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勝和』是「和字頭」的主流,人數多而且歷史最悠久,但相對比較分散;『新義安』早已企業化,實行以「企業養小弟」的方法,社團實力強大;『14k』則分為香港14k和澳門14k,香港14k歷史悠久,人數龐大,但其堂口比較分散,勢力大多各自為政,凝聚力不強;水房則是有錢有人,勢頭很不錯;而硬殼在港島區數一數二,勢力足夠強大。
1909年前,『和勝和』前身「勝和同鄉會」(現東莞市南城區勝和村)的「勝和堂宗祠」勝和堂,于香港九龍深水埗九龍仔成立,堂口歸屬『和合圖』。1930年,『和勝和』宣布脫離『和合圖』而獨立于和記內,『和勝和』亦成為和字頭派系主流。『和勝和』以客家人與圍頭人(佘佬)為主要成員,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也被俗稱為佘幫或客家幫。
2010年12月,號稱本港最大社團的『和勝和』人員在港島深水灣以慶祝大佬「廟街朗」生日為名舉辦燒烤活動。
調查現場
然而O記卻掌握可靠情報,相信他們真正目的是舉行社團入會儀式,遂展開代號「圍城」的拘捕行動,包括時任三坐館之一「寶明」以及「廟街朗」在內的數十人被帶走調查。
《上海灘賭圣》 寶明
「寶明」出生于香港一個普通家庭,經朋友介紹進入了向華勝旗下電影公司做事。入行多年來大多是做制片,偶爾也會參與幕前演出,在當年更是成為向華勝的得力助手,制作過不少經典港片。《賭俠》、《上海灘賭圣》、《悍匪》、《他來自北京》以及《戰毒》等多部影視劇都有寶明的參與。
這次除成功「釣大魚」外,更突破性發現『和勝和』正在實施電子化管理,將社團的傳統信物變成電子圖案,透過手機便可確認身份與職級,以迎合新一代愛追潮流的心態。
黑底紅字版本代表資深會員。
該徽章既非傳統社團令旗,也不是詩句或神符,而是年初時,社團某高層指示熟悉電腦的門生,用『和勝和』三字制作成多款動態gif檔案,凡有門生扎職或新人入會,便會把圖案傳送到其手機,以確認身份和職級,但嚴禁外傳,否則家法侍候。
該高層旗下人馬若要表露身份,無須再按傳統做手勢、講暗語如此老套,直接出示手機內社團圖案以及報上大佬名字即可。該電子圖案打開時,手機畫面會先由左至右逐一顯示和勝和三字,然后整個社團名字在白色閃光下再次彈出,以顯氣勢。
電子信物分三個版本,剛入會成員的圖案是白底黑字、資深會員為黑底紅字、新扎「雙花紅棍」同樣是黑底紅字,但附加一條龍形圖案烘托。至于資深紅棍、坐館以及元老級人物,因大都在社團中無人不識,故無須借助電子信物確認身份。
電子動態圖是當年年輕人流行玩意,『和勝和』的這次改革是迎合新一代喜好,令他們覺得擁有秘密圖案夠威夠型,有利社團招攬新血。而整個『和勝和』當時只有活躍在西九龍人馬廣泛運用電子圖案來管理門生。
根據社團規矩,『和勝和』坐館是由一班曾經做過話事人的元老投票,并不是每個古惑仔都有份投票。由于大部分叔父輩人物已經去世,現在只剩二十幾人有投票權,話事人就是由這二十多名元老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