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這個響亮的名字一度令整個歐亞大陸為之震驚。作為蒙古族的開國皇帝,他一生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雖然殘忍,但他并不是沒有原則的。每次屠城時,成吉思汗總會特意放過三類人不加害,這反而更增加了敵人對他的恐懼。這三類人都是什麼樣的?
成吉思汗1162年生于蒙古草原上一個叫作玻赤忽的小部落里。他本名鐵木真,是部落首領的長子。他雖然是首領之子,卻沒有過上優渥富裕的生活。成吉思汗見識過父親與其他部落發生紛爭,小時候還目睹父親被仇家所害。
父親早亡后,成吉思汗與母親生活艱苦,經常被敵對部落欺負。然而,這種環境并沒有打敗成吉思汗,反而鍛煉了他堅毅不屈的性格。在這種逆境中,成吉思汗學會了忍耐和堅持,也培養出了強烈的報仇心理。他立志有朝一日要為父親報仇雪恨。
18歲那年,成吉思汗終于發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他率領部落青年襲擊了曾經欺負自己的敵人。雖然此次正面交鋒失敗了,但成吉思汗并沒有灰心。他明白要取得勝利還需經歷長期的積累。此后數年,成吉思汗不斷操練部隊,與敵對部落展開了多次拉鋸戰。
在連番失敗后,成吉思汗總結經驗教訓,改進策略,加強部隊訓練。他也會與其他小部落建立同盟,聚集力量對抗強敵。終于,在六年后的一次決戰中,成吉思汗以少勝多,徹底擊敗了曾欺辱自己的仇敵,為父親報了仇。
這場勝利立即傳遍了周邊各族,成吉思汗也因此一戰成名。原本看不起他的人,現在都開始拜倒在他的戰功之下。成吉思汗也從一個小部落的族長,逐步成長為蒙古各部最強大的領袖。少年時期的磨難,最終將他鍛造成了一個堅強勇敢、睿智英明的首領。
在替父報仇后,成吉思汗將目光轉向了統一蒙古的事業上。此時的蒙古草原上分布著許許多多互不隸屬的部落,成吉思汗意識到,要走向強盛,就必須把這些部落統一在自己的統治之下。
于是,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里,成吉思汗開始了對周邊部落的征伐。他將自己的部隊編制規范化,訓練有素,而且人數遠超其他部落。在連番征戰中,成吉思汗大勝對手,將他們一個個打敗并歸順于自己的統治。
成吉思汗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天才,他善于運用蒙古騎兵的機動性進行游牧作戰,以迅疾的速度出現在敵人的要害位置,以少勝多。每一次作戰,他都會親自指揮,身先士卒,見招拆招。成吉思汗也會在戰場上臨機應變,根據形勢調整部署,出奇制勝。
在他的帶領下,蒙古軍隊從未嘗過敗績。周邊的部落無不對他敬畏三分。到1206年,成吉思汗已經基本完成了對蒙古各部的統一。這一年,他在漠北的草原召開全蒙古大會,正式建國,自立為大汗,蒙古汗國從此誕生。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過程,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魄力。沒有他的領導,蒙古部落很難走到統一的這一步。正是有了成吉思汗這位英明的統帥,蒙古族才得以從過去的分裂狀況中走向團結與強大。
統一蒙古各部之后,成吉思汗將征服之志投向了強大的金朝。1206年之后,他多次向金朝發起進攻。面對國力強盛的金朝,成吉思汗沒有直接正面對抗,而是運用了「聯合敵人的敵人」的策略。
成吉思汗先與當時處于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建立聯系,通過減輕漢人的負擔來贏得他們的支持。與此同時,他又同南宋結成了反金同盟。南宋派兵北上開辟第二戰場,對金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在內憂外患下,金軍節節敗退。成吉思汗也趁機多次大敗金軍,攻占西北黃河流域的大片領土,并不斷揮師東進。最終在1234年,蒙古軍攻入金朝都城汴京,金朝滅亡。
整個對金朝的戰爭歷時近30年之久。通過與金朝敵對勢力聯合,成吉思汗避免了和強大的金軍單獨持久作戰的消耗。與此同時,他還利用漢人對金朝統治的不滿來削弱金軍的內部凝聚力。這種出色的政治和軍事策略,使蒙古軍最終戰勝了這個強大的對手。
