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位時期,主持的這場貨幣改革,基本上用一句話就能概括了。
這是一場完全不懂經濟的人,掌握權力之后,隨意亂改的災難。
從后世的角度來看,王莽進行很多改革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同時,因為他不懂經濟,他手下也沒有懂經濟的人。所以導致他們開始改革貨幣之后,手段和政策都過于理想化,忽視了現實當中存在的問題。
用現代經濟學教科書里的話來說:經濟,從本質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規律。這種規律,體現的更多是人類社會價值創造、轉化和實現。在這個動態體系當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重點。
兩千年以前的王莽,手里但凡有一本現代經濟學教科書,他最后也不至于輸的那麼慘。
王莽主持的這場貨幣改革,其實早在他正式開始做皇帝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公元7年,也就是王莽還是假皇帝的時候,王莽就第一次開始對貨幣問題出手了。
在王莽主持的第一次貨幣改革當中,王莽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發行三種新的貨幣。這三種新的貨幣,分別是:大泉五十、契刀和錯刀。這三種貨幣發行之后,直接和漢朝原有的貨幣,同時進行使用。
那王莽當時為啥要這麼做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要解決當時貨幣貶值的問題。簡單來說,當時漢朝的貨幣單體價格,實在是太低了。一枚銅幣的貨幣價值,甚至可能還比不上鑄造這枚銅幣的開銷。這樣一來,大范圍鑄造錢幣,鑄造的越多,國家虧損的就越多。
以上這個解釋,對于不太了解經濟學和貨幣學的朋友,可能還是會有點繞。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王莽進行的改革,我們先簡單說一下,王莽改革之前,中國貨幣的發展歷史。
在人類文明剛開始的時候,錢這種東西其實是不存在的,當時大家玩的都是以物換物的規則。但是後來,大家發現以物換物太麻煩,如果有一種東西,能直接代表實際物資的價值,直接進行交換,那就很方便了。
就這樣,在這之后,貨幣的概念開始出現了。
世界上不同的文明,最初使用的貨幣,可能會截然不同。因為在原始社會,一種東西如果想要做貨幣,首先得有足夠的稀缺性。所以,一個文明最初采用什麼東西做貨幣,這得取決于這個文明在哪里,他們缺什麼。
比如說西方很多文明,他們缺鹽。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是以鹽作為貨幣的。
而在中原地區,因為我們的祖先,最初發源于黃河流域,這地方離海邊比較遠。所以後來,大家逐漸發現,貝殼是一種很稀缺的東西。這東西雖然不能吃,但是很好看,可以拿來做裝飾品。
于是後來,貝殼就成了大家通用的貨幣。
但是再後來,隨著中原文明不斷擴張,我們祖先的地盤,逐漸抵達了海邊。到了這個時候,貝殼開始大量出現,不再珍稀。所以單個貝殼能代表的價值,也就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沒有作為貨幣的資格了。
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貨幣危機。
而接下來,因為貝殼之類的東西不好用了,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琢磨,怎麼找到新的貨幣。找來找去之后,他們就找到了銅這種東西。
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我們的祖先大范圍使用銅制錢幣,應該是在商朝的時候。
這事其實也符合邏輯,因為只有到了商朝之后,青銅冶煉工藝才徹底成熟,我們的祖先才能夠鑄造銅幣。
而且,中原地區銅礦比較多,反倒是金礦和銀礦之類的礦脈很少。所以,一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始,大量白銀涌入中國之前,大家用的主流貨幣,其實都是銅幣。
而從商朝開始,接下來,一直到西周時期,銅幣的鑄造和流通體系,也開始逐漸成熟。而在這期間,銅幣的貨幣價值,基本稍高于銅的經濟價值。畢竟銅這種東西,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產物資,可以拿來鑄造農具和武器。所以銅幣的價值,在當時基本和其自身價值相等。
再之后,到了春秋時期,有人開始逐漸意識到控制貨幣的重要性。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開始大范圍收回鑄幣權的,應該是春秋時期的名相管仲。
