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位工程師馬克西米利安·林格爾曼做了一項調查。
他讓很多人一起拉扯一根繩子,就像拔河一樣。然后測量每個人使出的力量。
發現兩個人拉繩子,每人投入了93%的力量。
8個人一起拉繩子,每人就只投入49%的力量。
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社會性懈怠」的行為。放在人的心理上看,就是很多人這樣想:「那麼多人,也不缺我一個;我懶一點,也不會引起注意,為什麼要使出全部力量呢?」
一個家庭,窮困不可怕,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很快富起來。
帶著「一起發力」的想法,我們努力經營家庭,但是效果不盡人意,甚至功虧一簣。這真的是悲劇,需要主動改變。
01
干事創業,有人出工不出力,袖手旁觀。
在我家門口,有一家早餐店,主要經營米粉。
附近有三個小區,早餐店五家。唯獨我家門口的店,生意火爆,因為店主是農村來的,做人實誠,并且在農村做過大廚,手藝不錯。
過了一陣子,店主把老家的兩個兄弟,還有自己的母親,都從農村喊來,一起經營。
想不到的是,這家店鋪,在半年后,倒閉了。
我和店主聊了幾次,發現了這樣幾個事實。
其一,店鋪里的幫手多了,但是店鋪周圍的人流沒有增加,因此顧客數量是差不多,店鋪的總收入沒有改變。
其二,人多了,只是增加了勞動力成本,并沒有拓展業務范圍。比方說,增加包子油條、到街頭去擺攤、做夜宵。
其三,一家人在一起,看起來其樂融融,但是有人忙得不可開交,有人閑著,有人根本就不懂經營,只能在一旁觀望。比方說,店主的小弟弟,二十一歲,正處于精力旺盛的年紀,但是被母親寵愛,一天到晚打游戲;做事,也是喊一句,動一下,手機不離手。
這個家庭的故事,像極了「三個和尚」——一個和尚挑水,兩個和尚抬水,三個和尚沒水。
出工不出力的人,其實是在家里擔任了「摸魚」
的角色,降低了大家的工作效率,但是分紅的時候,一分都不能少,否則就要鬧起來。一碗飯分給一大群人吃,誰都沒有吃飽,個個牢騷滿腹。
02
三觀不同,強行湊合在一起發展,互相消耗。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
只要大家團結一致,總是有辦法改變家庭情況的。
可是,如何團結?這是大問題,每個人都有思維,并且思維不一樣。
看看西楚霸王項羽帶的隊伍就知道。
他很想統一天下,但是方法不對路。謀臣范增多次提示,劉邦是重要的對手,要早一點除掉。
劉邦軍中的曹無傷,主動投靠項羽,還說了劉邦攻占咸陽后的情況,要稱霸的情況。
為了除掉劉邦,安排了鴻門宴。但是項羽卻直接告訴劉邦,「這些都是曹無傷說的呀」。把投靠他的人,送到了風口浪尖。
接著,范增暗示,要馬上除掉劉邦,但是項羽聽了劉邦的幾句服軟的話,就放過了。
并且,項羽對于坐擁天下,有猶豫的態度,說「不衣錦還鄉,如錦衣夜行」。
操持一個家庭,就像操持一份大業,天下大局一樣。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但是前行捆綁在一起,只能互相牽扯、抬杠、消耗。
《增廣賢文》里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業發展,需要群策群力,但更需要有個德高望重的人,做出最好的斷定,并且所有的人,都服從,求同存異。
若是三觀不合的一群人在一起,就是烏合之眾。
看過這樣一段話:團隊討論會導致人們更加冒險的決定,因為大家都想「一旦出事,也不是我一個人承擔責任」。
每個人都想把惡果給大家,自己要撈好處;關鍵時候,逃之夭夭,不管群體,那麼群體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
一家人,有血脈關系,但是不等于三觀一致。別太天真了。
03
好的家庭,多半是各司其職的。
在農村,有這樣的習俗:「某個兒女結婚了,就搬出去住。另立門戶。」
這就是「樹大分丫,家大分家」的持家方法。
大家變成了幾個小家庭,各自經營。若是有大事,可以相聚,若是聚不齊,起碼不會互相折磨。
因此,家庭要興旺,就要反「社會性懈怠」。
老天給大家一個難題,也會給大家解題的方法。
就拿「三個和尚」作比方,就會發現很多「各司其職」的取水組合。
三個和尚,六個桶,各自挑水;兩個和尚抬水,一個和尚挑水;一個和尚裝水,一個和尚挑水,一個和尚蓄水。
把職能落實到個人,而不是吃大鍋飯,問題就好處理了。
哥哥開酒店,弟弟做廚師,母親做服務員,若是弟弟和母親不愿意,就另外請人,別強求。
哥哥做生意,弟弟當老師,母親在老家種菜,也不是不行。
辦法總比困難多,但不一定是一個辦法,所有的人都認可。
04
家庭是一個小舞台,有人演喜劇,有人演悲劇,還有人演啞劇......社會萬象,皆在其中。
若要家庭富裕,就要把劇本寫好,還找到每個人的角色定位,奮力演好。
在自己變好的時候,兼顧幫助家人,這才是家庭的秩序。
《家誡要言》中說:「立身作家讀書,俱要有繩墨規矩,循之則終生無悔無尤。」
制定家庭的規矩,人人守規矩,就沒有什麼不能改變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