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朝局動蕩,奸佞當道。嚴嵩這個狡詐奸臣能夠在朝堂上稱王稱霸,助紂為虐多年,實乃國家之痛、民生之患。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嚴嵩的成功幕后,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智囊和幫手——他的兒子嚴世藩。
嚴世藩嚴嵩所有的陰謀詭計,處事老練,文采過人,對嚴嵩來說簡直就是無所不能的右膀左臂。正是有了兒子的全力輔助,嚴嵩才得以在朝中居高位多年,權傾朝野。
然嚴世藩不僅停留在輔佐父親,他還在奸詐手段上遠遠超過嚴嵩,被譽為「萬古奸臣之魁」,比嚴嵩更加狡猾狠毒。今日,嚴氏父子已然身敗名裂,但他們千古罪孽猶需后人鑒諸史冊,以戒江湖。
明代,嚴嵩這個名字幾乎人人皆知。他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六大奸臣之一,性格狡詐,手段毒辣,志在奪權。嚴嵩25歲時高中進士,入朝后爬上內閣首輔之位,掌權近十五年之久。在他的操縱下,明朝日漸衰落,可謂禍國殃民。
然而,這位奸臣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他的兒子嚴世藩。嚴世藩生得丑陋,但心思沉穩,深得嚴嵩器重和倚重。在嚴嵩爬上權力巔峰的過程中,嚴世藩始終如影隨形,用他的智慧和手段幫助嚴嵩獲得皇帝的寵信,穩固權勢。
嚴嵩在兒子的幫助下,一步步從小小進士搖身一變成為朝中大奸大惡。起初,嚴嵩還只是個悶頭苦讀的窮書生,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吏部任職后,他才逐漸顯露出政治上的手腕和謀略。
嚴世藩這時還很年輕,但他已能在多方面輔佐父親,讓嚴嵩在朝堂上站穩了腳跟。
兒子的協助讓嚴嵩敢于更加膽大包天。嚴嵩本是個小心謹慎的人,如果沒有嚴世藩這樣一個思慮周全、手段高明的幫手,他也不敢像現在這樣橫行朝野、做事張揚。有了兒子在背后撐腰,嚴嵩的氣焰也漸漸膨脹起來。
嚴世藩長相難看,但學問過人。他寫文章的功底極深,尤其擅長寫一種稱為「青詞」的供皇帝上奏天庭的文章。
嘉靖帝崇尚道教,每月都要呈上新穎的青詞。這樣重復月復一月的工作對嚴嵩來說極為耗費心力。于是嚴世藩便經常幫父親代筆這些青詞。
嚴世藩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文采,他博覽群書,對各類文章都能灑灑落落寫出來。
嚴嵩看在眼里,覺得這個兒子日后必成大器,如果能輔佐自己,定能事半功倍。
于是他讓他在暗中代筆呈上的奏章。嚴世藩寫出的文章新意盎然、妙語連珠,深得嘉靖帝喜愛。
借此,嚴嵩得以長期占據要職,掌控大權。若無嚴世藩這樣的助手幫他分憂解難,僅憑嚴嵩一人也無法取得如此成就。
嚴世藩不僅文采出眾,對文字的運用更是出神入化。他能巧妙地捕捉嘉靖帝的喜好,把嚴嵩想表達的意圖并入文章之中,既達到了討好皇帝的目的,又讓嚴嵩的政治主張穩步推進。沒有人會懷疑那些妙言連珠的奏章竟出自一個長相丑陋的年輕人之手。
要在朝堂上立足,就必須精準揣測皇帝的想法。嚴嵩年事已高,這方面不如從前敏銳。但嚴世藩不同,他善于從皇帝的言談舉止中抓住關鍵,分析出皇帝的真實想法。
有一次,嘉靖帝想提拔一名官員,但擔心升遷太快導致傳聞,于是暗示嚴嵩商議此事。嚴嵩誤解皇帝意思,推薦了另一人。而嚴世藩一看便明白皇帝的用意,及時糾正了嚴嵩,避免他失誤。