在管仲時代之前,貨幣這種東西,基本上是人人都可以鑄造的。只要你手里有銅,你就可以隨便鑄造貨幣。
但是到了管仲這里之后,管仲在齊國設置了專門的機構,然后由國家來管理,統一鑄造貨幣。而有了齊國的國家力量,在背后做信用背書之后,齊國鑄造的貨幣,購買力也大幅提升。這就為後來齊國稱霸,貢獻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而等到齊國這一招用出來之后,各國也開始紛紛效仿,都開始鑄造各自的貨幣。就這樣,到了戰國時期,幾個最強大的國家,基本上都有了各自鑄造的貨幣。這些貨幣,形狀和價值有可能完全不同。
這種情況,顯然不利于商業交流。
所以再後來,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就宣布,將之前六國的貨幣,全部廢除。然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秦朝官方鑄造的半兩錢。
半兩錢,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貨幣。
而接下來,等到秦朝滅亡之后,漢朝開國。因為漢朝初期的時候,施行的是郡縣制與封國制并行的制度,所以在推行貨幣的時候,就沒有秦朝那麼大力度。
所以後來,劉邦想了想,干脆把鑄幣的權力,下放的郡國。這樣一來,漢朝很多地方諸侯國,也有了鑄幣的權力,這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就緩和了不少。所以後來,劉邦才有時間,一個個收拾那些異姓諸侯王,最后徹底統一了整個中原,把所有的諸侯王都換成老劉家的人。
直到劉邦去世,漢朝通用的貨幣,其實還是秦朝的秦半兩。不過到了這個時候,這個秦半兩的貨幣體系,已經出現很大漏洞了。最大的一個漏洞在于,因為半兩錢是圓的,所以很多不法商人,就趁機用剪子圍著錢剪下一圈。
剪下七八個錢之后,多出來的銅,就能再鑄造一個新錢。
所以,到了劉邦去世之后,一個很奇葩的情況就出現了:市面上流通的錢,越來越小。而如果官方繼續按照原有的制度鑄幣,那麼新幣和已經流通的貨幣,就會不一樣大。同樣一種貨幣,購買力卻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于是接下來,到了呂后掌權之后,就想了一個新招:既然漢朝已經統一天下,那再用秦朝貨幣,就不太合適了。而接下來如果新推出一種貨幣,可以在錢的邊緣,加上一個圍邊,也就是邊緣比中間稍高一些。這樣的話,只要有剪錢的情況,馬上就能看出來。
就這樣,漢朝的第一種貨幣,出現了。
此后的幾十年里,漢朝的貨幣,大小和形式,也有些微的變化,但是大體上基本一致。而到了漢文帝時代,漢文帝為了進一步削弱地方諸侯的影響力,所以干脆就直接徹底開放了鑄幣權。
之前那些諸侯國,因為有鑄幣的權力,可以積累大量財富。可是漢文帝開放鑄幣之后,民間也能鑄幣,這樣一來,諸侯國就很難再通過這種方式積累財富了。
不過漢文帝這麼一改,民間的很多大富商,反倒是開始迅速富了起來,甚至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所以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就出現了卓文君她爹那種超級大富商。一個商人,可以養上千個仆人,比一般的諸侯王還有錢。
如此一來,漢武帝後來又要打仗,對于商人這個特別有錢的團體,自然也就有所注意。所以到了漢武帝在位中期,漢武帝推出了一種叫做‘五銖錢’的貨幣。這種錢一經推出,很快就成了西漢的主流貨幣。而且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到王莽掌權的時候,五銖錢的貨幣體系,都特別穩定。
這里多說一句:下命令推行五銖錢的,確實是漢武帝。但是真正制定貨幣政策,負責具體工作的,其實是漢武帝時期的著名經濟學家,桑弘羊。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桑弘羊都是最頂尖的經濟學家。
如果要排古代經濟學家排行榜,桑弘羊大概能穩居前五。
因為桑弘羊是比較懂經濟的,而且他數學特別好,所以他設計出來的這套貨幣系統,也特別問題。同時,後來漢武帝又下令,將民間的貨幣鑄造權收回,改為由政府統一鑄幣。所以接下來的近百年里,五銖錢貨幣體系,就成了漢朝的經濟基礎體系。
就這樣,從五銖錢推行之后,西漢又發展了近百年的時間,最后到了王莽掌權。
在之前這一百年里,五銖錢的貨幣系統,都特別穩定。但同時,在這近百年的時間里,漢朝卻在緩慢出現貨幣貶值的現象。
雖然漢朝末期的五銖錢,和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基本上是一種東西。但是同樣的五銖錢,在這兩個時期的購買力,卻有可能相差甚遠!
