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許多官員都曾面臨權錢交易的誘惑,有的堅守正道,有的則一擲千金。和珅就是從清廉步入貪污的典型案例。
他本是清朝一仕,早年考入咸安宮,曾明確拒絕收賄賂。但一次查辦貪官案時,巨額財富開啟了他內心的貪念,使他逐步走上貪污之路,最后成為「清朝第一貪官」。
本文通過梳理和珅從清廉到貪污的過程,剖析一個官場人是如何在權錢游戲中淪落的內心世界。
和珅生于清乾隆十三年,父母早逝,與兄弟相依為命。少年時家境貧寒,但和珅刻苦用功,考入咸安宮繼續深造。
咸安宮是滿清皇室子弟就讀的學校,只有成績優異的學生才可入讀。和珅憑借自己的天資,在眾多蒙古貴胄中脫穎而出,成為老師眼中出類拔萃的好學生。
他勤奮學習滿語、漢語、蒙古語、藏語四種文字,并通曉四書五經。咸安宮課業較重,和珅常常夜以繼日地苦讀,即使燭光昏暗也堅持看書。有時太過投入,書本已經看畢,他還以為未完,繼續「看書」,直到天明方罷。
這種刻苦用功終于得到了回報。和珅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了良好的知識結構。教習滿語對他仕途大有好處,四書五經則使他建立了道德品格,這成為他以后的潛心求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19歲那年,和珅參加科舉,希望一舉高中。但可能因為滿漢差別,他未能如愿,只得先以衛生員身份從底層做起。
這期間,和珅依然刻苦努力,從不抱怨環境。他謹守禮法,生活簡樸,對上匡正下民,努力學習以期早日晉升。
和珅深知科舉出身是仕途必由之路,因此他努力鉆研八股文以備再試。每日研讀典籍,練習習作,希望能在下次會試中大放異彩。
乾隆三十八年,和珅以侍衛的身份,在隨駕出行時,因一件小事首次嶄露頭角,獲得皇帝賞識。
那時乾隆遇到一起盜竊案,心生氣憤,便出了一句典故試問眾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歟?」
這句出自《論語》的典故,點化的是看管不力導致珍貴物品被偷或損壞,應由看管者負責。在場的滿族大臣無人能解。經年不觸六經,他們對這類典故早已一知半解。
只有和珅在腦海中快速搜索,很快回憶起「柙」是籠子「櫝」是架子的意思,恍然大悟皇帝的含義。他謹慎思索后,回答道:「回萬歲,言在柙而逸,在櫝而毀,典守者不得辭其過。」
和珅的答案完美解釋了典故的含義,讓皇帝大悅,對他刮目相看。一個小小侍衛能言善道,還通曉典籍,乾隆自然記下了這個小伙子。
此后,和珅得以進宮侍奉皇帝。他兢兢業業,每日勤勉工作,從不懈怠。乾隆也逐漸看重起這個聰慧勤奮的年輕人。
在其他侍從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和珅已經起床梳洗。他認真侍奉皇帝起居,然后在宮中擦洗墻壁、整理庭院,工作不遺余力。乾隆有時乘涼賞景,指點他修剪花草、清掃垃圾,和珅都忙碌照辦,從不叫苦。
和珅剛入宮不久,就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那時他因同僚安明收受賄賂而被牽連,險些被革職。這一冤屈讓和珅十分氣憤。他明明清白,卻被無辜牽累,實在太不公平。
但和珅也思考了這個事件的啟示:要想在朝堂上生存,僅憑清廉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政治手腕。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是否也該學著些門道,運用權力來自我保護?
兩年后,和珅奉命查辦貪官李侍堯的案子。
他發現李侍堯收受的賄賂數額巨大,金銀成堆堆。這些金銀財寶就擺在他的面前,誘惑著和珅也嘗試貪污受賄。
朝中頗有明哲保身之徒。和珅經過深思,決定舍棄少年時的堅持,也走上收受賄賂的道路,以錢財自保。他暗中收下一部原分申報的贓物,這成為他仕途生涯的轉折點。
從此,他學會運用權力謀取私利,通過各種手段斂財。乾隆對貪官異常寬容,和珅也就更加放肆,幾年下來,腰包鼓脹,成為朝中首富。
他時時衡量權力的輕重,漸漸練就了一身政治手腕,學會拿捏取舍,不再輕易受人牽連。
得到皇帝寵信,和珅的仕途越來越順利。
很快,他成為管理四庫全書的總編纂,這是朝中極重要的職位。
和珅憑借這一職權,手握書籍刊印大權,對異己言論進行封殺和修改。他還操控文字獄,整肅異己,聲名大噪。朝中大員對他既恨又怕,無人敢正面對抗,他的權勢日益滔天。
此后,和珅又通過各種手段上位至戶部尚書,幾乎把持朝政各大要津。他清除異己,提拔貪污之徒,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團隊。這些人都要依附和珅,執行他的旨意,這使他的權力更加鞏固。
在朝中已無人能敵,和珅將魔爪伸向了民間,尤其是那些富庶之地的商人,成為了主要受難人員。他利用權力脅迫商人,或者以各種名義抽取「保護費」,斂財無度。
這些錢的一部分賄賂朝廷官員,取得他們的支持;一部分獻給乾隆,取得皇帝的寵信;剩下的全進了自己的口袋。和珅靠權術欺壓商人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遠超過工資收入。
到乾隆晚年,和珅已成為朝中最大的貪官,號稱「一朝二宰相」。他在朝堂上驕縱跋扈,在民間斂財無度,金銀財寶過于滾滾,堆積如山,富甲一方。
據說和珅貪污所得高達八到十一億兩白銀,幾乎相當于國庫一年的稅收,可以說是「富可敵國」。
好景不長,乾隆駕崩后,和珅的好日子到頭了。
嘉慶帝即位后,借乾隆喪事之名軟禁和珅于宮中,然后迅速清算他的貪污罪行。
不出幾天,和珅被革職遣送法司治罪。
抄家時,人們發現和珅的家產雖多,但遠不相稱他的身份。眾人檢查之下,在他家的墻壁、柱子、瓦罐里,發現了大量藏匿的金銀財寶。
據說,和珅曾雇傭木匠在柱子里鑿空儲藏金銀;在墻里打通暗格用以藏銀;把金條縮小打造成金疙瘩藏在花盆下。稍有不慎就會被搜出,可以看出和珅在皇帝死后莫名緊張和慌亂。
最后統計下來,和珅貪污所得高達八到十一億兩白銀,超過國庫一年稅收。這證明他是清朝最大的貪官,富甲天下。這些來之不正的錢財都被新皇帝收歸國有。
一生從清白步入污濁,和珅就是權傾朝野卻仍貪無厭的典型。他的下場警示人們,權力的游戲終會落幕,清白才是立身之本。
和珅從清廉到貪污,是權力游戲中普遍的悲劇。他本可以憑才學過上仕途,卻被金錢誘惑,殞身不利。
人生在世,最寶貴的就是一個心靈的坦蕩和自由。和珅被權力馴化,喪失做人的本心,也就失去了原本可以擁有的榮耀。
不論環境如何,都要保持獨立思考和正直品質。只有不喪失自我,才能在仕途中不失本心,最后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