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已塵埃落定。
每屆茅盾文學獎都備受讀書人關注,它是中國文學最高榮譽的大獎之一,也是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在這些獲獎作品中,有一些句子雖經年累月,卻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值得一讀再讀。
01
人們不知能在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卻是把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
——宗璞《東藏記》
小時候,我們都曾追逐過蒲公英,它像一朵沒心沒肺的花,無論被風吹到哪里,都能生根發芽,活得搖曳生姿。
世間有一種人,也是如此,無論將他們置于何種境地,都是一副無憂無慮的樣子,歲月似乎也無可奈何。
細細想來,他們身上所具有的,正是古人所提倡的智慧:既來之,則安之。
不去計較過去,也別忐忑未來。
命運將我們推到哪里,我們就在哪里生根發芽,努力過好此時此刻,每分每秒。
過多的糾結、徘徊和惶恐,并不會讓眼前的境遇變得更好,反而讓時間白白流走。
人生路遠,有時需要一些「沒心沒肺」的智慧,好把當下的每一天都活得搖曳生姿。
02
這麼多年來,我總結了一條經驗,解決棘手問題的最上乘方法是:靜觀其變,順水推舟。
——莫言《蛙》
1938年,楊絳和錢鍾書結束留學生涯,從英國坐郵輪回國。
大海上風高浪急,郵輪上下顛簸,錢鍾書被折磨得暈頭轉向,臉色慘白。
他看著若無其事的楊絳,好奇地問:「你怎麼不暈船?」
楊絳說:「我坐直身子,跟船保持90度,它起我起,它落我落,怎會暈船?」
人生路上,同樣不乏風高浪急,甚至更加兇險。
越是著急解決問題,越容易自亂陣腳,到頭來只會一團糟。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沉住氣,穩住神,靜觀其變,順勢而為。
《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一個人內心不靜,便很難進行深入思考,最終只會被困境所包圍。
事情越是棘手,越不能慌,看清形勢,找到切口,才能順勢而解。
03
世界上有一條大河特別波濤洶涌,淹死了許多人,這條河叫「聰明」。
——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
俞敏洪講過一個「蝸牛策略」:
能抵達金字塔頂端的,不全是飛得高的雄鷹,像蝸牛一樣,朝著目標一直爬,雖然看起來又慢又笨,但不影響它到達塔頂。
生活中有許多「聰明」人,遇事喜歡走捷徑,卻忘記了任何事情想要做到極致,都離不開日復一日地下苦工。
即使你抄近道快人一步,也會因后勁不足,敗下陣來。
正如《奇葩說》辯手陳銘所講:「世界上99%的捷徑都是歧途,剩下的1%是絕路。」
這個時代,有太多喜歡不勞而獲,急于求成的聰明人,缺少踏實肯干、一步一個腳印的笨人。
然而,真正能成大事的,往往都是笨人。
聰明人大都走到一半,便發現太難、太遠、回報太慢,而中途折返。
所以, 放下小聰明,舍得下「笨功夫」,才是通往成功最快的路。
04
太陽有升有落,人有生的當然有死的,剩下來的也就是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樣不緊不慢地流著。
——賈平凹《秦腔》
北宋慶歷元年,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
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對朝政的獨特見解,讓主考官們眼前一亮,一致認為他是狀元的不二人選。
待宋仁宗最后裁定時,卻發現試卷中用了一個典故「孺子其朋」,這是長輩教育晚輩的口吻。
宋仁宗對此非常不滿,朱筆一揮,將王安石的第一名調成第四名。
這件事傳開后,很多人為王安石感到惋惜,但王安石卻說:
「科舉考試不是什麼要命的大事,無論什麼名次,都不過是謀得一個差事,擁有一份俸祿,養活家人而已。」
倉央嘉措曾在詩中寫道:「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
世事繁雜,但在有些人眼里,不過是吃飯、睡覺、讀書、喝茶。
功名利祿于人生而言,只是錦上添花,但不是非此不可。
能發現歲月更迭之美,享受人間聚散之妙,品嘗生活煙火之歡,才是一個人最應持有的活法。
05
人的一生,總要不斷了斷一些人,一些事。
——阿來《塵埃落定》
人這輩子,大約會遇見上百萬人,與30000余人相識,與3000余人熟悉,與200余人走近,最終留在生命里的,寥寥無幾。
那些漸漸走散的人,或因志趣不同,或因三觀各異,勉強在一起,只會令彼此不舒服。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無能為力的事,當斷。扔掉負累,才能輕裝前行。」
人生這趟列車,不是一路擁有的過程,而是在某一站之后,便開始斷舍離。
斷掉經常打擊你的人,舍去時常算計你的人,離開見不得你好的人。
你無須去爭辯,去解釋,而是收拾好心情,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別人還給別人。
人生路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陪你走到最后,但與你一直同行的,一定是能彼此滋養的人。
你不用為了任何人勉強自己,自然而然地相處,合則聚,不合則散。
縮小圈子,凈化磁場,總會遇見與你久處不厭的人。
戲劇家李漁說:「予生無他癖,唯好讀書,憂籍以釋,牢騷不平之氣籍以除。」
心有不平時,去讀書;心存疑惑時,去讀書;心下不定時,去讀書。
書中或許沒有你想要的答案,但讀完書,你心底便有了答案。
余生,愿你我好讀書,讀好書,用經典的書籍增加生命的厚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