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
韓信是江蘇淮陰人,為蕭何薦舉。劉邦拜為大將,獻「漢中對」,定三秦,襲彭城,揭開楚漢逐鹿之序幕。以偏師取魏、摛代、破趙、脅燕、擊齊,挾制稱王,最終合兵滅楚于垓下,論功無人能出其右,漢之所人得天下,大抵皆韓信之功。然而天下已定,徙為楚王,又遭云夢之俘,再貶為淮陰侯,自以功高一世,在朝居常怏怏,恥與周勃、灌嬰為伍,而每常矜功伐能,憤恚不平。
前196年,韓信被人告發參與陳豨謀反,被蕭何、呂后合謀誅殺于長樂宮鐘室,并夷三族。
韓信
其實君臣一體,自古所難。韓信抱王霸之大器,蓄英雄之壯圖,擁兵稱王于齊、楚之時,未嘗有起兵謀反之圖,何事以在朝之時,眾無一旅,乃謀畔逆,未免有悖常理。此實為劉邦欲剪除異姓王,而彭越、英布、韓王信、盧館、臧荼之悲慘結局,可為佐證。是以劉邦有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非功而侯,天下共誅之」。
鄧艾
鄧艾是河南新野人,起家典農校尉學士,累遷汝南太守、南安太守,與郭淮、陳泰抵御姜維之北伐。以功遷征西將軍,封鄧侯。
263年,鄧艾奉司馬昭之令,與鐘會、諸葛緒分兵三路伐蜀。鄧艾率三萬余人由狄道進兵,牽制姜維主力。姜維知漢中難保,擺脫鄧艾,于劍閣阻擋鐘會大軍。鄧艾獨辟蹊徑,偷渡陰平,于綿竹擊破諸葛瞻,直搗成都,逼使蜀漢君臣出城投降。鄧艾自以立不世之功,擅承封拜,矜功伐能,又于綿竹筑京觀以彰其武功。鐘會、胡烈、師纂皆上書鄧艾所為悖逆,是以變釁以結。終為司馬昭猜忌,有詔檻車收押送京都。
264年,鐘會圖謀作亂,衛瓘、胡烈攻滅鐘會,欲專平亂之功,遣護軍田續追斬鄧艾及其子鄧忠、部將師纂于綿竹西,鄧艾時年68歲。
鄧艾
鄧艾之死,論者以鄧艾至忠而蒙反逆之名,立不世之功而受夷滅之誅,而掩卷惋惜。當時鄧艾年近古稀,反欲何求。
其實鄧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又矜能負才,賬下雖長史、司馬、參佐牙門,答對失指,輒見罵辱,處身無禮,大失人心。在綿竹以魏軍陣亡將士與蜀軍戰死將士之尸骸建造京觀,以彰顯其赫赫之武功。此舉大失麾下將士之心,又疏于防患,是以讓衛瓘于成都軍營輕易收捕,後來終為田續追斬。而田續曾經為鄧艾部下,追斬鄧艾之際,毫不留情,可見鄧艾如此不得人心。
郭崇韜是山西代縣人,明敏有大略,以材干稱。歷仕兩代三主,唐莊宗稱帝,拜兵部尚書、樞密使,獻計奇襲梁,一戰滅梁,以佐命之臣,滅梁之功。加授侍中、冀州節度使,封趙郡公,賜鐵劵,恕十死。以招討使從都統李繼岌率軍六萬討伐前蜀,功成師克,王衍出降,前蜀滅亡。
926年,郭崇韜遭宦官李從襲、向延嗣與皇后劉氏構陷,在成都被鐵楇打死,五子一并遇害,唯兩孫幸存,時年62歲。
郭崇韜運籌決策滅后梁,指麾三軍平前蜀,一時權兼內外,威震四海。然而功烈雖多,事權過重,不能處身量力,不知前代之成敗,未體當時之物情,欲以天下為己任,實在孟浪之甚。復以諸子驕縱不法,輟其身誅族夷之禍。
自古英雄,出身事主,得位遇時,功成名遂,則望重而身危。「是知強吳滅而范蠡去,全齊下而樂毅奔,茍非其賢,孰免于禍,明哲之士,當鑒于此」。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