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之情,血溶于水。
我們都以為,兄弟姐妹多了,辦事的力量就大了。
平時生活中,誰有困難,能夠互相照應,再難也會挺過去。
逢年過節,大家能夠相聚在父母家,一頓團圓飯,可以溫暖好一陣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父母走不動的時間段,大家一起商議,把父母的余生,過得體面一些。
想法很美好,現實卻一地雞毛。
原來,兄弟姐妹長大后,不是一家人了,各自盤算自己的小九九,人品也參差不齊,三觀四分五裂。
01
父母走不動了,開銷、陪護都是一個大問題。
如何盡孝,兄弟姐妹應該齊心協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人多了,起碼多一種盡孝的可能;輪流來,也能讓你減輕一些生活的壓力。
當我們帶著還算完美的安排,去照顧父母的時候,問題也就如約而至。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孝不比兄」的道理,斤斤計較的人多了,翻舊賬的人也開始行動了。
總要找一兩個理由,證明自己是得到父母東西最少、被父母最不愛的那個人,然后冠冕堂皇地拒絕孝順方面的開銷。
也有人,把孝順進行量化,就是要每個人都承擔一模一樣多的壓力。
結果,心理的平衡被打破了,吵鬧開始了。在《蘭州日報》平台上,寫了這樣一件事:榆中法院依法審理了一起特殊的案件。是一位姐姐張曉娜,在父親生病期間,支付了2.84萬元的費用,覺得太委屈了,把弟弟、弟媳告了,要對治病的費用進行重新分配。
弟弟和弟媳證明,在父親住院期間,是全程陪護的。
說白了,姐姐不甘心,憑什麼費用都是自己出?這是不符合「親兄弟,明算賬」的道理的。
最后,法院審理認為,弟弟弟媳盡了照顧的義務,姐姐出了錢,這是合情合理的,不予支持追償。
說白了,到底是陪伴的價值大,還是給醫療費用的價值大,沒有辦法均衡。難免是糊涂賬,誰要是較勁了,家庭內耗就來了。
從大局看,兄弟姐妹是左右手的關系,誰出錢出力,都是內部的事情。但是各自有了小家庭,左右手的關系,變成了「你的右手,我的左手」,區別很大。
02
父母走不動了,兄弟姐妹開始爭財產。
在我的老家,最不吉利的事情,就是:父母尸骨未寒,兄妹爭執不斷。
把父母的尸骨晾在一邊,使勁爭奪財產,翻舊賬,就是不愿意出安葬費,這是令人心寒的。
但是這樣事情,大家明知道不吉利,仍舊會發生。
在知乎上,網友「斐玥」分享了他家的故事。
他的姑姑、姑父對錢很較真。
姑父的母親生病了,要兄弟姐妹湊錢。
姑父說:「爸爸媽媽的房子,我是不要的,因此費用和我無關。」
暗地里,姑父也從母親的家里帶走了現金,并且姑父讀書也耗費了不少的錢。這樣的實際情況,大家都心知肚明,怎麼能咽下這口氣?
姑姑說:「人情是人情,錢是錢,這錢不給我,我的賬對不上號。」
姑父的母親病好后,姑父、姑姑又厚著臉去參加家庭聚會。好端端的團圓飯,滋味就變得很難受了。
現實生活中,還有比網友說得更嚴重的,也不好處理的事情:父母走不動了,人也糊涂了,錢財需要提前讓子女管理。
如何管錢、房子、果園、傢俱等,大家商議一番,確實有辦法。
但是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大家會互相猜忌。尤其是管錢的人,會被認為「私吞」。
我的外婆九十歲之后,所有的錢都算清楚了,兩萬多。然后給了小舅舅管理。
外婆過世后,大家追問:「兩萬多的錢,去哪里了?」
小舅舅懟了一句:「老人家病倒一年多,也不見誰來送錢,平時柴米油鹽,也 不見誰送。兩萬多,夠花嗎?」
原來,兄弟姐妹交往,也會想著「肥了自己,虧了大家」,胳膊往內彎,彎里都是「自己的小家」。
03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家家都不一樣。
父母走不動了,兄弟姐妹的年紀也不小了,甚至都做爺爺奶奶了。
人生一路走來,變化很大。童年時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光,已經變得模糊了。
有人去外地教書,有人在本地種菜,還有人在南方打工,敗壞的人也可能有。
不愿意的遭遇和人生際遇,把人的層次拉開了。
讀書多的人,是父母的驕傲,但是在異鄉生活太久,孝心都弄丟了;賺錢多的人,經常吃吃喝喝,但是飯局上的人,都是有利可圖的人,不是家人;窮苦的人,想要得到大家幫一把,卻失望而回。
當兄弟姐妹也變成了爺爺奶奶,辦事的時候,就得看子女的臉色,還有兒媳、女婿的態度。他的家庭,是自己說了算,還是兒媳說了算,不能斷定。
連自己的苦,都處理不好,還顧及兄弟姐妹的感情,是不現實的。
04
父母走不動的時候,你只能這樣想:「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自己多盡孝,其他的兄弟姐妹如何做,隨意好了。規則是有的,但也是相對的。
人在做,天在看。你的孝心,就是把好的家風傳遞給了下一代,也是給自己的養老,更多的溫情。
在和兄弟姐妹相處的過程中,多一些包容,允許他們存在不一樣。
對于變壞的人,你和他保持距離,甚至斷交了,也不奇怪。
你真的沒有辦法,保證所有的人,都欣欣向榮,富有愛心。
抱著「盡己所能」的態度,照顧父母最后是歲月,是最大的善良。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