀劃奪取了王位,開啟了吳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年代。闔閭為人極為仁厚,他減輕了人民的勞役,著手整頓吏治,使百姓們不再受到的苛扣壓迫。
他重用賢能,使許多有才之士得以施展抱負;他還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使國家財富日益增長。可以說,闔閭將吳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他深受人民的愛戴,被視為一代明君。
然而,這位明君在家庭教育上卻出現了嚴重的疏漏,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闔閭有一位名叫勝玉的女兒,她是闔閭在位前后所寵愛的妃嬪所生。
勝玉生得嬌俏可人,聰明伶俐,深受父王寵愛。她自小就失去了母親,完全生活在父王的呵護之下。
闔閭對她的疼愛無微不至,幾乎滿足她所有的要求,比如讓宮里最漂亮的衣服首先給她穿,讓廚房做她喜歡吃的菜肴,給她請最好的老師。除此之外,闔閭每天也親自陪著勝玉說話,帶她在宮中游玩,絲毫不讓她覺得孤單。
在父王的呵護下,勝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養成了嬌生慣養的脾氣。她變得有些任性,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大發脾氣。可闔閭對女兒的脾氣也容忍縱容,真的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除了父王,勝玉很少與其他人來往,她覺得只有父王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宮里其他人都無法取悅她。
就這樣,在父親的溺愛下,勝玉漸漸長大,已經到了說親的年齡。闔閭看到心愛的女兒已然成人,也該為她選一位夫婿,于是便著手準備選婿大典。
他選定一個吉日,特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意在向臣民展示自己優秀的女兒,也為勝玉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夫婿。
這天一早,闔閭就下旨通知百官前來赴宴,并吩咐宮里的宮女們精心打扮勝玉,讓她穿上最漂亮最貴重的彩衣,佩戴珍貴的銀花步搖和玳瑁耳墜,還畫了一些淡妝,使她看起來更加動人。
勝玉知道父王舉辦宴會的用意,心里又緊張又興奮,她也梳洗打扮了一番,精心準備迎接這重要的日子。
太陽升到中天,賓客陸續前來,闔閭身穿朝服坐在高高的寶座上。勝玉端坐在父王的左手邊,神態端莊大方。
她掃視了一番前來赴宴的賓客,心想自己一定可以選到一個出色的夫婿。闔閭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兒,充滿慈愛之情,希望她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歸宿。
宴席正式開始,樂師奏起悠揚的樂曲,舞姬翩翩起舞。來賓們陸續落座,氣氛熱烈而歡快。闔閭親自為勝玉夾了一塊色香味俱全的魚肉,想讓她品嘗這道大廚精心烹制的佳肴。
誰知,這一看似友善的舉動,在勝玉看來卻成了對她的羞辱和諷刺。
勝玉性子敏感,又被父王寵壞了,總是第一時間往壞處想。當她看到父王給她夾的這塊魚時,她注意到這是父王自己盤子里吃剩的魚,心里登時涌起一陣委屈和怨懟。
她想,父王分明是嫌棄她了,才會給她吃剩菜剩飯。自己明明是正宮公主,身份尊貴無比,父王怎能這樣踐踏她的自尊心,把她當成吃剩菜的人對待?
勝玉心中怒火中燒,她覺得父王這樣做是刻意羞辱她。她想,自己已經到了該說親的年紀,可一直沒有個像樣的提親,看來父王是故意不打算為她選一個好的夫婿,把她當成多余的人了。
她越想越氣,眼淚奪眶而出。她扔下筷子,當著滿場賓客的面奪門而出,跑回了自己的寢宮。
勝玉哭鬧著回到寢宮,心如刀絞。她覺得父王今天的做法無疑是對她的背叛和拋棄。雖然她一直被父王寵愛,但她也漸漸長大了,該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永遠被父王呵護在身邊。
她本以為父王會滿足她的這個小小心愿,給她找一個好的歸宿。誰知父王今天的作為無異于在眾人面前宣告,她在他心中不過是剩下的人選,連剩菜剩飯都不如。
這對驕傲自尊的勝玉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她感到自己活在這個世上已經沒有意義,只想早日結束這糾結的人生。
當天夜里,年僅十六歲的勝玉便在寢宮內上吊自盡身亡。第二天一早,宮女們發現悲劇后,個個痛哭失聲。這個好不容易迎來的喜日子,就這樣在悲慘中落下帷幕。
聽說噩耗的那一刻,闔閭痛苦不堪,他跌坐在地,渾身顫抖,久久不能言語。許久,他痛哭出聲,用頭狠狠地撞擊著墻壁,似乎要將自己絕望的心撞個粉碎。
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對女兒的溺愛造成了她敏感脆弱的性格。她一直生活在父王呵護的溫室中,沒有受過任何委屈,一旦遇到打擊就無法承受。
更讓他自責的是,自己在宴會上沖女兒的一時舉動,讓勝玉產生了莫大的誤會,才導致了這場悲劇。
當時若他知道女兒的心理,及時解釋一番,或者追出去安撫她,也許就不會釀成這樣慘痛的后果。然而一切為時已晚,他最心愛的女兒就這樣離他而去,再也回不來了。
闔閭悔恨交加,責怪自己不該過分溺愛女兒,更不應該在她跑開時不去解釋,任由她獨自生出誤會導致絕望。
他想著,若當時自己立即追上前去,抱著女兒耐心解釋,告訴她夾剩菜不過是父親的一片愛心,又何須多慮?女兒定會明白的。然而白駒過隙,一切為時已晚,他再無機會彌補了。
這件事成為吳王心頭永遠的痛,也教訓后人不可溺愛子女,更要及時化解子女的誤會。本是一場喜事,卻因一時的疏忽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倘若子女與父母能夠多加溝通,消除隔閡,相互體諒信任,就能避免產生無謂的誤會,使家庭走向破裂。
這件悲劇提醒人們,不能過分溺愛子女,要及時糾正他們的缺點毛病,讓他們懂得面對挫折與痛苦,增強抗壓能力,才能成長為獨立自主的人。
同時,父母也要設身處地為子女著想,多站在他們的角度感受問題,用愛化解誤會,才能維系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國家才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