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對于中國人民來講,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恐怕難以獲得後來和平安定的發展環境。
然而時至今日,依然有些人在對偉大的抗美援朝陰陽怪氣,說中國高達19萬的死傷人數足足比美國多了五倍,根本算不得勝利者。
見此情形,2010年,再次面對英方媒體針對這一問題刁難時,就職于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的金一南將軍親自出面,駁斥了單純從陣亡人數衡量戰爭勝負的片面說法。
抗美援朝中美雙方的陣亡究竟如何?為什麼絕不能片面地用陣亡人數來衡量抗美援朝的勝利?抗美援朝對于中國來講究竟有多重要呢?
在分析雙方死亡數據以前我們要明確一點,抗美援朝對中國來講確實是一場艱難的戰斗。
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也確實在強大的美軍手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戰爭歸根到底是在比拼國力,軍費投入和武器裝備,其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戰爭的勝敗和傷亡情況。
然而在這一點上,志愿軍遠遠不能與美軍相較。
雙方對比最慘烈的當屬空中戰場,志愿軍前期幾乎沒有飛機參戰,后期加上蘇聯空軍最多的時候戰斗機也沒能超過500架。
但是到了美國這里,他們最少的時候戰場上也有上千架飛機,航空母艦更是隨時準備在港口增援。
要知道美軍的一場大轟炸,就有可能造成志愿軍慘重的犧牲,但在這方面志愿軍絕無還手之力,只有通過陸上戰爭才可能扳回一局。
然而在陸戰的裝備上,中國同樣難以與美國相較。
且不論槍炮、坦克、裝甲車等硬件裝備,單說炸藥使用量都能看出雙方投入上的天差地別。
在整場戰爭中,美軍投射彈藥累計約有330萬噸,但中國僅消耗了25萬噸彈藥,可以說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火力強度高了中國足有十幾倍。
面對敵強我弱的絕對差距,志愿軍的總犧牲人數比美國多一些是在所難免的。
何況如果仔細分析下來,雙方死亡人數的差距根本達不到五倍那麼夸張。
根據2006年我國公布的數據來看,抗美援朝里中國人民志愿軍總犧牲人數為183108名。
這是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精準統計后的結果,因此開篇提到的中國死了19萬人多少是有些摻了水的。
至于美國方面,在1995年華盛頓修建的「韓戰紀念碑」上,他們官方標注的死亡人數為54246人,這也是美國方面認真統計并公布的結果。
因而哪怕只看兩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志愿軍的犧牲人數雖然確實遠多于美國,但也不至于多出了五倍。
除了要給夸張的數據「脫水」以外,我們也應該知道在探討抗美援朝的死亡人數問題時,絕不能只看一個冰冷的數字,還要搞清楚數字背后隱藏的門道。
首先,志愿軍的犧牲人數中,不但包含了直接戰死沙場的將士們,而且也算上了因寒冷、饑餓、事故等非戰斗原因犧牲的烈士。
正如《長津湖》等電影所表現的那樣,在凜冽的寒冬里志愿軍的「冰雕連」甚至根本沒有機會上戰場,就已經犧牲在了朝鮮的嚴寒里。
也就是說,志愿軍中有一部分戰士之所以會犧牲于朝鮮,是因為志愿軍的食品、棉衣等基本物資沒有跟上。
但這樣的情況,在軍費充足的美軍中幾乎不會發生。
志愿軍中還有一部分烈士,是因為傷勢過重卻得不到有效救治而犧牲的。
而在醫療技術更先進的美軍中,這種減員也會少上很多。
除此以外,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在朝鮮戰場上接受美國領導的不僅僅是美國自己的部隊,但我們剛才對比的卻只是中國和美國的死亡人數。
在歷史課本上清清楚楚地寫到,1950年朝鮮半島之所以發生內戰,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強勢干涉半島內政。
