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有記載,麒麟羊頭,狼蹄,圓頂,身有五彩,高一丈二尺。而現實中,卻有一種生物與麒麟極其相似,被人們稱為 「麒麟獸」。
曾經有古人在上下仰望時,發現這種生物竟然在高峰上飛檐走壁,白鬃飄逸,也將它們形容成天馬。
相傳明代永樂年間,云南的巡撫在巡視時,遇上了這種天馬。它指引巡撫找到了一處礦藏,補充了國庫,為此,巡撫感激不已,并賜名給這種生物叫做 「明鬃羊」 。
當然也有人們說, 這種生物其實是不祥的預兆,只要在山上看見了它,就預示著山里有危險,要盡快撤離。
不僅如此,這種「天馬」還有著神力, 可以自由變換皮膚,模仿各種聲音。
說有一次有個獵人進山就射傷了一只「天馬」,只見這只「天馬」不慌不忙,竟變幻出了一個少女的形象跪地求饒。獵人不忍放了它后,卻被帶入了它們預先設下的陷阱。
在民間故事中,這種生物的性格形象復雜多變,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無論是哪個故事中,它們的形象都是統一的, 它的頭像羊非羊,角像鹿非鹿,蹄像牛非牛,尾像驢非驢,所以也被民間稱為「四不像」。
「四不像」的性格總結來說,就是四個字 神出鬼沒 。它們性格十分高傲孤僻,不喜歡被人打擾,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撤離,人們很難捕捉到它的身影,以至于一直以來,大家對它的了解少之又少。
這不前段時間,它又偷偷在云南保山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現身了, 而這是當地繼2021年后,第二次記錄到它們的活動軌跡。
6月8日,一只奇怪的生物突然出現在紅外線相機的鏡頭內。只見它悠閑的在陡峭的山路上邊逛邊覓食,舔舔自己的毛發,一雙眼睛盯著攝像頭玩起了「自拍」。
不時還抬起頭四處張望,小心謹慎的盯著身邊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的實習研究員房以好向我們介紹,這是一種珍稀的野生動物—— 中華鬣羚 。
它們是牛科鬣羚屬的成員,處于瀕危狀態,受到國家二級的重點保護。最近,這種動物在大雪山子保護區的幾個地方被紅外線相機拍攝到,共有三只中華鬣羚出現在鏡頭前。
中華鬣羚其實是 牛科-鬣羚屬 的一員,和山羊、羚羊、牛等都是遠房親戚。它們身高只有120-150厘米和70-90厘米之間,體重在85-140公斤之間,并不算是大體格。短小的尾巴只有10-15厘米,相當于一個鉛筆的長度。
它的毛發顏色暗沉,主要是黑色或深棕色,但是頸背部有一條白色的鬃毛,像是系了一條圍巾,看上去很是紳士。
它的有一對驢耳,鼻子周圍有一塊白色的斑紋,眼睛圓圓像一對明亮的黑珍珠,似乎有看穿一切的能力。中華鬣羚的的四肢比較強壯,像一對鐵錘,很有力。
它的蹄子比較黑,像一對鐵鞋,很堅硬。這樣的配置,可以讓它們在陡峭的山坡上行動自如,甚至可以在垂直的巖壁上行走。
中華鬣羚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白天和夜晚它們會躲藏在樹林或巖石的陰涼處,以避免高溫和敵人的侵擾。
它們的視力和聽力都很敏銳,一旦發現有危險,它們會立刻向陡壁上逃跑或發出警報。它們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0公里,而且在崎嶇的地形上也能靈活地跳躍和轉向,是一種很難被攻擊的動物。
不過,中華鬣羚性格剛烈,一旦被抓到,很可能會出現自殘、絕食,甚至自盡的情況。
雖然中華鬣羚不易被捕捉,但對應的就是它們的生活將會相對簡單,小心翼翼,至少不會去危險的地方瞎晃悠。
比如吃方面,啥都能吃,在安全區域內,只有草、樹葉、花朵、果實、根莖、苔蘚、地衣、真菌等植物性食物,那也可以果腹。如果遇上昆蟲、蝸牛、蛇、鳥、鼠、兔等動物性食物,那可就算是開葷了。
除此之外,它們的食物選擇還取決于季節和環境的變化。
一般來說,它們在雨季和冬季會吃更多的動物性食物,以補充自己的營養和能量,而在旱季和夏季會吃更多的植物性食物,以補充自己的水分和纖維。
中華鬣羚的消化系統比較特殊,它們有四個胃,可以對食物進行多次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它們還會反芻,也就是把食物從胃里吐出來再咀嚼,以提高食物的利用率。
它們的食物來源主要靠自己的角和蹄子來獲取,它們會用角來挖掘地下的根莖或真菌,也會用蹄子來撥開樹葉或苔蘚,以尋找隱藏的昆蟲或蝸牛。
中華鬣羚的生活習性與它們的外形特征和生活區域有密切的關系,它們是一種群居的動物,一般以5-20只為一群,有時也會形成更大的家族群體,甚至達到100多只。
它們的群體結構比較復雜,一般分為成年雄性群、成年雌性群、亞成年群和混合群。
簡單的按人類語言來說,就是沒對象的大齡剩男組,和育兒婦女檔,還有青春期青年組和談戀愛群組。