尤其是到了王莽掌權之后,一枚五銖錢的實際價值,可能還抵不上鑄造它的銅礦價值。也就是說,如果不鑄造貨幣,單純用銅礦交易,還能更值錢一點!
這是咋回事呢?
實際上,當時五銖錢之所以會貶值,其實是一個最基礎的經濟學原理。
簡單來說,就是市面上貨幣越來越多。錢多了,市場上的物資還是那麼多。那麼單個五銖錢的購買力,自然就會下降了。
所以,如果這時候桑弘羊復活,或者有一個經濟學家出來管事,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并不算難。政府可以直接從市場上,把一些發行時間過長的貨幣收回來,然后融掉鑄成其他東西,減少市場上的貨幣總量。
如此一來,市場上的五銖錢數量少量,貨幣貶值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但問題是,王莽不懂這個道理。西漢后期的那些掌權者,他們也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接下來,王莽就采用了一個特別奇葩的解決方案。
既然單個五銖錢的購買力下降了,那我再設置一個新的貨幣,然后說這個貨幣更值錢,這不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就好比現代,一張一百塊錢的紙幣,幾十年前購買力可能很強,但是幾十年后可能就不值錢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有人提出,繼續發行五百和一千面值的貨幣,道理都是一樣的。
但問題是,學過現代經濟學的我們知道:貨幣的購買力,不是政府一紙文件就能直接決定的。政府只能通過各種手段干預市場,從而決定貨幣的價值。但真正直接決定貨幣價值的,還是貨幣的供需關系。
所以接下來,當王莽推出新的大額貨幣之后,一個新的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王莽推出的那個一千面值的貨幣,市場不認!市場普遍認為,這個一千的貨幣,所需的純銅,就只值一百。最開始的時候,因為是西漢政府發行的貨幣,大家還認這東西的幣值。但是時間長了之后,這種新貨幣的價值,就從一千下降到一百了。
而這種情況出現之后,一個巨大的危機就出現了:如果一個西漢的中產家庭,之前響應王莽的號召,把家里所有的五銖錢,都換成了王莽發行的新錢。那麼接下來,等到這種新貨幣貶值之后,一個原本有一百萬家產的家庭,瞬間就只有十萬家產了。
一個原本很富裕的家庭,瞬間就變窮了。
而接下來,這個變窮的家庭就會開始想: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在不懂經濟學的狀態下,這個家庭的人,得出的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問題就出在他們響應了王莽的號召,把舊錢換成了新錢。也就是說,響應王莽號召這件事,直接導致了他們家返貧了!
就這樣,王莽之前多年建立起的圣賢形象,開始逐漸崩塌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得,聽王莽的話,會導致自己變窮!再之后,王莽集團的信用,就徹底崩塌了。
當然,這種改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接下來十多年的持續變化。
總之,王莽貨幣改革失敗的原理,大概就是這麼回事。而建立在這個原理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就能輕易說明白王莽的整個貨幣改革過程了。
首先,王莽首先出手解決問題的時候,是以發行新貨幣來解決問題。而王莽發行的新貨幣,就叫做大錢、契刀和錯刀。一個大錢值原來的50個五銖錢,一個契刀值原來的500個五銖錢,一個錯刀值5000個五銖錢!