隨后北朝鮮的金日成首相為了應對這一危機不得不向中國請求援助。
可是因為從本質上講這場戰爭是由美國主導的,所以「聯合國軍」的番號時常會遭到忽視。
但在探討傷亡人數時,這個概念卻應該被重視起來。
我們至少應該知道,美國派兵援助南韓時,一起進駐朝鮮半島的明明是十多個國家組成的聯軍。
也就是說,如果粗略地把內戰的主體——北朝鮮與南韓刨除在外,中國面對的其實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
這樣一來,在探討中國與美國的死亡戰士人數時,只看兩國的數據必然是有失公允的,畢竟在作戰時美國的這些爪牙也肯定免不了死傷。
因此真要論起來,朝鮮戰爭理應更讓美軍無地自容。
畢竟武器裝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那麼大,號稱「不敗」美軍還是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手里吃了敗仗。
更重要的是,除了要在數據上駁斥開篇提到的錯誤觀點以外。
我們還要清楚抗美援朝的勝利及其意義遠不是有心之人三言兩語就能抹殺掉的。
若說起來,抗美援朝算得上是美國當局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背水一戰。
從出兵緣由上看,如果不是沒有別的選擇,新中國絕不會在政權建立之初就卷入同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戰爭中。
1949年底毛主席訪問蘇聯時,還曾與斯大林交換過對戰爭的看法。那天的談話中,毛主席開門見山就說了新中國的當務之急是保障和平。
毛主席知道千瘡百孔的新中國首要任務應該是進行恢復和建設,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我國東南沿海不斷蔣介石的騷擾之時,東北邊境也因美國攪局變得人心惶惶。
事情的起因正是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以后,美國當局不顧道義地挑起了對朝鮮內戰的武裝干涉。
更可恨的是,美國不但發起了對朝鮮的實質[性·侵]略,而且還時不時地派遣空軍侵入中國東北邊境,無端對中國東北地區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發起了射擊甚至轟炸。
與此同時,台灣省及其領海也遭到了美國艦隊的侵擾,原本有可能順利被武裝解放的台灣省也因此變得局勢不明。
尤其到了1950年10月初,美軍越過三八線后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反而氣勢洶洶地直撲中朝邊境,我國東北地區由此更加岌岌可危。
美國的所作所為無異于在向中國宣戰:海上他們毫不掩飾地支持偏安台灣省的蔣介石殘部,陸上更是派來大兵壓境,直接把戰火燒到了新中國的大門口。
見此情形,黨中央不可能委曲求全。
畢竟革命戰爭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面對敵人地挑釁時如果不給予有力地還擊,敵人只會變本加厲地加緊侵略步伐。
中國政府多次向美國提出嚴正抗議和警告均遭到忽視以后,最終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偉大決策。
如果說新中國決定出兵朝鮮是想要保家衛國的必然選擇,那麼這一仗的勝利就意味著新中國保住了自己的安全與尊嚴。
其實這麼多年過去了,仍有很多人在否定中國在抗美援朝中的勝利,其原因也是眾說紛紜。
除了開篇提到的有人認為志愿軍犧牲人數過多以外,還有一種借口認為雙方簽訂的只是停戰協定,而非美國的投降書。
可惜這種說法同樣站不住腳。
首先在敵我實力差異懸殊的情況下,美國最后主動提出停戰談判的事實,就足以證明他們意識到了,再打下去中國人民志愿軍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一旦事情發展到了那樣的第一步,美國只會更加顏面掃地。
