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一些人的囂張、狂妄,都是因為周圍的人太過于讓著他,讓他失去的邊界感。
如果我們遇事一味忍讓,換不來尊重,那麼就要讓自己有點「攻擊性」。
顧名思義,就是當別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具備反擊的能力。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說:「如果一個人不能活出‘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很多時候,做人有點「攻擊性」,才能活得不糾結。
01
不做沒有「攻擊性」的好人
羅翔說:「你要做一個好人,但不要做一個沒有鋒芒的老好人,因為很多人不但不會感激你,反而會變本加厲地要求你,這是人性。」
看過這樣一個職場故事,小李是公司同事們眼中的老好人,跟她一個小組的搭檔,隔三岔五就說有事,她便時不時攬下同事的活,替他們修改方案、約見客戶。
因為她擔心不幫忙會傷害彼此的感情,小李總是寧愿多加點班,也不想當面拒絕,讓同事不高興。
有一次,小李自己工作忙,實在無法分身幫忙,便委婉拒絕了。同事沒了小李的幫忙,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被領導批評,便將怒氣全發泄到她身上。
小李覺得很無助,可她還是壓抑住自己的情緒,她擔心自己一旦也發脾氣,往后就再沒法相處了。
一味忍讓換來的不一定是他人的感激,也有可能是宣泄,是對自己的傷害。
如果做個好人,是建立在犧牲自己快樂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好人」其實不是真正的好人。
我有個同學在省婦幼保健院做產科醫生,她的親戚們每次去長沙看病、做檢查,都要在她家住上幾晚。起初,她都熱情地接待,後來,找她的人越來越多,連親戚的朋友也都來找她。
親戚對友人說,「她是醫生,人很好,不會見外的。」
可這一次她真生氣了:「你來我家借住幾晚,接待你是我們的情分,但這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不是開酒店的,您也多體諒體諒我。」
那些平日里覺得麻煩她是理所當然的親戚,沒有因此生氣,反而變得客客氣氣。
沒有原則的心軟,只會讓對方變本加厲;毫無邊界的好人,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其實,好是很貴的,不能見人就給。
教育家季羨林曾說:「我們能夠60%為他人著想,40%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我們要做個有「攻擊性」的好人,先保護自己,再善待他人。
02
鍛煉自己的「攻擊性」
其實,很多「老好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際關系里害怕得罪人,害怕被孤立,就會選擇去遷就別人,慢慢養成了這種性格。
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后天的自我訓練,重新樹立健康的自尊心,擺脫現在的這種局面。你可以嘗試以下3種說「不」的方法:
不迎合,培養自己的是非觀
用理性和客觀的眼光去分析問題,而不是只有一個世界級的標準答案:都好。
如果你為了迎合別人,事事都說好,那麼,時間久了,大家就會忽略你的意見,你因此失去的可能不只是表達的權利,還有對于是非的判斷。
你要清楚,一個沒有是非立場的人,是不會受別人真正歡迎的,你連說「不好」的勇氣都沒有,憑什麼要求別人要尊重你。
因此,在我們能力所及之內的每件事,不要去迎合,都盡量有自己的判斷,好與壞,尊重自己的想法,培養自己的是非觀。
不廉價,懂得開出自己的條件
《蝙蝠俠》里說:「如果你很擅長某件事,就不能免費給別人做。」
當然,偶爾幫助別人沒有問題,但不要廉價出售自己。
比方說,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你擅長做PPT,所以辦公室所有人的PPT都讓你來做;因為你擅長寫文案,所以整個部門的演講稿都讓你來寫。
如果有報酬,那還勉強說得過去,如果是無償的,就會耗費我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在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可以稍微提一些小條件,比如下次有事你也要懂得麻煩他,這樣講究禮尚往來,他人就不敢隨便占你便宜。
很多時候,我們不再出售自己寶貴的時間,也就不會輕易被那些利用你好的人所壓榨。
不多想,學會表達自己的訴求
哲學家塞涅卡曾說:「你如何看待自己,遠比他人如何看待你重要得多。」
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沒有那麼多聽眾,我們常常會過分在意別人的聲音,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反而得不到別人的認可。
比如我一個朋友,明明自己生活并不寬裕,別人向他借錢,即便日子過得緊巴巴也要借;明明自己可以早點回家,卻因為同事一聲「幫個忙」又被迫留下來加班。
即使這樣,依然還有人覺得他不夠真實,「有點裝」。
我們不要想太多,學會去直接表達自己的訴求,也不要按慣性揣測別人的話,是否有別的意思,否則活得會越來越累。
余生很貴,愿我們都有敢于說「不」的勇氣,不輕易委屈自己,有點「攻擊性」,才能活出舒心、自在的一生。
作者簡介:苗小禾,一棵向上生長的小禾苗。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