因為那些復雜的經濟學原理,這種貨幣在推行之后,很快就造成了市場的混亂。漢朝的民眾雖然不懂經濟學,但是他們知道,這種新貨幣本身不值錢!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愿意換新貨幣!
而這樣一來,新的貨幣推行不出去,王莽也很著急。再之后,王莽為了推行新貨幣,直接采用行政手段開始干預。市場上所有出現的五銖錢,國家直接強制沒收,然后強行兌換成新錢。可這樣一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反倒對這些新錢更加抵制了。
而再之后,漢朝市場就出現了更加奇葩的一幕:因為大家怕使用老錢,會被直接沒收。
所以接下來,大家直接開始恢復以物換物,直接不用錢了!
與此同時,因為大額錯刀的價值實在太大,而鑄造錯刀的成本又太低。所以在這些大額貨幣出現之后,很多人開始瘋狂‘造假’。盡管漢朝政府之前已經嚴禁私自鑄幣,但上千倍的利潤,還是讓無數人鋌而走險,開始私自鑄造新幣。
而當這兩個情況之后,漢朝的市場經濟,很快就崩潰了。市場上再也沒有了大家公認的貨幣。五銖錢大家雖然都信得過,但是政府又不讓用!
更要命的是,就在這三種新貨幣,剛剛發行兩年之后,王莽又推出了第二輪貨幣改革。
這次改革,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他個人的喜好。
簡單來說,在三種新貨幣發行兩年之后,王莽正式篡位了。公元9年,隨著王莽接受了孺子嬰的篡位,西漢正式結束,新朝正式開始。
在這之后,王莽想起了一件事:之前老劉家姓的這個劉,字的右半邊是一個‘刀’。而他之前發行的三種大額貨幣里面,契刀和錯刀,也都有一個刀字,形狀也確實像刀。
這對于新朝來說,是不是有點不太吉利呢?
當然,與此同時,王莽其實也想了一下經濟問題,那就是假幣鑄造問題。王莽也很清楚,因為契刀和錯刀的幣值過大,民間私自鑄幣的風氣,很難徹底遏制。所以,要想消除這種私自鑄幣之風,最好還是取消這兩種大額貨幣。
就這樣,在王莽登基那年,也就是第一次貨幣改革剛剛改了兩年之后,王莽再次宣布:直接取消契刀和錯刀這兩種貨幣。之前推行的大錢,繼續使用。同時,之前使用的五銖錢,繼續取消。但政府會鑄造一種新的小錢,來取代五銖錢,兩者幣值一樣。
如果說,之前第一次改革,屬于‘缺乏知識’的錯誤。那麼第二次改革,就純屬耍流氓了。
這次改革,表面上來看,是為了解決‘私自鑄幣’之風,順道解決犯忌諱的事情。但實際上,則是再一次洗劫了民眾。
之前那個崇拜王莽,把所有五銖錢都兌換成新錢的家庭,因為第一輪改革,已經從一百萬家產變成了十萬家產。如果這個時候,他們家繼續信王莽,把所有的家產,再一次換成了新的大錢,那麼接下來,他們即將再次迎接同樣的狀況。
而且,這次推行的新貨幣,從幣值上來看,大錢等于五十個小錢。但是從純銅重量的角度來看,一個大錢只等于12.5個小錢。
所以接下來,大家都學聰明了。
既然這里面存在這麼大差價,那我還用什麼小錢?我先用一個大錢,去換五十個小錢。然后我把這五十個小錢融掉,重新鑄造成新的大錢。這樣一來,一個大錢先變成五十個小錢,然后五十個小錢又變成了四個大錢。
這依然是暴利啊!
所以,第二輪改革推行之后,市場很快又出現了一個更奇葩的狀況:所有人都在私自鑄幣。而且漸漸地,市場上沒有小錢了,都變成大錢了!
