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個腐朽而繁華的朝代。在這似錦繡的表面下,其實暗流涌動,官場上貪腐成風。和珅,正是這個時代的巨貪之一。這個男人,不僅貪婪成性,更是極會利用人心和諂媚迎合,這也讓他在乾隆時期獲得了極大的官場權勢
這個叫和珅的男人,生性就極其貪婪。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百姓家庭,從小就夢想著一夜暴富。後來他憑借自己的智慧才干,逐漸在清朝官場上站穩了腳跟,然而拜金主義的本性并未改變。
和珅進入仕途后,便開始利用身邊所有的資源謀私囊。他那張油腔滑調的嘴,巧舌如簧,讓上級對他又愛又恨。他極善諂媚迎合上級的喜好,又暗地里大肆聚斂財富,可要真揪出罪證來,和珅又能脫身如雷。
和珅做人極具手段,從不直接露出貪婪的本性。他表面上彬彬有禮,言談舉止令人看不出任何破綻;暗地里卻使出渾身解數斂財,手段之毒辣連朝中最老滑的官員也不及他一半。這般手段,讓和珅得到了一個外號「琉璃王」。表面看似溫潤如玉,內里卻堅硬無比,又貪婪難填。和珅對這個外號頗為得意,覺得自己演技高超,讓所有人都看不清自己的真面目。
和珅的手段高超,讓上級對他又愛又恨。尤其是乾隆,這個老皇帝對琉璃王愛也深惡也切。他討厭和珅的貪婪無度,但也欣賞他的才干和諂媚本領。乾隆晚年沉迷于江南地區的美景古跡,和珅便四處收買稀世珍寶來討好乾隆。乾隆也就由著他去了。
和珅的官職一步步晉升,從一個小小的少卿做起,最后成為議政大臣,掌握了極大的權力。而他手中的銀錢,也是源源不斷地流入囊中。只要和珅在場,來往走動的銀錢就斷不了。
有人說,和珅收的銀錢,一大半都進了自己的口袋。只有少部分,會拿來賄賂乾隆和其他大臣。這也讓他在朝堂上稱王稱霸了幾十年,煥發出萬貫家財的光芒。
嘉慶登基后,朝堂氣氛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嘉慶此人極為剛強剛正,深惡痛絕朝中腐敗之風。他一登基就像打了雞血一般,大刀闊斧改革朝政。和珅這樣的奸佞小人,自然也逃不過他的法眼。其實,嘉慶對和珅的憎惡,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根深蒂固。
當年乾隆傳位給嘉慶,自己仍住在養心殿訓政。嘉慶名義上是皇帝,但大權仍掌握在乾隆手中。和珅便成了乾隆傳達旨意的忠實幫兇,他經常在乾隆面前進讒言,損害嘉慶的名聲。這讓嘉慶對他恨之入骨。
嘉慶表面上對和珅溫和有禮,暗地里卻早已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暗下決心,一旦自己掌權,必將和珅處置。否則朝堂之壞風氣難以根除。如今,乾隆駕崩,嘉慶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和珅動手了。他列出了和珅二十條滔天罪狀,這些罪證足以讓和珅灰飛煙滅。
更難得的是,現在的嘉慶已經穩固掌權,再也無人能制止他對和珅的處置。想到自己辛苦多年的心愿終可達成,嘉慶內心竊喜不已,似乎所有陰霾都已經散去。只要除掉和珅這個朝堂頭號腐朽之源,就可肅清吏治,重塑朝綱。想到這里,嘉慶更加堅定必須嚴懲和珅的決心。這次和珅注定意難逃。
和珅被控以巨額貪污罪名,本該害怕。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甚至還有些得意。因為他掌握了一個足以救命的寶貴信物——那就是乾隆親筆賜給他的保命符!在乾隆駕崩前,曾親自賜給和珅一個保命符。這表示無論發生什麼事,和珅都會平安無事。和珅相信這個符一出,嘉慶定會收手。
這保命符,是和珅多年來諂媚乾隆的回報。沒有乾隆的庇佑,和珅的仕途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現在這個保命符,就是和珅對乾隆恩情的回報。「皇上,臣確實有罪,且罪該萬死。只是先帝在世時曾賜給臣一個保命符,不知您是否看過?」和珅終于恢復了往日的油滑語氣,輕輕展開那張帛書。
他相信這張保命符的力量。乾隆的旨意就是律法,即便已經駕崩,他的遺命也應該受到尊重才是。和珅想象著嘉慶看過保命符后驚慌失措的樣子,心中竊喜不已。「呵呵,朕自會看的。」嘉慶冷笑一聲,接過帛書展開。
就在他目光落下的一瞬間,嘉慶臉色驟變,似乎受到了極大的驚嚇。和珅見狀,心中竊喜,他明白這保命符的神威了。然而就在和珅準備得意洋洋地討好嘉慶時,嘉慶已經拍案而起,一臉怒不可遏。「抄家滅族!拿下!」嘉慶一聲暴喝,和珅只覺天旋地轉,他還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
原來,那張所謂「保命符」,上面只賜了三個字——「留全尸」。乾隆這老家伙,高瞻遠矚,早已看穿一切。他知道和珅必遭嘉慶誅戮,所以留下這個暗示,表示只留下和珅的全尸而已。
想到這里,和珅終于絕望了。他知道,自己逃不過一死,乾隆是鐵了心要留下他的全尸以警世人。多年來,和珅一直誤以為乾隆真的看重自己、信任自己,所以才留有保命符。現在看來,這只是乾隆給他的幻覺。這個老家伙明知自己會被嘉慶處死,卻要留下他完整的尸體,實在陰險至極。
更讓和珅絕望的是,這保命符對嘉慶而言,簡直猶如 一般,讓他下定決心要將自己處置掉。要不是自己拿出這張該死的符,或許還有翻身的機會。和珅懊悔不已,后悔自己太過自負,竟然寄希望于乾隆這個已經去世的老頭子。
如今慘淡收場已成定局。和珅看著嘉慶冷酷無情的面龐,終于放棄了最后一絲僥幸。他明白,這一次,自己注定躲不過一死了。
和珅死后,嘉慶果斷地將他的家產入官,攢下的錢財竟有過億之巨。有的官員非議嘉慶刻毒,討好乾隆數十載的和珅終究是個忠臣,不該遭此下場。而嘉慶卻認為,和珅之所以能在乾隆面前稱王稱霸,正因賄賂和諂媚之事。若要一個正直廉潔的朝堂,就不能容忍和珅這樣的奸佞。
「朕登基以來,務必要鏟除積弊,懲治官場腐敗。和珅不過是個始作俑者,他的下場,正是警示天下的好機會。」嘉慶這番話一出,朝野為之震撼。無人再敢議論此事非議。和珅死后,朝堂風氣確實有所好轉。嘉慶接連提拔用人唯才,并嚴懲貪官。在他統治下的幾十年間,清朝出現了中興局面,國力范圍內增強。
此舉也讓百官確信,新皇帝嘉慶并非任人唯親之君,而是真正要樹立廉政的明君。有官員甚至在私下感慨,就算和珅有乾隆的保命符,到了嘉慶手里也保不住性命。看來這位新君主志在清理朝堂,真正要造福百姓才是。
嘉慶不僅處死和珅以正吏治,還進行了一系列政改措施。在他幾十年的治理下,清朝中期呈現出短暫的中興局面,為這個已步入衰落的帝國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直到今日,和珅之死還在被奉為明鏡,警示后世切莫貪婪拜金。而那張留有「留全尸」字跡的保命符,也成了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每每有人站在它面前,都要深思人生的無常以及權勢的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