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漢十年,當劉邦順利地平定了陳豨的叛并回到京師后,他從呂后那里聽聞了韓信的死訊。
面對昔日最得力的將軍的死,劉邦的反應是喜且憐之。
喜是因為對自己皇位威脅最大的那個人終于死了,憐是由于劉邦實在是愛惜韓信的軍事才華,這樣一位天才的隕落,就連兇手也感到惋惜。
可是,當他聽到韓信臨死前說的那句話時,卻大驚失色,一改之前的悠閑從容,下令嚴厲追查。
韓信死前究竟透露了什麼,能在他死后還掀起一場政治風浪?原來這一切都和當年垓下之戰前的密謀有關。
公元前203年,當韓信徹底平定齊國,并且斬殺了項羽麾下大將龍且時,他的主公劉邦被項羽主力圍困在了滎陽。
他為了得到更多的好處,不僅在立刻支援劉邦這個原則性問題上舉棋不定,還在這個時候向劉邦提出封自己為齊王這個要求。
此時的劉邦眼看就要被項羽活捉了,韓信此舉多少有點落井下石的意味了。
但劉邦為了讓韓信盡快前來,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于是韓信帶兵支援,項羽只好撤去包圍,恢復到與劉邦對峙的局勢。
此時的天下格局恰好形成了三方平衡的態勢,劉邦和項羽東西相抗,韓信在北隔岸觀火。
此時就有有識之士在其中看出了奧妙,其中有一個叫蒯通的謀士前去勸說韓信。
蒯通以給韓信看面相作為開場白,他說韓信面相貴不可言,很快就調動了韓信的興趣。
之后蒯通把自己的真實目的和盤托出,他為韓信分析了天下局勢,然后說韓信正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只要他兩不相幫,這天下就沒有人能統一的了。
到時候韓信可以憑借齊國的故地自立為王,從此他就能擺脫了劉邦臣子的身份。
最后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和齊王韓信三分天下,韓信成為楚漢戰爭里的最大贏家。
之前也有過項羽的謀士前來勸說韓信背叛劉邦,與項羽結盟,理由也和蒯通的差不多,但最后還是被韓信拒絕了。
現在蒯通也來勸說,韓信卻開始猶豫。
這是因為韓信見識過蒯通的本事,之前韓信沒有攻打齊國時,劉邦賬下謀士酈食其已經勸說齊王田廣投降。
韓信接到齊國投降的消息后,原本準備開始退兵。
但是這個蒯通卻來和韓信說,酈食其靠著搬弄口舌就得來的齊國真的就可靠嗎?
況且劉邦也沒有下達撤兵的命令,將軍不如繼續攻打齊國。
蒯通的言下之意就是告訴韓信,適當為自己謀取利益,以齊國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資本。
韓信聽從了蒯通的建議,不僅坑死了酈食其,也拿下了齊國。
可以說是蒯通的謀劃使得韓信有了獨立的資格,戰爭也因此陷入僵持的局面。
現在蒯通祭出第二招,使得天下正式進入三方爭霸。
聽從了蒯通第一次的韓信,卻沒有聽從第二次。他骨子里還有著「士為知己死」的執念,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應當盡力報答。
最后在垓下之戰時,他還是聽從了劉邦的召喚,南下參與對項羽的合圍。
于是項羽兵敗身死,劉邦統一天下。韓信也因此錯過了獨立的最好時機。
蒯通苦勸韓信卻沒有成功,不禁發出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的感嘆。
殊不知蒯通無意間的氣話,居然一語成讖,照見了韓信後來悲慘的結局。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后,韓信一開始日子過得還不錯,但很快劉邦對他的敲打就來了。
劉邦先是把韓信改封到楚地,把他從老地盤調到幾個諸侯國之間,便于監控他的行為。
然后借口他對皇帝不敬,又貶為淮陰侯,遷到京城去居住,實際上是把韓信軟禁了起來。
韓信因此心情有些憂郁,雖然其他功臣如周勃、樊噲等人對他是非常尊敬的,但韓信自認為自己的功勞是高于這些人的,地位也理應在他們之上。
現在和這些人為伍,韓信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
于是韓信動起來別的心思,當時他舊日的部將陳豨被任命為巨鹿太守,韓信就私下找他談話。
韓信說如果陳豨在外起兵造反,劉邦必然親自帶兵平叛。
到時候韓信在長安城內發動政變,與陳豨里應外合,一舉就能推翻劉邦。
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陳豨是如果回答的,但從他之后的行為來看,應該是答應韓信的。
漢十年,陳豨果然造反了,劉邦也如韓信預料的那樣親自帶兵征討。韓信稱病沒有跟從。
等到劉邦走后,他立即召集家臣商議,打算假傳皇帝召令,把牢中的囚犯放出來充當人手。然后帶領囚犯攻打皇宮,控制呂后和太子。
