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 作者/古風文史夏朝時期的歷史在我們國家一直都是一個空白,我們國家也先后組織了大量的歷史學家對這一歷史空白進行斷代史研究,但通過大量的研究都無法得到具體的歷史考證。
而最早可以追溯的相關文物記載以及考古歷史記載,就是在現在洛陽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遺址。
據文化記載來看,大禹時期經過治水之后,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形式,建立了這一文化集合的都城。
而大禹在治水時期,通常被說的最多的就是黃河,因為黃河自古以來較多,經歷了泛濫,而且黃河在古時候和今天都經歷過了改造,才有了今天平和的黃河。
黃河也被譽為我們國家的母親河,所以在文化認同上更愿意傾向于大禹治水治理的就是黃河。那麼大禹治水到底治的是哪一條河流?
在大禹生活的時期,是我們國家聚居部落向集合都城生活的過渡期,大量的部落生存主要是依托于河流湖泊平緩地帶進行刀耕火種制的農耕生活,這就需要大量的水資源進行補充。
根據我們國家地理考古研究發現在距離,約今天5000年前的中國,確實發生了全國范圍性的大洪水,洪水的上漲高度,甚至在今天的山脈當中都能找到當年的水位線。
這樣的洪水哪怕是發生在今天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大禹卻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疏導建立了能夠適應人類生存的環境。
但是中國大量神話傳說當中,僅有的歷史記載來看,根據當時的考古發,現在中國的安徽省,有一處被認定的治水的遺址,但是這樣的遺址更多的是對當時的龍山文化進行深入的發掘而起的。
更多的還是依托大禹和他妻子在這個地方生存過的痕跡來進行的,同時也有人猜測,大禹治水可能治理的就是安徽省附近的淮河區域。
因為淮河在自古以來也是較為泛濫的河流之一,而且淮河流域水系龐雜,支流眾多,地勢較為平緩,一旦經歷大范圍的降雨,甚至是別的水域的水流進行補充,那麼就會進行泛濫。
同時也有人猜測,大禹治水可能治理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因為根據當時的聚居部落文化遺址考古發現來看,在當時的黃河流域是沒有人類生存痕跡的。
無論是仰韶文化遺址,還是二里頭文化遺址來看,都是在4600年前黃河改道之后發生的。
前段時間南方地區干旱,鄱陽湖流域顯示出了非常多的古人類生活遺跡和遺址,也進一步佐證了這一事實。
而且在新石器時期發現的大量稻谷,也進一步證實了人類在這一區域生活的事實。
所以更多的人猜測大禹治水就是治理長江流域的大范圍洪水,史學家通過對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考古發現研究,發現這一時期也是符合當時中國文明起源地的說法,在時間上也更為吻合大禹治水的時間節點。
而且在歷史當中長江流域也多次發生洪水,特別是第4次發生洪水的細節上也與大禹治水存在高度的重合,所以更多的人認為是發生在這一區域。
但是俄羅斯專家卻不這麼認為,來自俄羅斯國家的水利方面專家團隊,通過衛星和地理勘察等方式,對大禹治水進行了科學研究。
綜合參考了二里頭文化遺址的歷史論證,科學的判斷出來大禹治水的具體區域可能發生在今天的伊河和洛河流域,因為這一區域當時也是大水灌溉重點區域,正是發生了洪水才形成了今天的洛陽盆地。
而且在伊河和洛河交匯處,找到了沖擊平原的地貌特征,這樣的地貌特征也符合了洪水蓄積之后產生的地理痕跡和地理特征。
至于為什麼治理這一片的水域,也是幫助緩解淮河流域的水患災害,這也與之前人們猜測治理淮河流域,形成了高度重合。
在著書立說比較有科學考證的就是水經注,水經注是我們國家第一部治理水患災害的科學著作,他的說法具有相當一定的權威性。
根據書中記載,大禹治水發生在今天的伊闕龍門一帶,大禹在這一地區進行了河道梳理包括分流等,后期的考古工作中也正是水經注這一說法,在當地發現了大量周朝之前的石器和陶器。
盡管目前大禹治水發生的地區和說法,仍然存在爭議,但是相信通過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和考察發現這個謎團最終都會被揭開。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