顯然,這次改革,又改了一個寂寞。
第二輪改革,大概只推行了一年之后,就徹底失敗了。在這之后,王莽開始思考兩次改革失敗的原因。
如果這時候王莽能得到一本經濟學原理,他會明白一個道理:貨幣這種東西的價值,不是政府說了算的。而如果政府想要說了算,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錨定一種物資。
如果是金屬貨幣,最好就是錨定金屬本身的價值。而如果是其他貨幣,比如紙幣之類的東西,則可以錨定其他物資。古代的時候,可以錨定金銀,現代可以錨定石油。
簡單來說,你推行一種貨幣,并且規定了貨幣的價值之后,大家首先得能拿這種貨幣,從你手里買到相應價值的物資。而且,這種物資,必須得是大家通用的。
這個道理,因為王莽當時沒有拿到《經濟學原理》這本書,所以他不懂。但是經過他和他的團隊,反復開會討論之后,他們想明白了一半。
貨幣,必須錨定實體物資。
既然這樣,那我為啥不拿實體物資,直接做貨幣呢?
所以接下來,就在第二次改革開始一年之后,王莽開始推行第三次改革。在這次改革當中,王莽首先保留了之前的銅錢。同時,王莽又推出了以金、銀、龜殼、貝殼以及布帛這五種貨幣。
當時王莽想的可能挺好,他認為,金銀是市場上的硬通貨,大家都認可。布匹是大家都需要的物資,也可以用。至于龜殼和貝殼,這是以前上古時期用的貨幣。既然以前能用,那現在自然也能用。
為了方便貨幣流通,王莽把這六種貨幣,又分成了不同的面值。而且,每種貨幣之間,還有相應的兌換比例。
這一下,老百姓更懵了!
要知道,一種貨幣想要推行全國,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足夠方便。可是經過王莽這麼一搞,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就算是讀書人也未必能搞得清,更別提那些沒讀過書的普通人。
所以,這套方案推行之后,根本就沒人接受。之前大家好歹還愿意動彈一下,想想對策。可是這一次,大家干脆理都不理了。很多地方,開始重新偷偷使用五銖錢,或者繼續以物易物。至于這些新的貨幣,干脆就沒人用。
接下來的四年里,王莽用盡了國家的行政手段,來推行這種新制度。但最后,顯然沒啥作用。所以四年之后,好不容易認清現實的王莽,不得不重新回到原點。
公元14年,王莽宣布,把之前所有的政策,全部廢除,以后只用銅幣。但為了顯示自己比較牛,王莽還是規定了兩種新的銅幣。
一種叫做貨泉幣,基本相當于當年的五銖錢。另一種叫做貨布幣,一個貨布幣等于25個貨權幣。
這套改革方案推行之后,最終其實依然是失敗的。因為到了最后,這套方案,依然沒解決私自鑄幣的問題。畢竟,一個貨布幣等于25個貨泉幣。而25個貨權幣,如果融掉以后重新鑄造,肯定不止一個貨布幣。
所以接下來,私自鑄幣之風,依然屢禁不止。
但到了這個時候,王莽已經沒空去管這個問題了。
因為之前幾次失敗的改革,已經徹底耗盡了王莽政權的信用,各地的反對聲音,開始越來越高。就在第四次改革剛剛開始兩年之后,山東地區就發生了著名的呂母起義。然后,整個中原各地,開始迅速起兵響應。
然后,王莽的新朝就亡了。
而等到新朝亡了之后,王莽鑄造的那些貨幣,也就徹底成了歷史,大家開始重新使用五銖錢。
當然,這幾次改革,對中國歷史還是有一些貢獻的。首先,因為這幾場改革的失敗,都比較具有代表性,所以就給后世的貨幣改革,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
其次,因為王莽的改革速度太快,每一種貨幣發行的數量都不多。所以到了今天,王莽推行的這些貨幣,在收藏界都特別值錢!比如當年王莽推行的契刀和錯刀,一枚這樣的刀幣,今天基本上少說也值好幾萬!
不得不說,王莽的貨幣改革,真的是失敗到家了。如果王莽啥都不改,繼續使用漢朝的五銖錢,估計他還能多撐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