因此雙方的停戰協定,何嘗不是美國能抓住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另外從戰略意圖方面來看,美軍率「聯合國軍」登陸朝鮮以后槍口直指中朝邊境。
那時他們盤算的正是讓朝鮮半島淪為下一個美國殖民地,再以此為跳板入侵中國。
但是隨著1950年10月志愿軍的參戰,「聯合國軍」的防線不斷往南撤去,一路退到了三八線以南。
此后雙方在三八線附近長期僵持不下,美國的戰略意圖也由此成了一種妄想,這對野心膨脹的美國來講已經是嚴重的滑鐵盧了。
也正因為在朝鮮戰場打退了美軍這支不敗之師,新中國才算是初步在國際舞台上站穩了腳跟,也才贏得了後來和平發展的機會。
因而抗美援朝時常被看作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志愿軍憑借有限的裝備打贏強大的美軍也彰顯了新中國不可侵犯的威嚴。
更讓人驕傲的是,就算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志愿軍將士們在一些戰斗中同樣能打出「零傷亡」的戰績,為世界戰爭史增添了不少傳奇故事。
說起來朝鮮戰爭中美軍最強大的當屬空軍,而這恰恰是志愿軍乃至新中國所有軍隊的短板。
可哪怕是這樣,志愿軍空軍同樣在朝鮮戰場創造過「零傷亡」戰勝美軍的奇跡。
那是1951年12月,志愿軍空軍第三師與美軍百余架戰斗機展開了一場空中大戰。
為了對抗美軍先進的F-86與F-84混合機群,志愿軍空三師全軍出戰。
按照戰術安排,九團占據了主攻位,這時九團三大隊的4號僚機飛行員羅滄海還不知道他即將創造空戰史上的奇跡。
戰斗中的羅滄海只知道,飛到目標位置以后,他收到了空中指揮員的命令,要求他跟隨駕駛3號長機的艾華飛往發現敵機的清川江口。
果然一到清川江口,艾華和羅滄海就發現了四架美軍的F-84。反應過來以后,艾華立即朝敵機按下開炮按鈕,只可惜炮彈打空了。
由于艾華收油門減速,羅滄海駕駛僚機沖向了長機前方,也借此看清了敵機的情況。
這時四架敵機正以縱梯隊的隊形前進,并有面對太陽左轉彎的趨勢。
電光石火之間,羅滄海意識到自己正處于有利位置。如果能充分利用強烈陽光的掩護,他很有可能實現對四架F-84的「甕中捉鱉」。
有了判斷以后,羅滄海立刻沉下心來。在做好射擊準備的同時,他雙眼緊盯著前方,隨時準備著向敵機開炮。
隨著羅滄海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在短短一分鐘的時間里先后有三架F-84從長空中墜落。
要知道就算在裝備對等的情況下,能以一敵三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志愿軍空軍在各方面都與美軍有著很大的差距。
因而羅滄海能打出這樣的戰績,再次證明了志愿軍的頑強與睿智,也磋磨了美國向來以「不敗之師」自居的傲氣。
除此以外,在朝鮮戰場還有「孤膽英雄」劉子光一人成功俘虜63名英軍、「郭忠田英雄排」殲滅美軍兩百余人且全排「零傷亡」等奇跡,都彰顯了志愿軍的英勇。
也正是在志愿軍一次次近乎傳奇的戰績中,美軍打到最后幾近軍心渙散,「美軍不可戰勝」也從軍事神話變成了國際笑話。
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派兵支援朝鮮是黨中央為了新中國長遠發展利益的必然選擇,其勝利容不得有心之人惡意揣度。
況且在客觀的戰斗數據和戰爭結果面前,新中國的偉大勝利和美國灰溜溜地撤離朝鮮半島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如若不然按照美國的一貫作為,幫助南韓滅掉北朝鮮以后,下一個被美國瞄準的肯定就是還在百廢待興中的新中國。
因而不管有多少困難擺在眼前,新中國的抗美援朝還是必須打。如果當時我們沒能頂住壓力,只怕會有更多無辜的中國軍民為此遭殃。
正如金一南將軍所說,抗美援朝戰爭絕不能以死亡人數來衡量戰爭的勝負,這是片面又武斷的。
尤其在評判抗美援朝這樣的大戰時,在尊重真實數據的情況下,更要去了解那些被冰冷的數字隱藏起來的真相。
這些真相的背后往往是更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