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狀態,總是或多或少地和迷茫、彷徨、焦灼、浮躁這些詞聯系在一起,很容易因為小事陷入內耗,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內核不夠穩。
作家馮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每個人都要有個篤定的核,這樣在宇宙間才不易被風吹散。
01
讓自己是自己,讓別人是別人
很多內核不穩的人有一個基本表現就是——既做不好自己,又想干涉別人。
因為是親人,就希望對方能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去生活,希望父母不再節儉而是更多地享受,希望兄弟姐妹向著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希望孩子達成怎樣的成績;
因為是愛人,就強迫對方滿足自己的期待,認為對方的所思所想應該和自己一致;
因為是朋友,就勸阻對方去做自己不認可的事,甚至要干涉對方的婚姻、情感。
而反觀自己,則總是不斷否定自我,既想要堅持理想,又認為應該向現實妥協;既想要豁達大度,又拘泥于小事小情;既希望自己游刃于人情世故,又打心眼里看不上這種行為,于是就總是飄忽不定,無疾而終。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里提到了「人生課題分離」這個概念,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專注自己的事,而不要過多干涉別人的事,讓自己是自己,讓別人是別人。
楊絳先生也曾說過:
把別人還給別人,把自己留給自己,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接納本來的自己,缺點也好,不足也好,可能有永遠登不上的高峰,也有難以守住的東籬,那都是真實的自己,要打心里愛上自己,好好享受生命的廣闊和殘缺;
放下改變別人的執念,放下對別人的過高期待,放下「你應該怎樣」指手畫腳的欲望,但行好事、不渡他人,煩惱就會減少大半。
02
和自己過得去,一切都能過去
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小故事很有感觸:
主人公小美說她一直對于妹妹沒有上大學的事耿耿于懷。
當年妹妹不愛學習,國中還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因為沒有文化只能干一些辛苦活,掙不來多少錢。
後來妹妹遇到了一個同樣沒上過學的男孩,很快結了婚,婚后過得非常不好,妹妹的生活可以說一塌糊涂。
為此,小美心懷愧疚,她總后悔自己當年沒有強行讓妹妹繼續學業,否則也不會落得個如此境地。
其實小美心里也明白,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每個人的選擇也都是自己做的,可她就是不能放過自己,妹妹的生活越不如意,她越是覺得自己有責任。
生活中,小美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
或是因為自己曾經的一個錯誤而無法前行,或是因為過去的某個舉動而悔恨不已,甚至會把無端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給自己套上枷鎖。
不放過自己,過去就過不去。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于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于這個限度。
這世上從來不存在完美的結局,做得再好,也會有瑕疵,考慮的再多,也難免有遺漏,更何況還有很多事并非個人能力能解決,只有放過自己,才能輕裝前行。
03
能穩得住自己,就穩住了人生
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斯曾說過:
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
能控制痛苦和快樂的力量,也就能穩得住自己,人生便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能穩住自己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不會輕易受外界干擾,也就能將收獲最大化。
(1)情緒穩定
長時間以來,情緒穩定是一個評價人的高頻詞匯,一個人如果能情緒穩定,那就擁有了無限力量。
情緒穩定,不等于沒有情緒,而是說要更好地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后有效地釋放情緒,而不是無端地制造消耗。
情緒穩定,也就更容易從事出發,以解決問題為前提和目標,不會因為無節制發火、生氣而耗費精力。
(2)三觀穩定
三觀穩定,就是不會輕易因為外在條件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不管何時何地你都能知道自己的底線是什麼,不會輕易越界,也就知道了什麼該堅持,什麼能放棄。
(3)價值穩定
投身于家庭事務的主婦,不會因一句「女性必須經濟獨立」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就瞧不起自己的努力;從事底層行業的工作者,也不會自輕自賤,而是能從心底認可自己。這樣的價值穩定,是一個人的稀缺能力。
價值穩定,不是說對境況無所謂,而是尊重自己的選擇,尊重自己的存在,更堅定地做好自己。
作家蒙田說過: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著眼于自己的人生課題,適時地放過自己,同時知道如何穩住自己,也便擁有了穩定的內核,如此,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人生也便更廣闊、更順利。
遠山滄海,大地長天,你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