韓信對此謀劃了很久,就在他打算實施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一位家臣得罪了他的家臣害怕被他治罪,于是把韓信意圖謀反的事告訴了呂后。
呂后聽后十分驚訝,但很快就鎮靜下來,思考如何應對。但由于事發突然,呂后手里并沒有多少人馬可用來平叛。
呂后自己沒有想出辦法,于是把丞相蕭何叫了過來,一同思考對策。
蕭何認為硬拼風險很大,不如使用欺詐的手段。他建議派人告知韓信,陳豨之亂已經被平定,劉邦將要回到京師。
到時候宮里要舉辦慶功宴,韓信作為威望很高的大臣,哪怕是生病了,也一定要出席。
蕭何為了讓韓信相信這個事,后面還親自去韓信府上勸說。
蕭何是韓信的恩人,二人的關系一直都很好,于是韓信便沒有懷疑,答應入宮了。
可是韓信入宮之后,大門很快就被關閉,呂后在宮中布下了天羅地網。手無寸兵的韓信很快就被衛士捆了起來,被押送到了長樂宮。
韓信作為不世名將,哪怕被捆住了也讓呂后感到忌憚。
劉邦平叛還不知道何時才能回來,如果等到他回來再做處置,期間有這麼長的時間,事情恐怕會發生變故。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呂后當機立斷,將韓信斬殺在長樂宮中。
從韓信被縛到他伏誅,中間甚至連正式的審問都沒有,可見當時的形勢有多危急。
在韓信死之前,深感自己被蕭何欺騙的他,聯想到自己戰功赫赫,之后又身處困境的一生,不由得說了一句:
「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原來韓信死到臨頭,終于悔恨自己當初為什麼不聽蒯通的計策,畢竟那是最可能讓自己翻盤的機會,卻最終錯過。
這句話後來傳到了劉邦的耳朵里,劉邦對此卻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因為當初韓信和蒯通的對話是秘密中進行的,旁人并不知曉。
而韓信雖然對劉邦的指令有些怠慢,但最終還是服從了他的指揮,因此劉邦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韓信的心理變化。
但是劉邦是何等聰明的君主,他很快就反應過來其中有不為人知的陰謀。
于是他下令把韓信口中的蒯通抓過來,由自己親自審問。
蒯通是一介書生,沒過多久就被官兵抓到,押送到了長安。
他很識時務,主動就把當初獻給韓信三分天下的計謀說了出來。
劉邦聽完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韓信真按照蒯通說的那樣做,那麼他的漢國恐怕現在還在與項羽對峙,豈能一統天下。
看著眼前這個人差點毀了自己的皇位,劉邦逐漸由恐懼轉為憤怒,他大吼著讓人把蒯通給煮了。
蒯通為了自保,趕緊對劉邦說,當初天下大亂的時候,有志于謀取利益的人大有其在,難道你也要把他們都煮了嗎?
蒯通當時只知道韓信,不知道劉邦,所以才會向韓信獻策。
哪知韓信有眼無珠,最后竟然落得這個下場!
劉邦聽完覺得很有道理,就把蒯通給放了。從此這個高明的謀士就消失在世間,史書也沒有記載他後來的經歷。
劉邦經歷了這麼個小插曲后,著手解決韓信謀反的后續,他把韓信的同黨全部斬首,韓信本人更是被株連三族。
韓信能三分天下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不少人都相信他真的有這個能力。甚至劉邦對此也是十分害怕。
那麼韓信真的如蒯通所說,能左右天下局勢嗎?應該是不能的。
因為韓信想要在齊地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只靠他本人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手下的文臣武將的擁護才行。
但是韓信當時是一個人投靠劉邦的,他的軍隊和手下的將領都是劉邦派給他的。
而這些將領,如曹參、灌嬰、孔聚等人,都是劉邦的老鄉,最開始就和劉邦一起起兵抗秦,他們對劉邦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當韓信能執行劉邦的計劃時,他們當然能聽從韓信的命令。可是當韓信想要獨立時,他們就不一定會聽從了。
如果韓信打算獨立,最大的可能是手下的將軍們一擁而上把他拿下,然后押送到劉邦那里。
所以雖然韓信在當時看似是有了爭奪天下的能力,但歸根到底他是劉邦的臣子,他的一切都是劉邦給的。
他不但不能和劉項相提并論,他甚至連彭越、英布這樣的異姓王也比不了。
韓信最好的選擇就是成為像蕭何、曹參一樣的臣子,而不是當異姓王。
是他出眾的軍事才華把他捧到了那麼高的地位,給了他不該有的野心,最后害得他死于非命。
蒯通的計策看似可以實現,但其實那是韓信不可能達到的地位,如果韓信選擇了這條道路,怕是會更早結束人生。
所以三分天下不過是后人的幻想罷了,真實的情況或許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