征服金朝是成吉思汗軍事生涯中的重要一戰。它展示了他高超的用兵之術,以及將敵人的軟肋變為自己優勢的能力。正因如此,成吉思汗才能以遠遠小于金朝的兵力取得最后的勝利。
在擊敗金朝后,成吉思汗將目標轉向西方的西夏。西夏位于蒙古西部,經常襲擾邊境,與蒙古關系惡劣。它也曾倚仗金朝的力量對抗蒙古。因此,成吉思汗決心先解決這個心腹之患。
從1217年開始,蒙古軍開始了對西夏的進攻。成吉思汗調動重兵,多次擊敗西夏軍隊。1226年,蒙古軍在野 Fox 山取得大勝,西夏國力已經搖搖欲墜。次年,蒙古軍攻入西夏都城,徹底滅亡了西夏。
通過消滅西夏,成吉思汗進一步鞏固了蒙古在東方的統治地位。他也向周邊國家傳達了一個強有力的信息:那就是不要輕易招惹蒙古,否則后果會很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樹立了蒙古在亞洲的威信。
滅西夏之戰并沒有花費蒙古太多時間與力量。成吉思汗是在西夏已經陷入被動之時發動進攻的。這也體現了他善于抓住時機發動戰爭的能力。正因為西夏是在蒙古實力鼎盛之時遭到攻擊,它才會在短期內覆亡。
在解決了東方的兩個心腹大患后,成吉思汗將征服的步伐轉向了中亞地區。從1219年開始,他率軍對花剌子模、乃蠻、察合台汗國等中亞各國發動了進攻。
這些中亞國家起初還能組織一定程度的反抗。例如,花剌子模就曾與成吉思汗爆發過幾場慘烈大戰。但是到了1221年,成吉思汗在撒馬爾罕城外以少勝多,重創花剌子模軍隊。此役成為中亞戰場的轉折點。
1223年,成吉思汗攻占花剌子模都城布哈拉,不久該國覆亡。接著,察合台汗國也在蒙古的鐵蹄下土崩瓦解。至此,成吉思汗基本控制了中亞地區,他也因此獲得了「世界制霸者」的美譽。
中亞諸國的覆滅震動了整個歐亞大陸。原本遠在亞洲中心地帶的蒙古人,突然間殺到了歐洲人的眼前。許多西方傳教士也開始聞風而動,準備前去拜見這位亞洲新興的征服者。
而對于成吉思汗來說,中亞的遼闊土地為他的帝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這里也成為了蒙古進一步西征的跳板。成吉思汗將中亞變為了自己開拓更廣袤疆土的基地。征服中亞,標志著蒙古真正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征服中亞的過程中,成吉思汗每次攻城都是異常殘忍的。他會毫不留情地屠城,只要一發動攻城戰,基本就注定了城池中的人要完全覆滅。而每一次屠城時,成吉思汗都會特意放過三類人不加殺害,這三類人分別是:
第一類是城中的小孩子。成吉思汗從小家境貧苦,深知小孩的無辜,所以每次屠城也會手下留情,不殺小孩。第二類是從他手下逃脫的敵人。成吉思汗認為能從他手下活著逃脫的人必定非常厲害,留下這些人可以為自己所用。
第三類是有特殊技能的工匠。成吉思汗需要各種工匠來輔助蒙古的發展,比如打鐵匠,制箭匠等,所以也會放過他們。
成吉思汗之所以會放過這三類人,并不是因為仁慈,而完全是出于利用價值的考量。他會讓這些人對他心存感激,從而更好地為蒙古效力。這種殘忍中又透著理性與智慧的作風,反而更讓其他國家和城池膽寒,因為你無法揣測他的下一步行動。
放生三類人的做法,也體現了成吉思汗善于用人的睿智。他明白要想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單靠武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生產、科技等方面的支持。所以成吉思汗會特意放過小孩、工匠等無辜者,然后以恩德來留用他們的人才。
這種殘暴中又帶著理性的屠城與放生方式,充分彰顯了成吉思汗的政治手腕。它讓敵人陷入對他行為無法預測的恐懼之中,也讓許多人自愿為蒙古效力。正是這樣獨特的作風,成就了蒙古帝國의輝煌。
在用兵方面,成吉思汗固然殘忍,但他其實也制定了很多開明的政策。比如,他頒布了保護工匠、醫生、科學家等賢能之士的政策,這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
成吉思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在他手下服務的漢人學者有耶律楚材、丘處機等。這些漢族人士在幫助蒙古發展科學技術、完善行政體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