嚴世藩見多識廣,對人情世故頗有心得,他能敏銳地捕捉到皇帝話語中的弦外之音。有一次,皇帝只隨口說了一句「今日風和日麗」,嚴世藩就立刻會意,知道皇帝心情不佳,于是建議嚴嵩暫緩政事,改日再議。
嚴世藩幾乎成了嚴嵩的翻譯官,能夠幫助他完美解讀皇帝的意圖。有些語焉不詳的命令,經過嚴世藩的分析,嚴嵩就能明白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以獲得皇帝的歡心。
嚴世藩不僅學識淵博,為人也極其狡詐。他與嚴嵩一樣,手段極盡毒辣,不擇手段排除異己。
嚴嵩的恩人夏言曾發現嚴世藩的貪污證據,本想彈劾他。但在嚴氏父子屢次下跪哀求后終軟化了心腸,銷毀了證據。誰知嚴父子心狠手辣,後來還是設計陷害,最終導致夏言被殺。
夏言對嚴氏父子來說就像一根刺在背后,時時提醒著他們良心的譴責。夏言不愿揭發嚴氏父子的貪污證據,是想喚醒他們的善良本性。
誰知嚴世藩為人極惡,竟設計再三,終致夏言于死地。夏言這樣仁慈善良的人,反被奸人算計,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夏言這個善良的恩人,最終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嚴世藩對此并無絲毫悔改之意,反而在心底竊喜,因為這個潛在的威脅被永遠除去了。嚴世藩冷眼旁觀夏言被殺的全過程,面無表情,仿佛割除了一個豬玀肉塊一般。
嚴世藩狡詐不僅用在權謀上,還用于斂財。他曾在工部任職,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斂財。嚴世藩稽查賬目功夫高強,一眼能看出官員的貪污數額。奇怪的是,他從不揭發奸細,而是與他們暗中勾結,壓榨更多不法所得。
嚴世藩對錢財的欲望似乎從未滿足過。他剛剛接手工部時還抱有一番壯志,想要整治貪污,為民造福。
但權力帶來的金錢誘惑很快侵蝕了他的理想。嚴世藩變得比任何人都貪婪,他想方設法斂財,甚至不再吝嗇手段。
嚴世藩甚至抓住官員的小辮子,以揭發貪污為威脅,勒索他們巨額賄賂。
許多本性不壞的官員也只好曲意逢迎,討好這個奸官,以保全官職和命根子。嚴世藩搞的這一套約占了工部干財的三成之多,可見其貪婪程度之深。
嚴世藩不僅輔佐父親,還在奸詐手段上勝過其父。他被明人譽為「萬古奸雄之魁」,威名遠播。
若非嚴世藩的輔佐,僅靠嚴嵩一人也無以至此。可以說,這個奸臣之所以能橫行朝野數十年,嚴世藩的功勞不小。
但是,孽海無邊,退無盡期。嚴氏父子奸佞當朝,禍國殃民,終究逃不過天理循環報應。當嘉靖帝駕崩,嚴世藩很快被處死。嚴嵩也被發配家鄉,在那里終老困苦而死。奸臣的下場,遠沒有他們生前來的輝煌。
嚴世藩不僅具有嚴嵩的奸詐手段,還在許多方面超過了父親。他更加謹小慎微,也更會隱藏自己的野心,口蜜腹劍,笑里藏刀。正是因為這層外表的溫文爾雅而內心極端狡詐,嚴世藩才獲得了「萬古奸雄之魁」的稱號。
嚴世藩本可成就一番大事業,然終究敗在一心學奸。他與嚴嵩相依為命多年,助紂為虐,禍害無窮。一時間名利雙收,但遲早要付出慘痛代價。嚴氏父子的悲劇正警示世人,莫要走上歧途。趁現在迷途知返,方為上策。
嚴世藩這個故事也讓人明白,一個人的成敗關鍵在于選擇何種人生道路與價值觀。我們應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嚴世藩畢生追求的不過是權力與金錢,但這些終究都是身外之物。晚年命喪黃泉,嚴世藩空有一身奸計和財富,卻換不回哪怕一天的生命。我們應當珍惜當前,不要重蹈覆轍,背棄道義,否則必將留下永世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