大齡剩男組是由一些沒有對象的成年雄性群組成,它們在一起天天打架,進行角力比賽,為的就是爭奪領導地位或者是贏得雌性青睞早日脫單,畢竟一群老光棍天天混在一起的日子確實不好過。
育兒婦女檔就是由一些有老公的成年雌性帶著各自的娃,組成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群,群內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照顧互相保護,目的就是經營好家庭,將娃培養長大。
而青春期青少年組,不言而喻就是青年雌雄相互交流的群體,它們之間會進行嬉戲和學習,以鍛煉自己的技能和體能,順便培養以下感情,方便以后順利進入育兒婦女檔。
談戀愛群組由一些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組成,它們是在繁殖季節時形成的,目的是為了交配和繁衍后代。
總的來說,中華鬣鱗的生活群組分配是比較合理的,每個群之間互不打擾,好斗的大齡剩男組不會干擾到帶孩子的家庭,談戀愛的群組不會帶偏青少年群組,在這樣的生存規則下,可以讓它們有一個良好的繁殖和撫育后代的環境。
說到繁殖撫育后代,中華鬣羚的戀愛觀可能會顛覆你的三觀,可以說跟專一毫不沾邊。
它們可以和多個雌[性.交]配,也有可能和同一個雌性多次交配,而一個雌性也可以和多個雄[性.交]配,也有可能和同一個雄性多次交配。
它們的繁殖季節一般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之間,這個時候,雄性會變得更加好斗和活躍,它們會用角來爭奪雌性的青睞,也會用角來驅趕其他的雄性,以保護自己的配偶和領地。
雌性會在交配后的6-7個月后產仔,一般每胎只產一只,偶爾也會產兩只。幼仔出生后,會跟隨母親一起生活,直到性成熟或被驅逐。
雄性的性成熟期一般在2-3歲,雌性的性成熟期一般在1-2歲。中華鬣羚的壽命一般在10-15年左右,但是在野外,由于食物的缺乏和敵人的威脅,它們的壽命可能會更短。
在爭奪配偶的時候,中華鬣羚的角就成了它們最強大的武器,除此之外,這些角的用處也是非常廣泛。
中華鬣羚的角和誰都不一樣,卻又和誰都有點像。總之奇奇怪怪,不知道到底該如何形容。雖然這樣的角非常奇特,但卻也是中華鬣羚特有的標志,是它們身份的象征,
中華鬣羚的角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打架、挖東西、除蟲等等。它的角可以用來防御敵人,甚至可以用來清理身體上的寄生蟲,比如跳蚤、虱子、螨蟲等。
它們的角是雌雄同形的,也就是說,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都有角,而且角的大小和形狀沒有明顯的差異。這一點與其他有角的動物不同。
一般來說,其他有角的動物要麼是只有雄性有角,要麼是雄性的角比雌性的角更大更粗更長。中華鬣羚的角的長度一般在15-25厘米之間,角的基部的直徑約為5-6厘米。
它的角和其它動物的角一樣,都曾被人類開發出藥用和收藏的價值, 它讓中華鬣羚成為了人類的獵物和商品,導致中華鬣羚的數量越來越少,生存和繁衍的條件越來越差。
中華鬣羚的分布范圍廣泛,除了我國中南地區之外,在老撾、泰國、緬甸等一些東南亞國家里,也有生存。
它主要是沿著山脈森林覆蓋的區域分布,喜歡棲息在海拔1000-4000米的陡峭崎嶇的山丘、巖石地形,但在平坦的森林地區里,也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中華鬣羚在我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份,其中以云南的數量最多,約占全國總數的80%以上。
在云南,中華鬣羚分布在全省的大部分地區,從西部的怒江、迪慶,到東部的文山、紅河,從北部的麗江、保山,到南部的普洱、西雙版納,都有它們的足跡。
雖然它們分布廣泛,但是數量卻不多,據估計,全球的中華鬣羚數量不超過1萬只,其中我國的數量約為6000-8000只,其他國家的數量更少。
中華鬣羚的數量之所以稀少,主要是因為它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破壞和干擾,食物和棲息地被人類占用或砍伐,遷徙路線被人類切斷或阻斷,安全受到了盜獵的威脅,現在已經 是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參考資料:罕見!酷似麒麟的「四不像瑞獸」現身云南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8515930942128014&wfr=spider&for=pc「四不像」「天馬」,原來都是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8380770155321624&wfr=spider&for=pc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