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京城發生一件轟動全城的怪事,讓百姓和朝野為之嘩然。一位平民石匠俞君弼去世,滿朝文武卻爭相前來參加喪禮、行最高規格的吊唁禮儀。
原因竟是俞君弼的義子許秉義拿出重金進行引誘!這離奇事件背后,反映出乾隆朝末期,文武百官貪污成風的丑態。
俞君弼,不過是北京城里一個尋常的石匠,自幼家境貧寒,靠磨磚砌石維生。但他勤奮好學,漸漸成了京城有名的匠人。乾隆朝,朝廷頻繁修繕皇家園林,俞君弼憑借超凡手藝,參與了幾乎所有大型工程的建設。
俞君弼生性木訥寡言,卻很有匠人精神,只要是刀斧下的杰作,他都傾注百分之百的心血。
有一次,工部找到俞君弼,要他負責盛京新宮的石雕工程。
這件工作極其繁重復雜,需要組織兩百名能工巧匠,俞君弼毫不猶豫地接下了挑戰。他日以繼夜地設計方案,嚴格要求每個弟子力求完美。
最終,新宮的石雕細工作品受到皇帝的高度贊賞,俞君弼也因此名聲大噪。
俞君弼對石料的鑒賞力更是無人能及,他總能找到構造堅實、質地上乘的石料。有次,工部官員帶來一批表面粗糙的普通石料,要俞君弼用來雕刻樓閣梁柱。
俞君弼仔細檢查后,判斷這些石料存在致命缺陷,一旦用于建造,極易坍塌。于是他毅然推掉此批次石料,堅持重新挑選。最終,在他的堅持下,這座樓閣的質量才得以保證。
長期與工部官員打交道,俞君弼深諳朝中權貴的套路。他了解皇家工程都有七成左右的報銷虛增,這些冗余經費最終流入官員口袋。
俞君弼雖不貪圖錢財,但他聰慧過人,也會利用這種做法謀取合理利益。在幾次修建工程中,俞君弼悄悄多報了費用,將超出部分悄悄收歸己用。
俞君弼并無子嗣,收養了數名義子義女。其中最得寵的是一位聰慧過人的青年許秉義。許秉義深知自己的養父與朝中官員交往頻繁,遂開始積極維系這些人脈關系,為日后鋪路。
他經常邀請一些官員來家中做客,留他們吃喝玩樂。俞君弼對他這樣的做法未置可否,由著他發展下去。
俞君弼在京城生活多年,漸漸年事已高。他預感到大限將至,便召集義子義女到床前,交代后事。沒想到就在此時,俞君弼忽然間便氣絕身亡。臨終前,他手指著躺在床前痛哭的許秉義,似乎想說什麼,最終卻沒能說出口。
俞君弼畢竟是京城中有名的富戶,此時又無直系血親在世,遺產的分配立時成為焦點。據說僅存的金銀財寶就高達百萬兩之多。
這引來了諸多親戚虎視眈眈,都想分一杯羹。最終,這筆巨額遺產的歸屬權落在了義子許秉義手中。
許秉義早有準備,他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說動了一個朝中官員——禮部侍郎許王猷,請求他代表朝廷前來吊唁俞君弼。
許王猷是權傾朝野的交情,此舉無異于為俞君弼喪禮增光。
其實許王猷與俞君弼毫無交集,但許秉義給他許諾巨額好處,讓他立刻動心參與。
許王猷接受邀請后,又向眾文武官員發出邀請,聲稱凡參加喪禮者,將給予豐厚的金錢回報。
于是,朝中官員聞風而動,爭相前來參加這個「富豪」石匠的喪禮,將吊唁禮儀進行到底。許秉義散盡家財,也要營造出萬人空巷的盛大場面。
沒想到,這個舉世罕見的「豪華喪禮」很快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引起了他的震怒。一個平民百姓,怎能享有如此高規格的吊唁儀式?這簡直是對皇家禮制的褻瀆!
乾隆立即派心腹鄂善前去調查內情。鄂善辦案歷來果決迅速,深得乾隆的信任。這次也不例外,鄂善帶人悄然來到俞君弼故居進行搜查。
原來,參加喪禮的文武百官幾乎全部收了許秉義的重金,既然出席了喪禮,自然要銷毀相關記錄,以免皇帝追查罪責。
但鄂善余虎未減當年,他威嚴地對許秉義說:「別想毀滅證據,一定會讓你露出狐貍尾巴!」隨后整整翻查一個月,鄂善還是從賬冊殘篇中找出了許秉義的金錢交易記錄。
乾隆看著奏報,嘆道:「我用人不當,這些大臣竟如此貪婪!」由于參與者眾多,他也只能責備一番,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
誰知,就在鄂善完成調查后的不久,一份匿名彈劾上呈到乾隆案前,指稱鄂善在此事中私吞白銀萬貫,所說并無虛詞。
乾隆聽后,頓時勃然大怒。他親自傳召鄂善進宮問話,鄂善終究承認了受賄的事實。原來,鄂善故意網開一面,讓部分官員逃脫追責,以換取對方的賄賂。
乾隆認為鄂善能完成此案,本是自己的心腹之臣,沒想到他也染指腐敗,由失望轉為義憤,遂下令賜死鄂善,以儆效尤。
鄂善被押入刑部監牢,日夜受到嚴刑拷打,不過一個月就已瘦骨嶙峋。前來傳達死訊的說官冷眼看著奄奄一息的鄂善,毫無一點憐憫之意。
鄂善苦苦哀求:「我確實貪污受賄,但其他官員也有過錯啊!」說官獰笑道:「你只是皇上殺雞儆猴的替死鬼而已,皇上的明鑒,豈能糊涂!」最終,鄂善在絕望中赴死,由憐憫轉為輕蔑,沒有人為他送葬。
然而悲哀的是,鄂善的突然被誅,并未從根本上鏟除朝中官員的貪風習氣。
參與喪禮的百官們早已自動銷毀證據,表面上風平浪靜,內里的敗壞之氣卻越發熾盛,讓人不寒而栗。鄂善只是個替死鬼,而真正的禍首還逍遙法外,讓人唏噓不已。
俞君弼喪禮一案,揭開了乾隆朝后期文武百官普遍貪污的真相。
朝堂上的清正之士日漸凋敝,滿朝上下都沾染上權錢交易的毒瘤。
這無異于火上澆油,加速了這個封建王朝走向衰敗的步伐。今人應引以為戒,建立廉潔的政治生態,防微杜漸,從源頭阻隔腐敗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