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探秘
編輯|娛探秘
提起姜昆的大名,不少觀眾肯定都會想起他那張富有幽默感的「大餅臉」。
作為再中國曲藝界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觀眾對于他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
有的觀眾贊賞他巔峰時期的創作能力,也有其他觀眾對于他晚年的「不作為」而感到不屑。
但不管怎麼說,他對于相聲界的發展肯定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并且除此之外,姜昆還曾在1998年收養了一個孤兒。
為此,他甚至還曾與摯愛的妻子大吵了一架,只為了能夠收留這個孤兒。
這或許正應證了那句話:「世界既不黑也不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色。」
今天就讓小編來帶大家看看,姜昆的口碑為何一直褒貶不一,他又為何會力排眾議收留一個孤兒。
姜昆的老師,也就是「相聲宗師」馬季曾對當時的相聲界做出過一次點評。
「如今的我已經不再處于巔峰,所以我就靜待他人巔峰的到來。」
這句話原本能成為指引姜昆方向的「明燈」,但他卻忽視了師傅的話,也導致了如今評價褒貶不一。
如今的相聲文化能在傳統文化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姜昆的努力也脫不開關系。
馬季姜昆等人對相聲做出的最大貢獻,其實就是讓相聲乘上了時代的東風。
在此之前,相聲表演形式一直都拘泥于「付費門票制」的會場形式。
直到1983年,侯寶林等人將相聲帶上了春晚,這才讓相聲得以跟上新時代的「班車」。
不過此時的相聲雖然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但侯寶林等人卻都已年邁。
就在這時,姜昆作為「侯派相聲」的傳承人,自然應當承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俗話說:「站在時代的浪口,就算是豬也能飛起來」,更何況是姜昆這樣的「尖子生」。
他不僅讓相聲再一次發揚光大,還逐漸改進了傳統相聲,加入了自己的東西。
也正是因此,才讓觀眾對姜昆報以很大的期待,也認為他能在日后為觀眾帶來更多好看好聽的內容。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隨著小品的異軍突起,相聲不再是春晚上最受觀眾期待的節目。
原本在春晚的地位就備受打擊,再加上當時港台娛樂圈的興起,相聲可謂是被前后包夾,陷入了進退維谷之地。
可此時被觀眾抱以厚望的姜昆并沒有很好的應對措施,他只能任由相聲逐漸沒落。
恰好在此時,郭德綱橫空出世,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商業相聲」。
而他也將當初被侯寶林摒棄的「屎、尿、屁」等三俗文化重新拿了回來。
雖然三俗文化確實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對于危在旦夕的相聲文化來說,確實也算是一劑良藥。
這點從后續的發展也能看出,就算沒有三俗內容,郭德綱依舊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然而也正是這時,姜昆做出的一個決定徹底拖垮了他的口碑。
在郭德綱為了相聲焦頭爛額的這幾年里,姜昆不僅沒有想出合理的應對方式,還帶頭抵制起了「三俗文化」。
雖然姜昆沒有明說自己是在針對誰,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就是在點郭德綱。
本來就有不少觀眾對他的「不作為」頗為反感,現在看郭德綱起來了,他又仗著資歷橫插一腳。
換句話說,就是他沒有參悟馬季的那句「靜待他人巔峰的到來」。
此消彼長之下,這才讓觀眾對姜昆的評價無疑跌落到了低谷。
不過看待任何人和事都不能單一的從一個角度來解讀,姜昆晚年的不作為固然令人不悅。
但我們也更應該看到他曾為曲藝界做出的貢獻,這樣才能對他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提起姜昆對曲藝界做出的貢獻,很多人都會想到他「桃李滿天下」的徒子徒孫。
而除了這些徒子徒孫外,他還曾將一個孤兒培養成了登上春晚的「雜技大師」。
2007年,姜昆和妻子李靜民突然對外宣布了一則「尋人啟事」。
其內容則是幫助一個從小被父母拋棄的孤兒尋找父母。
這則尋人啟事里提到的孤兒,就是被姜昆收留的孩子姜河。
1998年,因為一次活動,姜昆前往了當地的一個孤兒院中進行義務表演。
而在表演之后,孤兒院院長則來到了姜昆面前。
他懇求姜昆能夠帶一個孤兒回家住上一段時間,讓這群從小沒了爹娘的孩子體驗一下家的溫暖。
一開始姜昆是想拒絕的,但在看到孩子懇求的眼神后,他也動了一絲惻隱之心。
恰好當時李靜民還在國外陪著女兒讀書,家里就他一個人,之后便將孩子帶回了家中。
經過幾天的相處后,姜昆發現這個孩子雖然年紀很小,但他不僅很有眼色,還能夠完全自理自己的生活。
并且在聽說孩子的悲慘經歷后,他更加動容了,之后便萌生出了收養這個孩子的想法。
而姜昆想要收留這個孩子,最大的問題肯定就是妻女的意見和態度。
隨后他便找到妻女交代了這個事情。
聽了姜昆的話后,李靜民頓時勃然大怒,她擔心這個孩子會影響到親女兒的地位。
更不愿意讓這點小事影響到女兒學習的心態。
但姜昆并沒有因為妻子的憤怒就退縮,他堅持要收留這個可憐的孩子。
面對丈夫的執拗,李靜民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之后在與姜昆制定好了一系列原則后,同意了他收留這個孩子。
在留下這個孩子后,姜昆便為其更名為姜河,也代表著他正式踏入了姜家的家門。
而在聽說姜河對藝術表演非常感興趣后,姜昆也利用自己的人脈為他找了幾個出眾的老師。
經過幾年培養下來,姜河早已成為了一名「雜技大師」,并且還在2004年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姜昆滿足了這個可憐孩子的所有夢想,唯有他的親生父母是誰,姜昆實在是無能為力。
即使是在2007年發出了尋人啟事,最終也還是無功而返。
但姜河能從一介孤兒稱為今天的「雜技大師」,他的生活無疑已經改變太多。
這對于他來說,已經足夠幸運了。
毫無疑問的是,姜昆就是相聲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
我們也不該無視他做出的付出,單憑他晚年的表現就對他的事業做出定論。
長江后浪推前浪,姜昆能在自己巔峰的時候推動相聲文化的前進,這就足夠了。
對于姜昆的事跡,你有什麼看法呢?在評論區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