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作者/古風文史諸葛亮,被譽為「千古一相」,也并非完美無缺,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他在第一次北伐時錯用了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北伐失敗。那麼,這真的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嗎?他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呢?他的老對手司馬懿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為了實現「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愿望,向曹魏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分別由趙云、鄧芝和自己率領三路軍隊進攻曹魏。其中,趙云和鄧芝為疑軍,兵出箕谷,吸引曹魏主力;而諸葛亮則帶領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因出其不意,取得了不錯的勝利。
然而,在祁山之戰中,諸葛亮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讓他去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街亭有多麼重要呢?它是出祁山、退漢中、保證糧草供給的交通要道,可謂是蜀軍的生命線。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馬謖來守街亭呢?馬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根據《三國志》記載,馬謖是一個自負、自恃、自以為是的人。他自稱「才高八斗」,熟讀兵法、善于議論。
他曾經向劉備自薦過兩次,都被拒絕了。後來,在諸葛亮面前也多次表現出自己的才華和見解。諸葛亮雖然沒有完全相信他,但也沒有完全否定他,而是給了他一些機會,讓他參與一些軍事行動。
諸葛亮選擇馬謖來守街亭,也有他的考慮。一方面,他認為馬謖是一個有才能、有見識、有膽略的人,適合擔任前鋒的重要職務;另一方面, 他也想借此機會考驗一下馬謖的能力和忠誠,看看他是否能夠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諸葛亮并不是盲目地信任馬謖,而是有所保留地信任馬謖。他在任命馬謖之前,還特意囑咐了他一些注意事項,比如靠山近水安營扎寨,不要輕敵冒進,要時刻保持警惕等等。可惜的是,馬謖并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吩咐,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他把大營設立在山上,遠離水源,同時還放松了防范,沒有派出足夠的斥候和哨兵。結果魏軍到來的時候,僅僅是切斷了馬謖大軍的水源,就將其擊敗了。
街亭失守后,諸葛亮的大軍進退失據,只能撤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
當時曹魏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曹丕剛死,曹叡即位,朝政混亂,百姓不安;曹魏對于蜀漢的北伐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和防備。如果諸葛亮能夠乘勝追擊,在祁山打開一個缺口,那麼就有可能直搗曹魏京都洛陽或許都城長安。蜀漢就有望實現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標。
從戰術上來說,這使得蜀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和犧牲。在街亭之戰中,蜀漢先后有10位大小頭領犧牲,再加上馬謖自己一共11人 ,可以說是高興而來、慘敗而歸。這些頭領中有些是劉備舊的部下,有些是諸葛亮的親信。
他們的死亡對于蜀漢的軍事實力和士氣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且,蜀漢在街亭之戰中還損失了大量的兵馬和糧草, 使得諸葛亮的大軍無法繼續作戰,只能退回漢中。這樣一來,蜀漢就失去了在祁山的優勢地形,也失去了對魏軍的威懾力。
從心理上來說,這使得蜀漢對于北伐的信心和希望大受打擊。諸葛亮本人也因為錯用馬謖而深感自責和悔恨。他在《前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不能以情自屈。」
他在《后出師表》中說:「臣身之不幸,貽誤國家之大事。」他在《誡子書》中說:「吾觀古人所以成功者,必有其道理。吾觀今人所以不成者,必有其失策。吾觀馬謖所以敗者,必有其過失。」
可以看出,諸葛亮對于街亭之敗非常自責,也非常反思。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夠做到「成敗利鈍」,沒有能夠把握好「道理」和「策略」,沒有能夠避免「過失」 。他也因此對于北伐的前景感到了不確定和憂慮。
在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他死前,他給魏延和楊儀各自留下了一份遺囑,讓他們分別率領后軍和先軍,按照原路撤退回漢中。
但是,魏延不服從諸葛亮的遺囑,認為應該繼續北伐,或者至少要走一條更短更快的路線。他和楊儀發生了爭執,最后導致了雙方的軍隊相互廝殺。 魏延被楊儀的部下所殺,蜀軍大亂。
這樣一來,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就徹底失敗了。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誤是沒有能夠及時完成劉備交給他的遺命。劉備臨終前,將蜀漢國家大事托付給了諸葛亮,并且囑咐他說:「汝才智過人,必能輔佐阿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的遺命,并且發誓說:「臣誓與主公共存亡,不背此言。」
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的遺命,發動了六次北伐,但是都沒有能夠成功。最后,在第六次北伐時,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死前對自己的部下說:「吾命不久矣…吾心常苦不堪言…吾生不能成大業,死而無以報主公…」
可以看出,諸葛亮對于自己沒有能夠完成劉備的遺命而深感悲哀和愧疚。他認為自己辜負了劉備的信任和期望,也辜負了漢室的忠義和理想。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誤是沒有能夠培養出足夠的接班人和繼承人。在他手下,雖然有一些優秀的將領和幕僚,比如趙云、姜維、楊儀等,但是他們都沒有能夠達到諸葛亮的水平和境界,也沒有能夠得到諸葛亮的完全信任和重用。
在他死后,蜀漢就失去了一個統帥和領導者,國勢日衰,內憂外患,最終被魏軍所滅。如果諸葛亮能夠培養出足夠的接班人和繼承人,或者至少能夠在死前把自己的遺志和經驗傳授給他們,那麼也許蜀漢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誤是沒有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時代的局限性和變化性。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所信奉的理念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和發展,已經不被人民的心意和利益所認同,已經不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司馬懿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對手和敵人。他們兩人在政事、軍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相似而又相反的特點和成就。他們兩人在北伐戰爭中多次交鋒,你來我往,斗智斗勇,可謂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對決之一。
司馬懿對于諸葛亮有著復雜而又微妙的感情。他既敬佩諸葛亮的才能和志向,又厭惡諸葛亮的傲慢和固執。他既想要與諸葛亮一決高下,又想要與諸葛亮共存共榮。他既想要消滅諸葛亮,又想要保留諸葛亮。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有才華但也有缺陷的人。根據《三國志》記載,司馬懿曾經用12個字說出了自己對于諸葛亮最大的錯誤的看法,那就是:「才高而志遠,智寡而謀多。」
才高而志遠:這是司馬懿對于諸葛亮的贊譽和敬佩。他承認諸葛亮是一個才高之人,有著超凡的智慧和能力。他也承認諸葛亮是一個志遠之人,有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他認為這些都是值得稱道和欽佩的品質和能力。
智寡而謀多:這是司馬懿對于諸葛亮的批評和不滿。他認為諸葛亮雖然有著高超的才華,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智慧和判斷力。他認為諸葛亮雖然有著遠大的志向,但是卻沒有合理的謀略和策劃能力。認為這些都是導致諸葛亮失敗和挫折的原因和根源。
司馬懿用12個字說出了諸葛亮最大的錯誤,雖然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但也有一定的偏頗和片面。 因為司馬懿畢竟是諸葛亮的敵人和對手,他不可能完全客觀和公正地看待諸葛亮。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