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中經常能夠看到疼愛孩子的媽媽曬出自己萌娃的照片,寶寶的每一個喜怒哀樂都不容錯過,妥妥的「曬娃狂魔」。
無獨有偶,在拉丁美洲的茂密叢林中,同樣生存著一群「帶娃狂魔」,一次可滿載12只幼仔「玩疊疊樂」。它們就是繁殖能力超強的負鼠。
1611年,科學家發現負鼠的時候,驚詫地發現它們如此奇特,居然有著像豬一樣的頭部,以及老鼠一樣的尾巴。雖然,負鼠在外形上,跟老鼠極為相似,但是它們卻不是同一個物種。老鼠是嚙齒目鼠科動物,而負鼠則是有袋目負鼠科哺乳動物。
負鼠屬于中小型獸類,因母負鼠喜歡隨身攜帶幼鼠覓食,被冠名「負鼠」。負鼠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加拿大東南部、美國東部等地方。
它們吻鼻長,窄腦殼,牙齒發達,一張嘴里有50顆質量嘎嘎好的牙齒「服役」。在強大咀嚼能力的加持下,負鼠食性很雜,極少挑食。
經科學家研究,負鼠是智商墊底的哺乳動物。也就是說,它們表里如一,外表懵懂天真,實際上,腦子也不太靈活,性情溫順。可不像虎鼬、白鼬一樣,外表可愛,但性格兇猛狡詐。因此,負鼠的攻擊力也不太強,但頗有自我保護的智慧。
負鼠是獨居主義者,喜歡棲息在安全的洞穴,或者靠近人類的地方。由于反擊能力,它們只能謹小慎微地充當夜行者。當夜幕降臨,人類社會陷入一片寂靜中的時候,恰是負鼠出門覓食的絕佳時期。
平時的負鼠,主要以昆蟲、蝸牛、漿果為食物。它們體型不大,只要棲息地的生存資源豐富,負鼠東扒拉一口,西扒拉一口,也能吃飽。
值得一提的是,負鼠的繁殖能力極強。交配成功后,妊娠期僅為12天至14天。雌性負鼠每胎幼仔的數量平均為12只,并且,大多成活率極高。但盡管如此,也沒有改變負鼠種群壽命短的事實。它們一般只能活2年至4年。
負鼠種群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小的像老鼠,大的像貓,中間還摻有體型不一的個體。這主要是由于它們的亞種繁多原因。盡管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從整體來看,仍舊存在穩定的共性。比如迷你的「豬鼻」,圓潤微小的耳朵,長而有力的尾巴等。
負鼠雖然智商墊底,武力值也幾乎沒有,但卻是動物界中能夠以假亂真的偽裝大師。生活在野外的負鼠經常要獨自面臨許多危險,或許在隱秘的地方,像是野狼、野狗等天敵就在虎視眈眈地盯著它們。別擔心,負鼠能夠在7000萬年的演化史中「完美留存」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靠的就是負鼠趨利避害的天性以及「一秒入戲」的「裝死」能力。如果負虎在覓食的過程中,遇到捕食者的話,經由一番快速地勝算比較之后,察覺「希望渺茫」的它們,會立馬陷入「裝死」的狀態。主要表現為身體劇烈抖動,表情抽搐,肚皮鼓起,讓追捕者既迷惑又恐懼。
遇上不死心的捕食者,負鼠還會「免費加碼」,釋放出具有嚴重腐爛味道的「生化武器」。宣告著「我的肉已經腐爛不新鮮了,你快走吧」這對于喜歡斷頭、飲熱血的捕食者來說,是一件極為挫敗和掃興的事情,自然就悻悻而歸了。
但後來科學家通過現代化的儀器設備監測之后,才發現,負鼠的「裝死詐術」,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它們真的害怕,畢竟弱小的負鼠殺傷力并不大。過于畏懼,導致產生類似「癲癇」一樣的狀態。
除了「裝死」的絕技,負鼠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會發生尖銳的咆哮,試圖嚇跑「入侵者」。它們尤為擅長「迷惑術」,遇到天敵的時候,也并不盡然束手就擒,而是會以前期靜止不動,后期突然跳躍逃竄的方式,迷惑對方。
負鼠媽媽可謂是史上「最累」的媽媽。負鼠幼崽是晚成型,剛出生的它們就是一團肉粉色的塊狀物,沒有任何生存能力,全靠負鼠媽媽的既溫暖,又有奶水的育兒袋撫育。
同時被數十只嗷嗷待哺的「神獸」榨干營養,這只是負鼠媽媽含辛茹苦的第一步。
好不容易等到幼仔都斷奶之后,負鼠媽媽仍舊對它們放心不下,將約為12只的幼仔一一背負到背上,當起了溫暖安全的「媽媽山」。彼時的負鼠幼仔需要媽媽的體溫來維持溫度,也需要媽媽的保護,來保證自身的安全。
負鼠媽媽馱負幼崽的行為并不少見,然而在野外生活,負鼠媽媽心理壓力也很大。頂著被「一窩端」的壓力外出覓食,為了減少覓食風險,負鼠媽媽通常會選擇在晚上的時候,背著一窩幼仔出門覓食。
野外掠食者的嗅覺和聽覺都極為靈敏,即使是在晚上覓食,負鼠媽媽也要盡量保持小心、警惕,一步一步緩慢地背負著幼仔前行。移動的「媽媽山」變得搖搖晃晃,負鼠媽媽還需要注意有沒有幼仔被落下。
雖然很多人都在嘲笑負鼠智商低,但是它們可是十分具有生態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的。負鼠在生態平衡以及種子傳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負鼠的皮毛十分保暖,在市場上很熱銷。但是早在上個世紀,多個國家就已經針對負鼠逐漸減少的種群發起保護,在美國、巴西、巴拉圭等國家,已經明令禁止捕殺、私自飼養負鼠的行為。
負鼠媽媽在帶娃方面堪稱一把手,從親自哺育,到隨時背負幼仔,每一個環節不可謂不「亞歷山大」。負鼠媽媽的「背馱群仔」的奇觀,也成為人類津津樂道的一樁趣聞,感謝您的閱讀。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