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是一個動蕩多變的時代。明廷腐朽,民變遍地,北方草原上的滿洲八旗日漸強盛。在這亂世中,不少明朝遺老遺少紛紛歸順新興的滿清政權,其中吳三桂和洪承疇都獲得滿清重用。
而另一明末名將祖大壽,卻在投降滿清后徒有虛名,終其一生也未得到重用。這究竟是因為何故?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個故事。
明朝自成祖永樂年間達到鼎盛后,國力便日漸衰弱。到了崇禎年間,明朝已經陷入極度的混亂之中。此時明廷腐敗無能,東南沿海受海盜威脅,北方蒙古部落猖獗。
明廷派出駐守北京的袁崇煥大軍應付蒙古問題,卻無暇顧及漢人起義軍。
這時,一個叫李自成的漢人起義軍興起于陜西一帶。李自成本是個窩窩囊囊的小農民,幼時家境貧苦,後來聚集了一批窮苦百姓,漸漸壯大力量,向明廷官軍發起進攻。李自成軍隊猛烈如瘋狗,明廷大軍屢戰屢敗,無法招架。
在野蠻的李自成軍面前,明廷顯得軟弱無力。崇禎帝滅亡前,滿心絕望地說「爾曹身與吾同,其心遠矣」。不久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宣告滅亡。
就在明朝瀕臨滅亡之時,蒙古高原上的建州女真族崛起。他們的首領努爾哈赤憑借嫻熟的騎射之術,聯合各部落,漸漸強大。1616年,努爾哈赤創建后金政權。1626年,努爾哈赤的八歲兒子皇太極繼位,兩年后改國號為「大清」。
皇太極統治時期,正值明末戰亂頻仍之時,他采取聯蒙制漢的策略,擊潰明朝防線,順利占領燕京。1644年,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夕,清軍趁機攻入,一路高歌猛進,占領北京。
明朝滅亡后,清軍擊敗李自成,正式控制中原。一個來自草原的滿洲民族政權,就此取代了漢族政權成為中原的新主人。
明朝的殘余勢力面對清軍攻勢,態度不一。有的選擇與清軍決一死戰,有的則選擇擁戴南明政權繼續抵抗。而也有一些明軍將領選擇暫時歸順,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就是吳三桂和洪承疇。
吳三桂本是明朝駐守云南的大將,他看準時勢,率領部隊歸降清軍,為清軍南征立下赫赫戰功。洪承疇也是明朝名將,他雖曾被清軍俘虜,后被皇太極禮遇感化,最終決定投降,成為清朝大臣。
兩個明末名將的歸順,令清廷大喜,對他們十分信任。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洪承疇也官居要職。兩人為清朝穩定統治作出重大貢獻。
而另一位明末名將祖大壽,也曾一度投降滿清。但他并未像吳三桂、洪承疇那樣得到重用,反而在清廷中默默無聞,這其中原因值得探討。
祖大壽,字復宇,遼寧人士,是吳三桂的舅舅。他深得吳三桂的器重,被明廷任命為遼東鎮國公,鎮守錦州。祖大壽治軍嚴明,訓練有素,對騎兵戰術頗有心得,在遼寧一帶的防務上建樹頗深。
明朝處于多事之秋,遼寧邊防形勢嚴峻。面對清軍入侵,祖大壽與袁崇煥配合,戰功顯赫。皇太極、多爾袞屢次進攻遼寧都被祖大壽擊退。
祖大壽在遼東的防御可謂苦戰多年。直到明朝覆滅,袁崇煥被殺,局勢已大不如前,祖大壽也被清軍生擒。此時的他面臨一個抉擇——是死節還是投降。
皇太極見祖大壽年事已高,多次勸降,但都以失敗告終。皇太極無奈,便給祖大壽好吃好住,禮遇有加。
某日,祖大壽突然求見皇太極,稱想回老家取妻子后再歸降。皇太極了解其意,欣然同意。豈知祖大壽回到遼寧后立即反叛,重整部伍,與清軍抗衡。
皇太極大怒,立即調兵圍剿。祖大壽戰斗激烈,但終因孤軍奮戰,彈盡糧絕,只得再次投降。
祖大壽兩次反覆投降,令皇太極對他頗有微詞。祖大壽身為一方鎮守大員,明朝覆滅后,本應挺身而出,率領殘部奮力一戰。
可他卻暗自計較投降之事,且為逃脫清軍掌控,不惜欺騙皇太極。這些舉動暴露出祖大壽存在一定人品缺陷。
或許祖大壽心里仍念念不忘明朝與故土,但面對大局已定的現實,他缺乏吳三桂那般的魄力和洞察力。祖大壽性格較為驕傲自負,難以正視明朝的失敗。
他寧可孤注一擲也要反抗到底,不愿意投降新政權。然而他終究也無法逃脫時勢造化,只能再度歸順清朝。
皇太極明白,這樣一個反復無常之人,將來難以委以重任。他愛惜祖大壽的才能,卻也懼怕其變數。最終,祖大壽在清朝只能負責些無關緊要的小事, 得到重用。
一個曾經守衛遼東的明末大將,就此在清朝默默老去。
明末亂世,很多人都在苦苦找尋一條生路。吳三桂、洪承疇的選擇獲得了成功,而祖大壽的選擇則以失敗告終。
歷史并不缺少戲劇性的反轉,但更多時候,結局是由人的選擇決定的。每個人都要學會面對現實,謹慎做出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