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熊又叫花熊、黑白熊,如果沒有了標志性的黑白配色, 白色的大貓熊還能叫大貓熊嗎?
半個月前的9月2日,目前被發現的 唯一一頭野生白色大貓熊又上電視了。
以前有人估計,全身白色的動物在除了南北極以外的地方很難生存,而這次,這頭大貓熊被看到它在為了交配和打架,看起來體格不錯的樣子,因此確定它是個男孩子。
那麼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貓熊的膚色會變成白色的?它這種白色會遺傳給后代嗎?沒有黑白花的它生存會不會比別的貓熊更難呢?
無論是人工飼養還是野外生存,自有相關記錄以來,此前還從未出現過白色大貓熊。 第一次明確看到它身影,是在2019年的春夏之交。
那是在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一處漫坡上,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野外很多點設置了紅外檢測相機。
5月的一天,相機突然拍到了一個通體白色的動物,後來經過保護區相關專家的確認, 它就是一只白色的大貓熊。
(2020年2月,拍攝到的白色大貓熊)
時隔半年多,在2020年的初春時節,再次拍到了這只貓熊在野外活動的身影。而且,它被設置在不同地點的相機兩次拍到,一處是在林木稀疏的漫坡上,另一處則是在山腳下。
2020年的兩次「偶遇」,并沒有拍到它的正面。不過根據其體型推測估算, 這只貓熊的年齡彼時已經3歲,且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了。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拍到的時候,它的膚色是純白色,2020年再次拍攝到的時候,貓熊的毛發 已顯出了淺淡的金色。
到今年的5月份,這只白色的大貓熊終于被拍到了正面照。而且,它還被拍到了與一對大貓熊母子一起活動的場面。
(白色大貓熊的正面照)
此時,這只白色貓熊已被追蹤監測了4年,收集到的相關監測數據已達到了1000份。今年初的監測中,還疑似記錄下了它交配打斗的行為。根據專家們的確認,它是一個「大男孩兒」。
而且,從現有收集到的數據來看, 它是唯一一只在野外生存的白色大貓熊。
(白色大貓熊和其他大貓熊在一起,專家推測其中的雌性大貓熊是其母親)
白色貓熊和母親同框出現,是在今年的2月底。從拍攝到的影像資料中可以清晰看出來, 它的母親是正常的黑白相間色,只有它沒了黑色,在一旁顯得有些鶴立雞群。
從全部拍攝到的影像來看,它渾身上下沒有任何黑的顏色。不過根據專家們的持續觀測,白色貓熊身體部位應該是黑色的區域,和原本就是白色的區域對比起來,還是能看出一些差異的。
(它的正面全身照)
那些原本應該是黑顏色的區域,毛發呈現出來的色澤是淺棕色的,尤其是隨著它年齡的增長,這種色澤上的差異就更加突出了。
大貓熊憨態可掬,其中黑色的眼眶給它的顏值加分最多。而這只白色的大貓熊,它自始至終就沒有過黑眼圈,眼睛周圍和其他貓熊一樣,也有一圈凸起的毛發,只是色澤是白色的。
正常膚色的大貓熊,因為黑色眼眶的遮擋,人們往往看不清它眼睛的色澤。這個大男孩兒沒了黑眼圈,再加上可能是由于白色的映襯, 它的眼睛看起來是淡粉色的,甚至于眼眶周圍看起來也是粉色的。
(和正常膚色貓熊的對比)
專家們從一些拍攝的視訊資料中也注意到, 就連它的四個腳掌,看起來也是白中透粉,與其他正常膚色的貓熊有著明顯差別。
可以說從頭到腳,這只白色的大貓熊和其他同類在膚色上完全不一樣。也不知道,當初它母親在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的時候有沒有懵逼。
但大眾的心頭是有疑惑的。
(它在冬日的山林間漫步)
眼下稱呼它為白色大貓熊,但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叫它 白化大貓熊。而且它膚色的「白化」,實際上是一種「病」。
自然界各類動物的顏色千變萬化,通常來說,不同動物都會有各自固定的膚色,而個體出現白化現象,自然就顯得另類又罕見。
導致白化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基因出現了突變。動物體內細胞中的染色體,其攜帶的遺傳基因是固定的,一旦出現了某些突變,相應的在動物身上就會出現差異。
這種嚴格來說是「白色老虎」而不是「白化老虎」
白化就是由于基因結構的改變,導致動物體內不能合成黑色素而形成的。生物學上,這種情況叫做 遺傳性黑色素合成障礙。
基因未發生突變的動物體內,有一種叫苯丙氨酸的物質,一方面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另外一方面某些苯丙氨酸則會轉化成為酪氨酸,再經過酪氨酸酶的作用, 最后合成黑色素。于是,正常動物就會呈現出各自應有的膚色。
而這只白色的大貓熊,它的體內正是因為缺少酪氨酸酶,少了一個關鍵的步驟, 進而導致黑色素不能正常合成,最終導致它的膚色白化。
值得一提的是,患有白化病的動物,眼睛都會呈現出紅色或者淡粉色,這是
