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對抑郁癥的科普不斷深入,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抑郁癥的表現跡象和治療途徑。特別是現在很多家長知道,如果孩子患上了抑郁癥,最直接的方式是帶孩子去精神專科醫院或者相關門診接受治療,可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醫生讓帶孩子看病的你也進行一些相關檢查和問詢,甚至讓你和孩子一起接受心理咨詢,你會不會陷入「難道我有病」的疑惑中?
明明是孩子生病了,我也要治療?
在心理咨詢領域,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家庭,往往會被要求接受家庭治療,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和家長都需要接受治療,可不論是精神科大夫,還是心理咨詢師,他們都提到家庭治療的推進不那麼容易。
「明明是孩子生病了,關我什麼事,我也要治療?」家長們很難在一開始接受是因為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
特別是有些家長,不愿承認自己的成長經歷有問題,很難接受自己長期使用的科學養育方法出了問題,更加難接受自己居然不了解每天朝夕相處的孩子,但在考慮孩子的病情之下,也會硬著頭皮,不情不愿地配合完成一些問詢和問卷。「這種「不情不愿」,是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康復進度的。」有心理咨詢師表示,家長太多顧慮,有意無意地粉飾教養經歷,下意識美化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撫養經歷,都會使得家庭治療的效率被降低,但只用「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僅僅讓孩子接受治療和心理咨詢,很難徹底根除病因。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索引病人」,通常指那些被家庭成員認為是有問題的人,這個人因為「出了問題」被帶去治療,但問題的本質可能并不在他身上。雖然他是出現癥狀的那個人,但是問題背后代表的是整個家庭系統的互動方式,是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表現在了孩子身上,不能說是僅僅孩子一個人的事兒。
特別是青春期孩子而言,他們本身調節能力和心理穩定性較差,非常需要家人的正確引導和支持,僅僅只讓孩子接受治療和干預,沒有完善家庭系統,只會讓孩子脆弱不堪的內心在反反復復中風雨飄搖。
一家人一起治療,受益的也是一整個家庭
「除去家庭病史等一些特殊原因,家庭治療相對于個體治療的收益也是很大的,這種心理治療能讓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意識到問題所在,也可以從以前不好的互動模式之中徹底跳出來。」大部分心理咨詢師都認為家庭治療的效果更好。
曾經有一對夫妻帶著孩子前往醫院治療,因為之前孩子自己在網絡上尋找心理咨詢,得到了需要前往醫院進行評估和治療的建議,起初母親并不認為孩子有什麼問題,總認為孩子天生內向,只是學習壓力比較大而已。可是在詢問同學的時候,竟然得知孩子不止一次透露想離開世界的想法,這才讓夫妻二人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孩子治療過程中,夫妻二人被醫生建議分開,做一系列量表和問卷,內容包含了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評價和婚姻質量的相關問題。
填寫過程中,性格強勢的母親認為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關系較為疏遠,對自己父母的養育評分比較低,現在自己用盡全力完善小家庭,夫妻倆也沒有多少爭吵,唯一引發爭論的就是對孩子要求較高,但對自己的婚姻質量十分滿意。
而當醫生打開丈夫的量表時,測評結果大大出乎意料,丈夫性格較為溫和,結婚多年對妻子百般包容,完全不贊同妻子的嚴苛教育方式,但爭吵不過,只能一直扮演曲意逢迎的「啞巴」,對婚姻的質量完全不滿意,多次產生失婚的想法。
原來,表面平靜和睦的婚姻,已經搖搖欲墜,只是承受這一切負面情緒和不確定危機感的人是家中最敏感的孩子。
一位知名的系統式家庭治療師認為:「家庭是一個致力于保持自身平衡的系統。這個系統里任何一個人發生了變化,都會讓這個系統面臨失去平衡的危險。」
所以,孩子病了,全家人一起參與,才能更快地解決問題。
再厲害的咨詢,都比不過愛的力量
需要提醒一下,不論是選擇個體咨詢,還是家庭系統治療,都會有一定的效果,每個家庭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但最終能讓整個家庭長期受益的一定是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有的家長意識到了家庭互動模式出現了問題,不論是選擇讓孩子接受個體咨詢,還是一家人一起接受家庭治療,家長們通過不斷學習,控制住了自己,緩和了家庭矛盾,也能將原本不均衡的家庭關系拉回正軌。這種狀態較為理想,讓家庭成員之間恢復了健康的功能,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都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決。
而有的家長自認為看過了很多書,懂得不少理論知識,雖然意識到家庭成員之間隱藏著的關系「炸彈」,可就是無法突破固有的模式,無意之中繼續將緊張和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甚至有的家長發現,但凡是在治療和咨詢中,孩子都能情緒穩定,可只要回到家里依然會持續爆發新的問題,這注定會無期限地拉長治療的周期。
「再厲害的咨詢,都比不過愛的力量,聰明的家長是懂得去表達愛的」,這是不少心理咨詢師經常會發出的感嘆,有時候家長一句理解和關心的表達,抵得上好幾次心理咨詢,有時候家長的主動改變,會迅速地打破情感流動的堤壩,讓積極正面的情感在家庭成員之間流動起來,更好地表達與吸收。
作者:吳陽
審核:夏天、劉雅婷、王俊
專業內容指導:心理咨詢師 錢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