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嫡之爭,自古皇室即有發生。為達目的,皇子們往往不惜使用任何手段。然而過于野心勃勃,往往不會迎來好結果。康熙的長子胤禔,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胤禔是康熙的長子,其生母惠妃烏拉那拉氏是康熙早期非常寵幸的一位妃嬪。惠妃溫柔嫻靜,深得康熙寵愛。為討好皇上,惠妃無微不至地侍奉康熙起居。兩人關系十分密切。
惠妃先后為康熙生下兩個兒子,但第一個兒子承慶早夭,讓康熙和惠妃倍感痛心。好在不久后惠妃又生下胤禔,這讓康熙欣喜不已。胤禔一出生就顯得聰明伶俐,深得康熙喜愛。作為惠妃的第二子,胤禔自出生起就承擔了嫡長子的重任。
康熙對胤禔寄予厚望,從小就親自教導他詩書禮儀,嚴格要求他言行舉止。數次帶他出征,讓他積累軍事經驗。比如20歲時,康熙命胤禔隨軍遠征噶爾丹。此戰胤禔表現出色,為父親分憂解難。康熙見他成熟穩重,大為欣慰。20多歲時,胤禔已經是助康熙擊敗噶爾丹的功臣之一,并被封為郡王。按照慣例,胤禔將來很有可能繼承皇位。
康熙兒子多,人人都望著他的皇位,內斗是必然的,康熙向來對皇子爭儲的事很是惱火,胤禔偏偏要往槍口上撞。
古代立儲遵循立嫡立長,胤禔雖是長子,但他的生母惠妃只是個庶妃,也不太受寵,二皇子胤礽生母為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嫡子。赫舍里的長子承祜四歲幼殤,胤礽剛滿周歲就被立為皇太子了。
胤禔對此難以接受。他自小受康熙寵愛,對自己的地位十分有信心。沒想到朝夕之間就被一個幼弟取代了太子之位。胤禔一直無法接受自己只能屈居二皇子的身份。他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登上皇位。為此,他不惜與其他弟弟聯手,多次向康熙告發太子胤礽的所作所為,希望康熙改變主意。
最終,康熙對胤禔徹底失望,削去他的爵位,將他軟禁在府邸內26年之久。起初胤禔對此怨聲載道,認為康熙虧欠了自己。他一意孤行,認定自己才是合法的皇儲,康熙不該剝奪他的權利。
這些年胤禔過得極為悲慘。他整日被困在院落之內,無法出門邁步。起初他仍抱有希望,覺得只要耐心等待機會,就能重返宮廷繼續爭奪皇位。可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這種希望也逐漸落空。
此時胤禔才真正感受到絕望。他意識到,就算自己再苦苦哀求,康熙也絕不會放他出宮一步。外面的政局風云變幻,而他卻只能在這座囚籠里望穿秋水。
獨自一人囚禁時,胤禔會不禁思索,如果自己不那麼野心勃勃,不與兄弟爭權奪利,也許他會過上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可能會助康熙打理朝政,享受榮華富貴。哪怕不能登基為帝,承歡膝下也可全家平安。
種種猜想和假設折磨著胤禔,讓他痛苦不堪。他經常會在深夜驚醒,滿頭冷汗地意識到自己此生注定一事無成,將在這座深宮老去。這種絕望的感覺讓胤禔幾欲瘋狂。
大約40歲開始,胤禔終于意識到自己不應再懷念不存在的皇位和自由。既來之則安之,他決定在這深宮中找點樂子度過剩下的時光。胤禔收買守衛,讓自己的生活條件得以改善。他讓人從外面運來美酒佳肴,經常設宴請客。宴會上音樂歌舞不斷,美人縱橫,胤禔可以暫時忘卻憂愁。
更重要的是,他納入了大批新妃嬪,尋花問柳來打發時光。這些妃嬪個個容色姣好,充滿活力,與胤禔翻云覆雨,使他的生活多了些樂趣。胤禔還與這些妃嬪生兒育女,以獲取做父親的樂趣。囚禁前他只有4個孩子,但在長達26年的禁錮生涯里,他又誕下了20個孩子。即便到了60多歲,他還有小孩降生。
對胤禔來說,這些孩子成為了他在囚禁生活中唯一的慰藉。他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們,親自教導他們讀書習武。甚至不惜重金收買官員,讓自己的某些兒子還能出宮見識世面、讀書識字。
胤禔知道,自己此生都無法爭取到皇位,所以只能把最后一線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們身上。也許他們中會有人日后登基為帝,胤禔也就心滿意足了。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鼓勵兒子們爭取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最終,胤禔還是沒有等到心中的那一天。康熙駕崩后,胤禔的四弟胤禛奪得大統,登基為雍正帝。雍正即位后,胤禔已被囚禁14年。雍正并未釋放胤禔,只是將他改名「允禔」,不再叫他「胤禔」,以絕其奪嫡的念想。
允禔于是在雍正朝后半又被囚禁了26年,直至80歲高齡。如今兒子們也都相繼去世,他唯一的希望也破滅了。臨終前,他徒然地看著還在膝下的幾個幼子,為他們無法爭取皇位的前程感到無限惋惜。
最終,允禔在禁中度過了沉悶而漫長的40年人生,以絕望而空虛的心情離開了人世。雍正僅僅按貝子禮節為他殯葬,將他簡單地葬送了。
這樣看來,允禔終其一生都沒有達成自己的野心。但他也并非完全一事無成。20名子女成為他在漫漫囚禁歲月里唯一的慰藉,這種父愛之情,也許正是這場宮斗中唯一真摯的部分。
胤禔本為嫡長,卻因與弟爭奪皇位而被囚禁40余年,人生從巔峰跌入低谷。他在漫長囚禁中經歷了怨恨、絕望、救贖等種種人生經歷,可謂命運多舛。胤禔的故事讓人不禁思考,權力對一個人的命運影響能有多大。同時,他作為父親的一面,也展示了一絲溫情。
凡事皆有兩面性。胤禔也有不可取之處,但他對子女的愛,或許是這場殘酷宮斗中難得的真情流露。這種父子關系,亦使他的人生不至于完全一無是處,尚有一線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