(一只白化的松鼠,眼睛呈現鮮明的粉紅色)
換言之,這只白色大貓熊的粉紅眼睛也是特有的,其他膚色正常的大貓熊,它們的眼睛并不會出現這樣的色澤。
此外, 動物的「白化」和「白色」是兩個概念,白色動物不等于白化動物。
自然界中,北極熊、北極狐、雪兔、海鷗、白鶴、天鵝等等膚色都是白色的,這種膚色是一種正常的顯性基因表達,是經過漫長的自然演化出現的結果。
(北極熊是正常的白色動物)
對比之下,這只白色的大貓熊,以及其他白化動物,它們就是突變而非演化的結果。
如此一來,不少人擔心這只野生的白化大貓熊,接下來能否在自然界健康的生存。
需要理解的一個概念是,自然界中動物演化出不同的色澤,是為了生存以及防御天敵。
比如北極地區的動物,經過漫長的演化,不管是食草的雪兔還是吃肉的北極熊,都有一身潔白的膚色。
因為白色在這一地區,可以和環境更好的融為一體,食草動物能借助于白色隱藏保護自己,同樣北極熊也能借助白色掩護自己捕食。
(雪兔的白色皮膚,能幫助其躲避天敵)
如果從上述角度來看, 白色大貓熊在野外似乎不利于生存,但是也要看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從食物鏈上來看,野生大貓熊處于中上層甚至頂層,因為它是雜食性動物,既吃竹子,也捕食鳥類以及其他嚙齒類動物,此前甚至還有報道說,野生大貓熊下山偷吃農民的山羊。
因此從它的習性來看,大貓熊在野外基本沒有天敵威脅,它也不必利用膚色來保護自己。
(人工飼養下的大貓熊)
當然,從捕食者的角度看, 白色太招眼能暴露自己。但大貓熊一方面是雜食動物,不靠獵捕也能生存;另一方面由于其稀有性,它目前所處的野外,嚴格意義上來說是處于人類嚴密保護下的野外,人類隨時隨地能介入它的生活。
也因此,這只白化大貓熊膚色雖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但因為它自身的稀缺和珍貴性,實質性的生存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從生理特性來看,黑色素能保護動物免受太陽紫外線的照射, 白化動物由于不能合成黑色素,皮膚和眼睛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太陽光的影響。這種影響會有多大,是否會引發實質性的病變,目前還看不出端倪。
(白化的鱷魚)
就眼下的情況來看, 這只白化大貓熊存活的很健康,監測也發現它與同一區域內的野生大貓熊有正常的互動。今年,紅外相機還拍攝到了它的求偶表現,這說明它的生長發育是基本健康的。
因此綜合來看,在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白化病確實代表著某種缺陷。而對這只白化大貓熊來說,它的生存和演化,無時不刻又受到了人類的關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從自然界接手了它的演化過程。
哪怕人類不主動去干預它的生活,也能保證它自身能健康生存下來。
(動物園里的大貓熊)
至于它接下來能否求偶成功,能否融入群體,能否生下下一代,白色的皮膚是否會受到陽光影響,這都還需要時間來一一驗證。
動物有白化現象,包括人類在內也有白化病。
白化是基因突變導致的,而基因突變又跟近親繁殖有一定的關聯。比如人工飼養的兔子、馬、鴿子等動物,因為長期的近親繁殖,白色反倒變得很常見。
再加上它們擺脫了野外惡劣的環境,這種原本是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色,反倒在人工的干預下,逐漸成為了一種「正常現象」。
(人工飼養的白兔,其實也是一種白化現象)
從野生的角度看,白化確實是不常見的。這只貓熊之所以會白化,大機率就是因為目前的野生種群極度稀少,近親繁殖才導致了基因上的突變。
對于其他不是瀕危物種的野生動物來說,由于種群的基數足夠多,所以出現白化現象也就顯得不那麼罕見。
此前在新西蘭,攝影師在野外曾拍到過全身雪白的麻雀,而 麻雀白化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
我國歷史上很早也有白化動物的記載,《史記》中出現過白熊,《魏略輯本》中出現過白色的麋鹿。 在古代,一旦出現白色的動物,也往往被認為是某些跡象的預兆。
(白化的駝鹿,在我國古代被視為祥瑞)
就自然演化的角度去看,白化這種極大的缺陷,最終會導致個體動物無法大規模繁衍。也因此,白化現象只是動物自然演化中的「小插曲」。
如今,生物和遺傳學家正在深入研究白化現象,他們希望能夠從基因層面取得突破,這樣不但能夠解決動物的白化現象,也能治療人類中的白化病。
真要能解決的話,白化現象也就不再顯得另類而神秘了。
參考資料:《全球唯一的白色大貓熊已「自立門戶」》 新華網 2021年1月15日《監測已有四年,研究人員發現了白色大貓熊的哪些故事?》 新華網 2023年5月29日《白化動物:奇特而神秘的「另類」》 科普時報 2023年6月6日《拯救寶貴的白化動物》 生命與災害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