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荸薺這個食材為何還有「馬蹄」的稱呼,有聽說是古代閩粵方言的俗稱,說閩粵人方言中稱呼所有果子都為「馬」音,而「蹄」音其實是指「地下」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地下的水果」的意思,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有閩粵地區的朋友幫忙驗證一下。
遙想去年冬季特殊時期時,像馬蹄、梨子、山藥、百合這些可以潤肺養肺的食材都是大受歡迎的,都希望養好肺,減輕一些痛苦,更甚有了肺部「大救星」的稱號。
今天我們就吃馬蹄,古人說馬蹄的全身都是寶,其苗、根、果實都是可以入藥的,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說馬蹄可以「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作用和梨子很像,口感更像梨子,故有「地下雪梨」的雅號。現代人也發現馬蹄中的「磷元素」是所有根莖蔬菜中最高的,更有450毫克的鉀元素,可以促進發育、促進代謝、調節酸堿平衡,同時生吃馬蹄還可以補充維生素和一些糖分。
不過要記住,生吃馬蹄切莫太多哦!畢竟是大寒之物,吃多了肚子會不舒服的!
今天我們是熟吃馬蹄,把馬蹄粉碎后入肉餡中拌一拌,而后配合雞蛋制成蛋餃,再輔以其他食材用砂鍋燜一燜,冬天吃特鮮、特暖人,風卷殘云湯都不剩,詳細步驟分解如下:
食材準備:馬蹄五六個,雞蛋5個,豬肉餡適量,小烏子適量,皮肚一片,青菜一把,蔥姜蒜,生抽,雞精,食鹽,食用油,芝麻油,淀粉水
第一步:馬蹄價格不是太貴,離產地近的估計在2塊一斤左右,網上售賣的基本在五六塊一斤,花十幾塊就能買好幾斤,挑選幾個個頭大的,削去外皮洗干凈再剁碎成小顆粒待用。
第二步:準備一塊肉餡,加入蔥姜、生抽、老抽、蠔油、食鹽等攪拌均勻,再將剁碎的馬蹄加進去,淋入少許芝麻油充分地攪拌均勻待用。
第三步:配菜需要準備一些青菜,小子烏一把、再來泡發好的皮肚切片備用。
第四步:準備5個雞蛋打散,淋入一些淀粉水充分攪拌均勻,我們用勺子舀一勺澆在小火加熱的不粘鍋里,用勺子轉動調整成餃子皮大小即可。略微凝固后,取一小塊馬蹄肉餡放于其上,注意肉餡要放在蛋皮的一側,而不是中間,而后將蛋皮合起來壓一壓封口,再稍微加熱一番就可以取出備用了,依次步驟做好所有蛋餃即可。
第五步:準備一口砂鍋,里面淋入食用油小火燒熱,加入蔥姜蒜末炒出香味,再加入小子烏炒一炒,淋入生抽和蠔油炒出香味。
第六步:加入開水半鍋左右,撒入食鹽和雞精調味,再將皮肚、青菜等都下入鍋中,把蛋餃整齊擺放于最上層,加蓋保持中小火燜煮個10分鐘左右就可以上桌開吃了。開蓋還在咕嚕嚕地沸騰著,蛋餃嫩而鮮,可以吃到馬蹄的脆甜味,吃到最后連湯汁也不能放過,特鮮美開胃,渾身都暖暖的。
再簡單的菜肴也有烹飪小技巧:制作蛋餃的時候雞蛋液中一定要加一點淀粉水攪拌均勻,如此可以讓蛋餃皮更有韌性,不容易破損!
我是阿胡的小食光,一個喜歡研究美食不一樣吃法的饕餮小食客!馬蹄是秋冬季的肺部「大救星」,3塊一斤人人吃得起,能煲湯還能入菜。喜歡今天這道馬蹄蛋餃三鮮煲的可以關注我,并點贊,關注和轉發此文,明天還有更精彩的內容呈現,感謝閱讀,明天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